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残雪的《黄泥街》 (original) (raw)

残雪把腐烂、肮脏、瘟疫、梦境、虚伪、愚昧、落后、不安……用这种方式写出来,简直让人惊讶,怪不得有人说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但她本人好像对这个称号不太感兴趣。 残雪的第一部小说就这么成熟、老练、浑然一体,很难想象她是在做裁缝的空隙中写出来的。黄泥街这个街区,完全是把现实用荒诞不经的梦呓说出来,是似曾相识的历史,不过更诡异、离奇、压抑。有个人物名字叫“张灭资”、故事也是从黄泥街的一些怪事说起——奇怪的天气、死亡、神秘的外乡人、垃圾场的修建、一直在问有没有迫害案的区长、没有定论的讨论、关注XXX的形势和性质问题、造反派翻身、没完没了的梦境和梦呓、每个都在慢慢腐烂的人……大概是有某种隐射,但意图一定不在于此,在于更深的困境和彻底的质疑。 残雪的语言也让人着迷,明明是阴暗甚至带着点反胃的内容,语言竟然是单纯的,就像一个观察这一切的孩子在讲故事,有着孩子般的清晰记忆,结尾和开头的片段甚至还有些温柔。 我是个浅显的读者,只能感觉到残雪的强大能量,似乎带着毁灭的气息。她是那种天才作家、怀着理想坚持写作至今。这样的作家在我看来,就是给世人的礼物,让人有幸去听到如此特别的声音。有趣的是,她在国外比在国内更受欢迎。 书中有邓晓芒的一篇书评,从寻找自我的角度来看待《黄泥街》这部小说,走向死亡是活着的另一面,残雪“使中国人直面正在死去的现实”,黄泥街上的人们是“以一种可笑、可怜、可鄙然而毕竟令人感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不甘沉沦的人性闪光和生命的韧力”,残雪在这里就像一个慈悲的造物主(在一篇采访中残雪也说到自己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自然意志)。 邓晓芒也将残雪和卡夫卡做了比较——“她与卡夫卡所进行的其实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的发现和再发现。正如格利高里只有在变成一只大甲虫时才如此深切地体验到人与人的爱的需要一样(《变形记》),黄泥街人也只有在万劫不复的地狱生活中才突现出人的生存意志的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力。” 在哲学家的评论里,残雪的写作历程是一个矛盾的自我寻找之路,“她有意识地从苦难中,从人心最隐蔽、最阴暗的角落中,从地狱中去发现她的真我”。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解残雪的参考。 读完《黄泥街》,想继续把残雪的书找来看一看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自然醒Rit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