第1页 (original) (raw)
- 页码:第1页 2014-12-04 09:15:11
自我知道朱涛这本书起,就耳闻其旨在把梁思成拉下神坛,没读前以为或许是营造学社内部的什么恩怨情仇,很是好奇,读完发现,这书的重点并非落在梁思成身上,而是透过一整代中国建筑人的道路,对中国建筑史的系统反思。
梁是其中之一,最为重要的一个之一。
有几个读必深感犀利的见解记录在下:
- 营造学社初建是围绕着对营造法式的破解展开,是梁的加入,让营造学社走向了田野和考察具体古建筑的道路。但这并非梁独具慧眼,而是和整个时代风气有关。陈寅恪评王国维的“地下之宝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和史语所的考古活动,都说明“二重证据法”作为一种方法的价值被逐渐得到肯认,并在不同领域内利用。
2.梁林以木结构为主构建中国建筑史是处于西方的影响的焦虑下。他们的思索在这一问题下展开:
中国建筑中典型的木框架结构,在原理上是与西方哥特式建筑相通的。既然西方哥特式建筑利用新材料,实现了向现代框架结构的转化,催生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那么中国木结构是不是也有同样向现代建筑转化的潜力?
引自第1页
基于这种追问,也就不难理解梁林理解中国建筑时的结构理性主义,和某种程度上理论先行。
3.49年后梁的悲剧,因为向苏联学习不得不违背自己对中国建筑结构主义的理解,走向被自己早年否定的布杂结构(大屋顶,对称)——反铺张浪费,所以因为使用大屋顶被KO——短暂的百花齐放——Cultural Revolution
4.北京市城市设计方案神话:梁强调要疏散建设,若采取这一方案不仅能保护古建筑,还会解决北京如今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
朱指出,北京市的规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古建筑保护,旧有城市布局,日本占领北平期间遗留的城市建设,中央政府行政机关的建立,苏联影响下将北京改造为工业化城市的需求等等。政府在于现长安街处还是在日本遗留的西郊建立机构而苦恼,梁陈方案受陈为国民政府规划南京的影响,独辟蹊径,建议在西郊月坛与公主坟之间的地区,即在旧城与日本人留下的西郊新市区之间设中央行政区。朱的研究评价,认为这一方案将中央行政机关建设从综合性的城市建设议题中抽离出来。并不具备至今为止被神化的“疏散”功能。且北京到现在为止的城市问题,其实有多方面因素,大跃进期间和后来红卫兵等对古建筑的破坏,人口的激增,城市规划的停止,90年代后超大规模房地产开发,才是更为关键的原因。
豆瓣上有一篇书评对朱涛这本书评价很低,看了下大概是梁的学生,急急地想为梁辩白。但我觉得其实并无必要,一是朱涛此书并无对梁林二人不论人品还是成就的任何贬低,而只是实事求是,试图回到中国建筑史发端的最初,看梁林二人为何要写中国建筑史,为何要构造此种中国建筑史,来抓住一代建筑人的成长和他们一以贯之的关怀所在。二是朱涛所归纳的梁林所强调的中国传统官式木结构建筑中的结构理性主义,这究竟是梁林所构建的,还是内在于中国建筑本身之中的,其实并非最重要的问题。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不论是大的历史还是学科历史,都会遭遇到异质性的东西,甚至某种“溢出”。所以重要的问题是,将这种封闭的建筑史构建奉为金科玉律的观念,将梁林在一个具体时代和背景上所做的对中国建筑历史叙述的尝试,当做是固定的真理,关闭了具体的作品和理论体系之间的张力,影响了我们现今,在有更多资料、经验及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把握中国建筑的可能性。三是“理论构筑先行"作为一种对方法论的批评,是非常严厉的。但这也和二所说的一样,旨在打开梁林这个封闭的系统,让其容纳更多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梁林建筑史的影响,即使我这个外行人也能看出。在国博的时候,只有三个和建筑有关的事物:南禅寺,佛光寺,应县木塔,而这三个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都是梁林发现并测量的。梁林在中国建筑史的书写中,崇唐宋,而抑明清,认为明清时期的斗拱的装饰性作用大于实用性,这一点正如朱涛所批评的那样,明清时期用立柱代替斗拱使建筑更为稳固,未尝不是明清时的匠人对建筑更深的理解。如何在梁林的结构理性这条路上,更好的把握这种结构理性,其实是个有趣的问题。
其次,梁的“中国木结构是不是也有同样向现代建筑转化的潜力”这个问题,在他而言是被打断的,未尽的事业。纵然我在当代很难想象,但或许这个问题是可以再次被激发的和被思索的。
再次,时常看到城市规划者的野心,近似一种“一劳永逸”的态度。但比起建筑来,城规更是个和“时间”相关的项目。一个系统固然要尽可能完善周全,并为发展和改变预留空间,但或许更重要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修正。在某种理念下,不断完善的城市规划。
最后是梁思成本人,我是极其喜欢他的,怎么说呢,林那样的人真的不用想就能感觉到她是怎样的性格,她的热情的来源,但梁却不一样,无论外界再怎样深化或将梁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被典型化,但他就是缺乏那种英雄式的悲剧感。你能感到,他对中国的建筑和建筑的爱和投入,并不太关系到他本人价值和理想的实现,而是对对象本身的一种期待和关怀。真的是极为钦佩这一点。
最后是朱涛提到的,梁1951年为了跟上时代步伐自我反省所写的《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的链接:http://tpai.qq.com/read/view/10
作为看过任公给他孩子的书信,被其殷殷教诲拳拳期待深深打动的我,看到梁最后不得不谈论起自己的父亲,看到他回环的说“我曾无条件地崇拜父亲,但并不见得认识他”,那种痛苦,泫然欲泣。
189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