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背叛,终于困惑 (original) (raw)

“只有走出由神统治的道德宇宙后,我们才能专注于我们每天都在相互施加的寻常恶行。”by《平常的恶》

老实说,这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的书。当我二月份打开它,读了导论后就又合上了,直到我在四月遭遇了一场欺骗。重新打开这本书读“背叛”那一章节,我才意识到,“平常的恶”意味着什么。残忍、虚伪、势利、背叛、厌世,这些似乎过于平常,每天刷屏的新闻、偶然接触的人群,甚至我们自己的小世界里,从不缺乏这样的道德之恶。但是,非常熟悉,却又相当缺乏关注。所以,我重新用一个月的时间,去阅读,去反思。

“如果一段关系有赖于诚实,而其他人信赖这种关系,那么说谎就是一种背叛行为。”这是背叛这一讲里我读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的一句话,背叛是如此常见,可我们都讨厌遭受背叛。它既可能是一种简单的恶,也可能是一种无比复杂的恶。它可能是通过背信弃义或不忠的行径,把另一个人置于敌人的掌控之下,也可能只是失信于期望或期盼,使人失望。

无论朋友什么时候欺骗我们,我们内心都会涌现出那种难以抑制的不安感受。我们对背叛的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为在背叛之中存在着一种无法抹杀的被抛弃的经验,这激起了童年时代最强烈的焦虑——害怕被抛弃。而大部分离婚或者分手,都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小型战争,在一段时期内,他们在许多方面彼此背叛,同时也背叛了自己,被人抛弃是最令人心痛的行为,但甚至连被抛弃的人也并不总是清白无辜的。所以,讨论背叛是不够的,值得关注的是背叛的模糊性。

除了模糊的背叛,在这本道德心理学著作中,作者伊迪丝借助于文学作品、历史和其它哲学家的作品(主要是蒙田和孟德斯鸠、尼采),对五种平常的恶进行了梳理,包括为什么要视残忍为首恶,是因为残忍(包括道德残忍)导致的恐惧代价非常巨大。对于虚伪,我们在道德上的严苛程度决定了我们是否将某事理解为虚伪,“道貌岸然”是一种严重问题吗?在阶层分化的社会,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会导致势利吗?甚至于厌世和有限政府的关系,也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次停下来去思考如何发挥一种恶的正面效应。

总的来说,这本书虽然读起来不轻松,甚至于我只觉得我自己读懂了60%,可却经得起反复阅读和思考。记得周濂在《打开》里说哲学讨论的结果不是让人变得明白而是困惑,我觉得这本书正是这样的典型,读完之后虽然我的困惑有增无减,但我觉得这趟阅读之旅收获颇丰,甚至于列了一长串后续扩展阅读和观看的东西,谁说这不是一次有意义的阅读呢?从没有人向我们许诺一种无需付出努力的道德生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无趣的乖乖牌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