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书评:烟王褚时健是怎么思考+决策的? (original) (raw)

此传写得不错,虽然早期部分篇幅过多,然全书行文较为客观,不妄评语,较好再现了褚时健的认真态度、科学管理、过人气魄、人生沉浮。建议用同理心去读,设身处地,还原他当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遭遇的险阻,细细体会过中难处,后看他相应的对策,真的佩服。

很推荐大家阅读《褚时健传》。从此书中,你可了解高手是如何【可复制地】把事情做大做强的。

他造酒,制糖,产烟,种橙,打猎,摸鱼,征粮,搞员工福利都出彩。

他具备很强的开创能力,是一等一的【创】业者,总能突破各种困难和限制,达成目标(

(注:从其面相也能看出他很有开创性,且晚年之相比早年要贵气得多)

他两落三起,真可谓小邓公:

a、18岁参加革命,30岁经历人生第一次低谷,被打成“右”派,开始农场改造生活;

b、35岁接下戛洒糖厂重任,14年间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糖厂声名大噪,达到人生第一高峰;

c、51岁站在新的起跑线,接任玉溪卷烟厂厂长,在不到20年的时间,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卷烟厂成长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现代化烟草企业,达到人生第二高峰;

d、71岁锒铛入狱,一代烟王,自此谢幕。

e、75岁保外就医,开始辟荒山、种果园,夜以继日,殚精竭虑,85岁成亿万富翁,被冠以“橙王”称号,达到人生第三高峰。

你会发现,在他身上,褚时健始终遵循着用之再三的思维方式和始终如一的工作态度,从很早的经营家里的烤酒坊就可见端倪,到后来经营糖厂、烟厂、橙园,一而贯之,兼具成长。通过前中后对比,我得以勾勒其范式。由其可知,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其气魄胆识智慧,置于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皆能大放异彩。

那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

a、在做事上,遵循科学管理法-- 通过科学分析,发现规律,推导出最佳实践,后标准化,践行之。。

b、在管人上,顺应人性和需求--始终从对方的需求出发进行管理、沟通、谈判。

我把它作为我的管理的第一性原理。其后,在实践中,补加局限条件,用出千变万化。

一、战略层面

我们如果用同理心去读,设身处地还原他当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遭遇的险阻,细细体会其中难处,后看他采取的应对策略,有时候真的佩服。

褚时健制定战略时有什么特点呢?

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他完全是为了克服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而做出这些战略举措的。

例如,他之所以会有“三合一”的想法(把烟草公司和专卖局合并入烟厂),完全是为了能自主控制上游的烟草质量,进而提升卷烟的产品质量。然而,烟草公司和专卖局从中掣肘。因此,他产生了该战略举措。

至于这个举措能不能实现、怎么实现,是执行层面思考的问题了。即便无法执行,时刻善待良机,灵活变通,因此一旦出现机会,他能比其他人更快把握。

如上思维导图,

1、在经营烟厂的早期:

其战略主要是三步走:确立权威、整顿内部;升级设备、技术升级;控制烟草质量。

这三步走,遵循着交易费用的高低来的,非常符合经济学原理。他是有经济直觉的大才。

a、在取得了绝对领导权之后,他做内部整顿相对比较主动,不像后面升级设备必须和政府周旋,交易费用最低。

b、升级设备的难度就比内部整顿要难了,因为需要购买批条、外汇使用指标、外汇额度,进而需要向政府争取。然而,玉溪卷烟厂是边缘小厂,政府一开始不信任,所以难度自然是大的。

c、提升烟草质量难度就更大了,不仅要懂标准化的科学种植方法论,还得协调内部领导、政府、烟草公司、专卖局和烟农等非常多的利益相关者。

2、在经营烟厂的后期:

在这个阶段, “安索夫模型”可以很好地来归纳其战略:市场延伸+市场渗透+多元化。

他的投资布局非常智慧。首先,投资烟草配套的企业,这样,一方面是他更熟悉配套企业,能指挥其提升质量,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能降低成本,控制其质量,提升行业竞争力;其次,通过跨行业多元化投资,为不断积累的财富寻找很好的财富储藏仓库,实现保值、增值,分散风险。

让我们详细看两个案例:

case1:解决烟草质量问题

他在研究万宝路、骆驼、555等国际香烟品牌时,他发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些香烟的烟丝明显和国内香烟不一样。因此,在提升了生产设备后,他很自然的一个战略目标是:提升烟草的质量。

然而,烟草质量不是想提升就提升的。当时的制约非常大:a)卷烟厂烟厂只能负责搞生产,不能进行烟草种植;b)烟叶要在国家统一调配下购买,厂家在烟叶选择权上约束很大。“烟厂只能负责搞生产,烟草公司管卖烟叶。这种情况叫烟叶调拨,一切都由国家掌控。”当时的《烟草专卖法》让褚时健失去了购买烟叶的自主权。

第一次尝试:申请自建烟草基地,失败

美国考察回来后,褚时健开始有建立烟草基地的想法了。对于他来说,生产好烟迫切需要好的烟草。按照当时实行的《烟草种植法》的规定,卷烟原料由烟草公司调拨,卷烟厂只负责生产卷烟,其他环节无权插手。因此,当他带着从美国取回的“经”,找到云南省管理烟叶种植的烟草公司领导,尝试提出建立烟草种植基地的想法时,立即遭到了拒绝。

换做一般人可能就只能认栽,放弃了。然而,褚时健没有放弃。他脑筋很灵活。即使一时没法实现,也时刻善待机会:一旦出现,就能比其它人更快把握。

第二次尝试:与烟农合作,成功

很快机会就来了。

1985年的春天,玉溪市赵桅乡乡长找到褚时健,想向褚时健借款帮助农民发展水浇地种植烟草,钱不多,10万。这是烟厂和农村常有的相处方式,因为在国家调拨的前提下,烟厂和农户有着买卖关系,偶尔借账并不出奇。但褚时健这一次听出了机会,他闪出一个合作念头,和一个乡长签订类似“雇佣劳力合约”的合作方案:烟厂同意无偿为烟农提供种植烟草的资金,但要求烟农必须按照他的方法来种植烟草,并将烟叶交给玉溪卷烟厂。乡长欣然应允。 褚时健顺利谈下了5个乡1347户烟农的合作协议。如此下来,玉溪卷烟厂有了2400多亩试验田。

第三次尝试:“三合一”,成功

他的做法引起了烟草公司和专卖局的反对。于是,褚时健进而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把烟草公司和专卖局合并入烟厂的体系!这个想法在当时极其大胆(这是在触碰当时铁一般的国家机构设置),实在是让我拍案叫绝。

要达到这个目标,褚时健需要说服两波人:省领导和省烟草公司。

省领导普朝柱和朱奎很快被褚时健说服,同意了他“三合一”的想法。为了说服省领导,朱奎还为褚时健安排了一场汇报会。在会上,显然所有人都被褚时健说服了,但都迟迟不肯最后表态。这是在触碰铁一般的国家机构设置,如果有后果,谁来承担责任?最后,还是副省长朱奎发话了:“不发文件,不以文件的形式,而是以会议决议形式确定‘三合一’的通过,且只在玉溪范围内实施。”

省烟草公司那边,他磨了多次嘴皮后也终于说服了。

通过这个重大举措,褚时健终于能够把控烟草的质量。这一战役的胜利正是玉溪卷烟厂遥遥领先国内其它烟厂的KSF(关键成功因素)。

case2:定位做最好的橙子

他未必一开始就有把一个边缘的烟厂经营成全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的雄心。他最初只是想把产品做好,让企业盈利。然,他晚年决定种橙时,我能看出他一上来就是冲着NO.1去的。

这并非鲁莽之举。他研究了哀牢山的地质和冰糖橙种子,对比了市面的其它较好的橙子(详细对标了当时最好的新奇士橙),发现哀牢山具备种出最好橙子的潜力。另外,他又有种植经验、农业的工业化管理经验、把产品做到世界第一的经验、个人品牌租值。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七大方面进行了极为精细的选择和科学管理:土地、水源、果苗、肥料、种植密度、剪枝控梢、防黄龙病。因此,他构筑起了很高的竞争壁垒——工业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让褚时健的果园与同行的距离越拉越大。经过七八年对果树的精心管理和培育,褚橙基地的冰糖橙成就了独特的口味,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识别性。

不过他前期投资非常大,我真为他捏一把冷汗。他一上来光租农地就花掉了1850万(绝大部分是借的)。这过于冒险,因为投资需5年后果子成熟后方能开始慢慢回收成本。且不说其它风险,到那时,他已经80多岁。若是期间撒手人寰,他留下个烂摊子给家人,又当如何是好?

这老头胆子之大,可见一斑。我是倒着看他的传记的。这别有一番风味。我先看他晚年如何种橙。当时看他种橙的前期投资额巨大,咋舌不已,心想这老头魄力咋这么大呢,不怕死吖。后来看他经营糖厂、烟厂后才发现,这老头的胆子一直那么大!

二、执行层面

(一)做事思维:科学管理

1、 科学管理

我认为褚时健整个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思维。科学管理指的是运用“科学方法”替代“经验”来做实践——通过科学分析,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推导出做某事的最优方法(best practice),后标准化之,践行之。

他15岁经营烤酒坊的时候,就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个思维。其后壮年经营糖厂,中年经营烟厂,晚年种橙子则更是用之娴熟。

他说:

我这个人,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就有足够的谱气。无论以前在玉溪卷烟厂还是今天种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其实,只要你努力掌握事情的规律,并且有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学会。

科学管理有四大步骤:探索规律;标准化;培训监督;及时奖励

他用这套科学管理思维做出了大量惊人成果,略举其二:

a、在短短两年内,他指导的烟叶基地的烟草种植质量就赶超美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2015年,褚橙基地橙树的挂果量突破国际水平,每亩产果在4~5吨的水平(国际上,农业水平较高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橙树亩产的最高水平也不过3吨)

下面结合案例,阐述褚时健是如何实践这套科学管理法的。

1.1 探索规律

褚时健从小就非常喜欢琢磨事情,探索其背后的规律。他通过标杆分析、学习科学理论、亲自试验等综合方式来实现。

(1)标杆学习

他常用的第一个探索规律的方法是“标杆学习”。这是初步把握规律的最直接、最省力的方法,可节省大量规律探索的成本和时间。

案例:学习美国的烟草种植经验,2年就赶超美国

a、发现问题

当时烟草种植的问题:烟叶成熟度不够;肥料结构错误且营养不足;种植密度太大,光照不足。

b、美国学习

美国工厂的规范化运作方式,从原料的选择到卷烟的生产等一系列环节都让他大开眼界。 美国农业完全按工业化方法操作,这一点尤其让他感慨。他发现美国当地所有的烟农都配有烟草种植“秘籍”——一本详细记录烟草种植方式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内容非常详细,具体到种植时烟草间的株距行距、每月根据温度的浇水量、收割时的各种指数等。这让褚时健大开眼界,如获至宝。

c、惊人成果

其后,把学到的秘籍标准化,培训执行落地,质量监控,基地种植的烟草质量仅用2年就赶超美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1988年,玉溪卷烟厂从烟叶基地收获的上等烟叶已经占到了全部烟叶的四成,中上等烟叶比例已经达到85%,这几乎已经是国际先进水平。

(2)理论学习

学习科学知识,借助科学理论/科学顾问的指导来掌握规律。

这个方法用得最牛的企业家,应是埃隆马斯克。具体看其传记:

正确的科学理论已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就可以直接运用这些科学理论来做实践。

幸运的是,今天知识获取成本大大降低。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科学文献,快速获得某领域的科学方法。

如想了解治病之法,我们可通过钻研中医圣经《伤寒杂病论》,迅速掌握辨证论治的科学方法,不用自己花时间推导,节省大量时间。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还是不会阅读经典,活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尽读些错漏百出的快餐读物。买椟还珠矣。即使是入门书,一样有经典,比快餐读物要系统、严谨、深刻得多。

案例:

褚时健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本来从来没学过柑橘种植技术,但是,经过看书、不断在果园里仔细观察以及在现场向作业长和农户们不断提问,仅仅两三年后,他掌握的柑橘种植技术已经不亚于一些从事了十几年种植的专业户

(3) 科学试验

有时候,通过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学习已知的科学知识,还是无法达到目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亲自观察,通过科学实验来得出insight了。

通过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假设-验证)来获取最佳的实践方案最耗时间和金钱,但是得到的insights往往也是最好的。如,《科学管理原理》中, 在金属切割的研究case中,泰勒要测试12个关键变量来获取最优的要素组合。其实验进行了26年,耗铁80万,耗资20万。可见,这个方式有时耗费的代价非常大。

关于这个版块的拓展阅读,可看我的相关文章:

1、【实战方法论】:如何用科学思维,贯通商业实战,一通百通

2、7-11便利店创始人是如何做决策的?

褚时健没学过任何管理课程,但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具备了科学管理的思维,实在是了不起。

那时,父亲病重,褚时健承担起家中重担,他代替母亲接过烤酒的工作,这是爷爷留下的一家酒坊,褚时健反复琢磨、实践,他研究出放100斤苞谷的最佳出酒量。

他曾说道,烤酒的实践让我懂得,烤酒要讲出酒率,就是你放100斤的苞谷要出多少酒才行,要追求效率,就要讲技术,这些粮食熟透的程度,火的温度,酵母的培养,不从技术上搞好,酒就出不来,酒不出来就会亏本。

新平县曼蚌糖厂担任副厂长期间,褚时健再次运用这种经营理念,将一个濒死小厂救活。

过去,这个糖厂一直沿用传统方式去生产,亏损严重,想技术改造,哪有那么容易?在技术人员纷纷质疑的时候,褚时健决定,自己带队亲自改灶和改燃料,这种办法最现实,也能最快见效。他整天蹲在锅炉旁边,观察机器运转规律,考察原材料和成品,在他的调研下,别的糖厂100斤甘蔗出9斤糖,燃料消耗与产品比例为5:1左右,而褚时健就能做到100斤甘蔗出11.5斤糖,燃料消耗比例竟然是0.8:1。以这种效率做生产,糖厂一年实现扭亏。

经典案例:寻找冰糖橙产量偏低的原因,推导每亩地的最佳种树数量

这个案例中,褚时健运用科学方法,找到冰糖橙产量偏低的原因的case非常经典

a、现象

2400亩冰糖橙果树产量偏低——每棵树结的果子不过三四公斤

b、观察

他注意到:果园边缘地带的果树挂果情况比其他地方要好。边缘地带的特点是地形起伏,面积不规整,所以果树种得比较少——在2002年和2003年种下果树时,基本是按传统的每亩146棵来种,间距、株距也按作业长和农户们的经验来执行。而边缘地带的果林,每亩100棵还达不到。

c、假设

果树过密导致结果状况不佳,果树过密使阳光资源、土地肥料资源分摊过多,单棵营养则不足,导致挂果不多,即便挂上后能保留的也不多

d、验证

找块地,安排砍果树。作业长开始在各自的片区各找出一两亩地,试验间伐。第一次,先砍个十来棵,褚时健来检查。不行,再砍!又是一二十棵……直到每亩地到了90棵左右。在很短时间内,间伐过的果树长势明显比其他果树要好。褚时健在办公室一句话定江山:砍!每亩到80棵左右,就算达标了。

e、结果

得到每亩地的最佳种树数量:每亩种80棵冰糖橙树最优!

为此他总共砍掉了差不多一半的橙果树(1700棵)。要知道,那些果树马上就结果子了。这需要何等的魄力。

1.2 标准化

a、烟草种植的标准化:

以美国学习到的烟农种植手册为范本,褚时健请了通海科委和农科所的专家技术员制定了“十条规范”。其后一直被称为“十条规范”的条例经过不断丰富,从量地、整地、植株间距到肥料比例、生长期等等,每个环节事无巨细地做出规定。

b、种橙的标准化:

他种橙时,严控标准,细致到每一棵树应该浇多少水、施多少肥,解决不了先天条件,就用剪枝、控梢、砍树等方式,让每棵树照到相同的阳光。这套标准不是书本上指导的,也不是专家总结的,更不是传统方法的规律,而是褚时健在这些规律基础上不断试验总结出来的。靠着这套种植方法,褚时健种出来的橙子品质超越了行业内其他产品。

1.3 培训落地

a、烟草种植的培训落地

辅导员开始工作之前,玉溪卷烟厂先将他们一部分一部分地集中起来,以烟草种植“十条规范”为中心,系统教给他们科学的烟叶种植方法。这些烤烟技术辅导员教烟农们如何育苗、施肥、浇水,特别是行距株距上,直接要求每亩只种1300株左右。

b、种橙的培训落地

时健的要求却都是数字化的:深挖地要到多少厘米、株距行距是多少数字、农药喷打是多少量、剪枝是哪一个时间段、剪枝要剪到多少量、平均一个果大概有多少树叶搭配才科学,否则要控梢……农户们读书时也未见过如此复杂的数字,更何况要全部记下来并且执行到位,这实在太难。

褚时健对此的方法是强行执行:一方面,年复一年地培训农户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具体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作业长们的带头作用,农户学习培训的每一步,都要有作业长带着走。与此配合的,则是精细到家的奖惩制度

因为规定详细,基地每年都要有一项铁打不动的培训:剪枝培训。农户们集中到一起,由作业长先做示范,然后各自下地实践,通过后回到自己所负责的果园里进行剪枝。作业长在农户返回自己果园后,要一家一家进行检查和指导,不达标的农户要继续指导直到合乎标准,作业长才可以放手。这项工作的考核不仅针对农户,也针对作业长。而作业长对于剪枝的要求,也基本是统一的,这来源于培训前与褚时健共同定下的当年当季的剪枝标准。这完全是工厂式的流水线操作方法,不仅在云南,在中国其他果园,基本还没有如此精细化操作的先例。

1.4 及时奖励

高额奖励的背后是工厂的高效率和高利润。褚时健的一系列内部管理措施在先进设备和优良原料的保证下,激发了玉溪卷烟厂一轮又一轮的业绩爆发。具体到工人个人,到1993年,玉溪卷烟厂的人均利税达到了224万元,几乎是同行的5~10倍。无论是烟草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这都是史无前例的。

2、精益求精

2.1 结果导向:直面问题,攻克重点

褚时健是一个非常结果导向的人,总是直面关键问题,设法攻克。要理解他的很多举措,就必须用结果导向的思维去理解他。

a、经营卷烟厂时:

1979:领导班子;工资分配、规章制度、烟厂环境、员工福利

1982:技术改造、硬件升级、购买先进设备

1986:抓烟草原料数量、质量

b、经营果园时:

为了种出最好的橙子🍊,他在七大方面进行了极为精细的选择和科学管理:土地、水源、果苗、肥料、种植密度、剪枝控梢、防黄龙病。

工业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让褚时健的果园与同行的距离越拉越大。经过七八年对果树的精心管理和培育,褚橙基地的冰糖橙成就了独特的口味:清甜、化渣、易剥皮,外观圆润,平均个头比一般冰糖橙要大。最早果园基地购买的2号冰糖橙果苗在华宁或在原产地湖南结的果,与褚橙差别甚大。褚橙已经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识别性。

2.2 精湛业务

无论是做什么工作,褚时健总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要精湛业务。褚时健到戛洒糖厂时,并不懂得榨糖的技术;到玉溪卷烟厂时,已经不吸烟很多年;75岁种橙时,对橙子更是门外汉。后来都很快达到专家水平。他说自己内功要过关,业务要强,不然人家给你考试,三回两回你被考倒了,员工就不好管理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作为一个75岁高龄的老人,褚时健在从没学过柑橘种植技术时,经过看书、不断在果园里仔细观察以及在现场向作业长和农户们不断提问,仅仅两三年后,他掌握的柑橘种植技术已经不亚于一些从事了十几年种植的专业户。一个人的潜力是何其巨大?!

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选用国外设备时,经常会蹲在机器旁边反复研究,锅炉坏了,他亲自去修,产品出来,他亲自品尝。

他对种橙一无所知,于是他亲自探寻水源、检查果树、丈量土地、育苗剪枝……在种植的各项流程中,褚时健对剪枝有种偏爱,他不仅看书学习剪枝技巧,更是乐于动手实践。每一次,褚时健都和四个作业长一起,每人负责10~20棵树,用不同的方法剪枝,然后比较出哪一种最好。最开始,褚老也不会剪枝,对于这门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技术活,他也是从理论到实践中学会的。他家里摆着数十本研究果树种植的书籍,有些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褚时健那里便会迎刃而解。

从他的学习方式不难看出,他是问题驱动来进行学习的,是功利性学习法,因此学起来非常高效。如他观看果园的时候,肯定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如 如何下苗?化肥的元素比例怎么组合更好?如何剪枝?什么时候控梢,多久一次?如何防病?果树种植密度是多少?)。带着问题去提问,阅读理论书籍,自然很快就掌握了。

2.3 精于计算,最优效益

褚时健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计算能力了。

玉溪卷烟厂的财务人员形容褚时健肚子里有一台高配置计算机,一块烟田大概多少产量,一年施肥投入多少,给烟农大概多少补贴,收购其烟叶大概多少,最后生产成卷烟工厂能收入多少,利润会是多少……从头到尾,褚时健能气定神闲地坐在座位上靠心算就给同事们一笔算下来。

因此,褚时健对于成本的投入多少几乎完全由精确算账而来。这差不多是一个倒推的模式,如果利润要做到多少,往回推算,成本应该投入多少……

案例1:引进外国设备的计算

在考察了当时国内领先的卷烟大厂之后,褚时健决定改造技术,提升产品效益,此时,褚时健开始算账,算成本、算产出。第一次引进国外的设备是261万元的英国MK9-5,褚时健安排乔发科在领导班子决策会上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乔发科说:“这台新机器生产能力相当于5台国产机,价格却贵得可以买到60台‘新中国’,但是,它挣的钱更多。现在我给大家算一下经济账。首先,它特别省原料,目前外面的国产机器单箱卷烟耗叶58公斤,而它只耗45公斤,每箱烟可节约13公斤,以每公斤烟叶5元计算,每箱烟可以节约65元;用国产机器生产,我们每箱烟的机器折旧费是17元,而这种机器是35元,要高出国产设备1倍,大家算一下,这两项相抵,使用进口机器,65元减去35元,再加上17元,每箱烟我们就净得47元,按照这种机器的一般产量,日产50箱计算,每日可以净得2350元。”

这仅仅是在投入上,新机器可以节约的费用,在产出上,乔发科说,新机器可以生产出带滤嘴的红塔山,旧机器生产的红塔山每包0.51元,新机器生产出来的红塔山每包0.81元,每包可以多赚0.3元,这样算下来,三个月就能偿还贷款及利息。

案例2:对烟农补助的计算

对烟农进行大量补助期间,烟厂的不少中层管理干部很不理解,觉得补助过高,成本增加太多。褚时健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国家收购烟叶一般是9元的平均价,但玉溪卷烟厂加上补助的收购价基本到了16元,特殊的高质量烟叶还能到一公斤20元。不过,到年终,玉溪卷烟厂平均一公斤烟能卖到220元,而别的生产厂家平均也就40元。“我付出一分成本,利润增加两分三分,哪个划得来?我计较的是利润有没有增加。

(二)管人思维:同理人性

1、沟通谈判:从对方需求入手+迂回战术

他很善于做沟通谈判。我总结了一下,他常能说服他人的原因是2大点:从对方的需求入手说服+迂回战术

case1:征粮

当年在解放时的征粮工作中,褚时健就活用了这些技巧。当别的征粮小组都进展困难,冲突不断时,褚时健总能顺利完成任务。当时,褚时健被分配到宜良县负责征粮工作,第一次在南羊街乡墩子村做征粮组组长,他不像别人只顾上级定的任务,他要站到农民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次,褚时健带领队员来到百姓家里征粮,褚时健不是上来就跟农户说征粮数量,而是先让农民感觉到他懂行。

与别人直接给农户下任务不一样,褚时健先站在农民角度谈利益,农民最关注什么?当然是吃不饱的问题,褚时健先给农民分析道,如果我给你定900斤,可能你们的口粮就要紧了,要饿肚子。

农民见这个干部能想着他们的利益,首先就不反感,愿意听褚时健说下去。

褚时健接着说,但是如果我只定600斤,我的任务也完不成,所以,我就给你们定700斤,既能保证你们有口粮,也能保证任务完成。

褚时健定的700斤并不是随意一说,他种过地,知道农民每亩地收粮数量,八九百斤是没问题的。农户听了褚时健的说法,心里既想着,褚时健能保证他们的利益,又不好糊弄,标准合情合理,也就同意了。

case2:说服政府“三合一”,极其精彩

为了把控烟草质量,褚时健 想把烟草公司和专卖局合并入烟厂的体系,从而打破产、销、原料三个环节的体制壁垒。烟草公司、卷烟厂、烟草专卖局三合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个领导。这个想法非同小可,这是对体制的挑战,因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烟草生产体制壁垒颇多。原有“两烟”生产运转从体制上分为三块,一块是烟叶种植,由千万户烟农所组成的个体经营;第二块是烤烟的收购、调拨和卷烟销售,由地区烟草分公司经营;第三块是卷烟生产,由卷烟厂经营。三块各自经营,将本来一条延伸线分成几段。褚时健说,这是“铁路上的警察——各管一段”。

在这种情况下,褚时健提出“三合一”体制的尝试,这是没人敢干的事情。他是如何快速说服省领导的呢?从领导的需求出发。对于省领导来说,GDP、企业上缴的利税的多少是他们最关注的。因此,褚时健就从这个做法出发,向省委承诺了高额的利税,省领导很快被说服。

褚时健采用了他擅长的迂回战术,他先是陈述了玉溪卷烟厂近几年的发展态势,利税连年上涨,而后他话锋一转,谈到主题,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种烟,是无论如何都生产不出好烟叶的,没有了原料就意味着生产不出优质香烟,没有优质产品就意味着利税下滑。

领导们都听明白了,随后问道,如何解决?

褚时健这才说到重点,根本办法就是扶持原料端,但扶持需要有体制的保障,农民才能按照标准去种烟,没有后顾之忧,体制上需要变革,烤烟归烟厂所有,谁投资谁受益,体制需要变革,烟草公司、卷烟厂、烟草专卖局可以合一施行。

褚时健的构想给地区领导也出了一道难题,但他们相信褚时健的判断,最后尽管没有给出明确的政策,但上级部门认同了褚时健的办法,“三合一”体制范围限定在玉溪地区试行。

2、识人用人:充分信任、放权+监督

褚时健的做事习惯是,凡是经手做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事从来不管,只管大事。他不但抓大事,而且不干预不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情。时健对干部的看法是,管理者应分权而治,坚持职能界限原则

他管理烟厂时,给手底下的副厂长权力非常大,四五个副厂长各管一摊,每人能够签四五亿的投资。如果需要签委托书,就画个框框由下属去照搬,出现问题后褚时健来承担。褚时健非常有信心,不会出大事。总体要求设定好,下属不会犯大错。

他让干部放手干,但是又能高效监督。

烟厂用人的case:

赵德才在管理“第一车间”的烟叶开发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几乎有十多亿元的用钱权,但他没有出过纰漏。所有验收合格的烟叶交上来,赵德才一般让具体负责人签字,给他看看就可以了。“你可以放心吗?毕竟数目大。”赵德才说:“我们其实也是传递褚厂长的信任,他信任我们,我们信任下面的人,大家形成一个信任的机制。那么多年,一点问题都没有过。”

褚时健的放权并非不管,他的管理舒卷自如。吴仕祥说那个时候在工厂,千万不要以为厂长不管你,上个厕所碰到厂长,他随口就会问:“老吴,这两天上等烟库存卖了多少?”然后根据吴仕祥的回答,他“随口”再算几笔账,说几句自己的建议,走了。吴仕祥说等回到办公室,想想厂长的话,咳!厂长其实什么都知道啊!

果园用人的case:

果园的工作计划都是由作业长来定,每年肥料结构的调整、灌溉的安排、施肥的时间、剪枝的培训和执行、农户工作的监督和检查,都是由作业长来负责。这些工作也决定了作业长们一年收入的多少。褚时健总是说,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进步,但差不多从2012年以后,褚橙就没有竞争对手了,所以内部竞争就很重要。褚橙基地四个作业长之间,以自己片区的果子产量、果子等级的比例来计算出年收入,因为彼此有差异和比较,自然竞争的局面就产生了。

褚时健一直强调作业长要经常巡果园,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农户看到作业长出现在地头。这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表现,也是一种监督的体现。褚时健也是如此,在果园最初的几年,他几乎每周都要去果园。在果园建设成熟后,他依然保持每月必须到果园两三次的频率。

3、各方利益:平衡利益,互利共赢

褚时健非常注重平衡各方的利益,实现多方的共赢。

3.1 外部利益平衡

据他回忆,这来自壮年管理糖厂时的做法得到的启发。那时候,为了保证甘蔗原料的供应,他通过修路、换酒等方式来激励村民提升甘蔗产量和质量。通过这些办法,褚时健得到了糖厂发展必需的原料。

他后来回忆曼蚌糖厂,说这些经历让他想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让相关各方能够利益平衡,都能从中获利。褚时健认为,做生意不能只想着让自己赚钱,适当让利,常常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利益平衡成了日后指导他在经营中做出决策的重要思路。

如“第一车间”在大规模实施的第一年,不仅提高了烟叶的品质,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企业的利润。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从中得益了。

投资烟田:

1986年,玉溪卷烟厂为烟田“第一车间”投资281万元,在90个村子里建成了174项抽水或引水工程,改善了75878亩山地的水利条件。而烟叶的质量、上等烟叶比之前增加了13%,中上等烟的比例虽然略低于试验时的比例,但也接近80%,总烟碱含量增加了一倍,糖碱比趋于合理,总体质量已经可以和欧美国家的优质烟叶相媲美了。烟农的收入首次达到平均每亩550元。

又如他对烟农进行大量补助,并向政府争取到把这笔大额补助算入企业成本。

补助烟农:

对烟农进行大量补助期间,烟厂的不少中层管理干部很不理解,觉得补助过高,成本增加太多。褚时健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国家收购烟叶一般是9元的平均价,但玉溪卷烟厂加上补助的收购价基本到了16元,特殊的高质量烟叶还能到一公斤20元。不过,到年终,玉溪卷烟厂平均一公斤烟能卖到220元,而别的生产厂家平均也就40元。“我付出一分成本,利润增加两分三分,哪个划得来?我计较的是利润有没有增加。”

3.2 内部薪资福利

1、糖厂case:

他早在文革期间担任糖厂副厂长时,就非常善于改善员工的薪资和生活福利。那时候这些做法很容易被贴上“修正主义”的高帽,被批斗得体无完肤。幸好,一方面他善于打政策的擦边球;另一方面,他的影响力大,领导离不开他,且那边民风较淳朴,故能免遭此难。可见,他的胆子一直是非常大的。

1966年毛泽东发表了“五·七指示”,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

这让褚时健如同得了尚方宝剑,马上就组织职工成立了副业组,又种菜又养猪。当时国家统一供应每人每个月1公斤肉、4两油,过去食堂一个月吃不上一次肉,现在食堂每个星期就杀一头猪,一家人只要出5角钱,就能用浇菜的那种大铝瓢,到食堂去打上满满一瓢香喷喷的肉,这个画面在那个年代是太有刺激性了。糖厂食堂一周吃一回肉的事传到县上,县上有些人就说他们的日子太好过了。褚时健早有心理准备,拍着胸脯说,这是按照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搞的(哈哈,机智得不行)

2、果园case:

在2007年以前,金泰公司对农户的工资制度主要是每月固定工资加一些奖金。公司还在果园给农户提供住处,这些房子都是金泰公司出资修建的青砖瓦房,水电沼气、厨房厕所一应俱全,每家还配1~2亩菜地,种菜养家禽都可。2003年前后,每个农户平均每月工资是300~400元,之后逐年按每月增加100元的幅度增长。到了2007年,果园大量的树开始结果,果子收获量达到2000多吨。褚时健对农户开始采取另一种薪酬制度:每人每月按时会领到2000元的借发工资,到年底果子收获后,按农户交出的橙子总量、橙子的等级两个标准算出收入总量,把借发工资刨除后,剩下的发给农户。

金泰公司每个农户的平均月收入,2004年是每月400多元。10年后,2014年,一个农户家庭负责2000多棵橙树,年收入最低能到五六万元,最高的能到将近10万元。“就算一家养两个大学生,他们也吃得住。家里还可以买两部摩托车。而且平时生活没支出,果园里的水源、农药,所有生产资料都是公司统一配,不用他们掏成本。公司给他们都修建了配备齐全的房子住,而且每家都有公司给的菜地,吃菜吃鸡吃蛋都不用花钱,就买点大米买点油,过得应该满意了。”褚时健帮农户们算得一笔账。

他的思维方式读起来可能很熟悉,然而如果设身处地细细体味,你会发现他用得格外出色。

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a、他有过人的雄心壮志!当时,对于很多国企老总来说,是否盈利无所谓,不犯错就行,得过且过。然褚时健从一开始就是做事的人,要把卷烟厂做好,要盈利。可能他未必一开始就有把烟厂经营成全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然,他晚年决定种橙时,我能看出他一上来就是冲着NO.1去的。很多亲戚朋友以为他只是想找点事儿做,跟他说钱能还就还,不能还就算。未料他有如此雄心。有志如此,为了达成目标,他的经过验证的思维方式自然就能被运用得更为出色。

b、他是真懂其内涵。很多人只是know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而非knowing something。如很多人说泰勒的“科学管理”已经过时。这实在是可笑之极,完全无视了如褚时健这样的大才是如何用得出神入化的。他是真的懂学习,懂科学管理,懂人性。因而,无论是管理事务和影响他人都极为出色。这里的“影响他人”的范围很大,除了他的内部员工,还包括外部一切与之接触的人员,包括与他合作的烟农,各政府部门官员等。

王石探访他后感慨道:“一个70多岁的老人创业,大谈80岁以后的场面,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老人家在生命尽头,尚且艰苦拼搏,吾等尚有何借口废弛?

褚老逝矣,享年91。谨以此文记之。

相关阅读

1、关于我如何用【科学思维】,贯通商业实战,可看:

【实战方法论】:如何用科学思维,贯通商业实战,一通百通

2、关于另一个科学思维的商业运用高手,请看:

7-11便利店创始人是如何做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