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一个有负众望的译本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吃惊地发现任溶溶版<夏洛的网>在豆瓣广受好评。我相信有些朋友和我一样,认识得到任版的问题,但无意介入这场文字之争,或碍于出版界和译者的情面,放弃了表达的权利。但最让一个爱书人郁闷的事,是一本绝品级的书,被不恰当地表达,不恰当地阅读,甚至不恰当地赞美和传播下去。
若看到今日气象,不知怀特先生或者康馨女士在地下有知(我有预感她已不在人世),会做何等感想。中国出版界自合法获取版权以来从来没有让怀特先生的作品得到他应有的赞美,其他书得到的翻译待遇大家可以自己通过阅读去了解,27年以来康先生再也不曾以翻译家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我相信两位的光焕将与<夏洛的网>一起得到流传。
在他们的身边,我们看得到肖毛的影像,一个执着单纯坏脾气的文化人,一个真正的年轻人,没亲眼见过他,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恰巧读到他译下的全本文字,也恰好触摸到他朋友自费印刷的此书的全本,你也许会和我一样为他的诚挚深深感动。限于个性原因,肖毛在境界上也许永远达不到原书中的宁静淡泊,但他已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有足够的心智去解读这本杰作。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年来,总是找不到活着的感觉,只是在纷扰的人事中把自己站成雕像——但看了《夏洛的网》后,才有了活着的感觉,才知道生活是什么。谢谢怀特!······在我眼里,这本书不只是童话,而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最严肃不过的杰作”。事实证明一个真正把血肉融入作品的译者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从这个角度说,肖毛对此书的诠释虽然远远称不上完美,却仍然不失为一道风景,值得<夏洛的网>的爱好者们咀嚼。
关于三个版本的高下,我不多说了,之前有过一个比较,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我想说的是作为读者,我真的庆幸世界上有怀特这样的作者,和康馨、肖毛这样的译者存在。以下是一篇旧作,仅供瞎读。
----------------------------
以下这段文字说的是夏洛和威伯的离别,她为威伯吐尽了最后一根丝,挽救了他的生命,因此无法随同威伯回到农场,只能与威伯挥别,然后独个老死在嘉年华过后的废墟中,原文说:
<"Good-bye!" she whispered. Then she summoned all her strength and waved one of her front legs at him.
She never moved again. Next day, as the Ferris wheel was being taken apart and the race horses were being loaded into vans and the entertainers were packing up their belongings and driving away in their trailers, Charlotte died. The Fair Grounds were soon deserted. The sheds and buildings were empty and forlorn. The infield was littered with bottles and trash. Nobody, of the hundreds of people that had visited the Fair, knew that a grey spider had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ll. No one was with her when she died.>
七九年康馨版:
<“再见!”她低声说,然后运用全身力气,挥动一只前脚向他道别。
她永远不再挪动了。次日,凡瑞士轮拆散了,赛跑的马装进了运马的篷车,游艺场主人们收拾起行李,开着活动住宅离开了,这时夏洛也死了。不久广场上已阒无人迹。棚子和房子都空了,显得很荒凉。跑道内场满地是空瓶和垃圾。赴会的数百人中没有一个知道,会上最重要的角色曾是一个大灰蜘蛛。她死时无人在旁。 >
零零年肖毛版:
<"再-见!"她低语。然后她鼓起全身仅剩的一丝力气,对威伯挥起一只前腿。
她再也不能动了。第二天,当费里斯大转轮被拆走,那些赛马被装进货车拉走,游乐场的摊主们也收拾起他们的东西,把他们的活动房搬走时,夏洛死了。这个展览会不久就被人遗忘了。那些棚屋与房子只好空虚地,孤单单地留在那里。地上堆满了空瓶子上!之类的废物和垃圾。没有一个人,参加过这次展览会的几百人中,没有一个人知道:那只大灰蜘蛛在这次展览会上扮演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当她死亡时,没有一个人陪在她的身旁。>
零四年任溶溶版:
<“再见!”夏洛悄悄地说。接着它鼓起全身力气向威尔伯挥挥它的一条前腿。
它再也没有动过。第二天,当费里斯转轮被拆下来、赛马被装上装运车、艺人们收拾好东西把他们带活动房屋的拖车开走时,夏洛死了。集市场面很快就空无一人。棚子和建筑物空了,被遗弃了。场地上满是瓶子和垃圾。在来过集市的数以千计的人中,没有一个知道,一只灰蜘蛛曾经起过最重要的作用。在它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谁陪在它身边。>
这段其实是书的重头,读到这里时,相信大部分读者已经和我一样泪流满面了,怀特完全可以再往上拨一下大家大脑里海马部位神经元的兴奋度。可他恰恰没有这么做,威伯的情绪收归平静,使夏洛得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和他做最后的告别。感觉整本书象条河流,先是轻快的溪水,后是跌宕的激流,行进至此,却静静铺展在大地上成大河东去之势,那些落叶细沙随着河水渐行渐远,而夏洛留给我们的,是她趴在某片树叶上一动不动,随波远行的背影。
那么三位译家是怎么诠释这段文字的呢?
康馨的文字对我这种没文化的人来讲,本来是有点“高格调”的,因为在前半段描述性语句里,她竟然译出“阒无人迹”这种我不认得的词。但不得不承认,高格调里包含的中国古文特有的韵律美,足以让我忘却不识字的苦恼。更何况当夏洛真正离开时,她的文字突然放弃高调,简单到只有七个字:她死时无人在旁。字字精妙,无可删,无可改。拿来和原文No one was with her when she died比较,我只有拍案称奇的份了。这七个字,不但承了原文的简妙之意,且在安详从容之外,更透着种掷地有声的爽利。再回头看看整本书里夏洛的生活态度,更觉得译者是得了书的真谛了。当然,译者也是占了中国字本身的天时地利的,怀特老先生在天有知,请勿泣血。
肖毛的文字功底显然不如康馨,但他的文字趣味也是别有一格。我总觉得肖毛的译文,是在讲他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故事。看看这句:“当她死亡时,没有一个人陪在她的身旁。” 其实按怀特的写法,大约不会用“陪”这么感情强烈的词汇。但在肖毛的故事里,嘉年华狂欢之后的空会场上,房子们是“空虚地,孤单单地留在那里”,既如此,他只能用“陪”字了,否则这书就不能让肖毛满得快要溢出来的心房得到舒展了。这么内心的译文,不知现在有多少人能搞出来(当然我一年阅读量十本书左右,译作少于五本,所以这句感叹是没权威的)。
任溶溶大约是个规矩生活的人,不然他的文字不会这样周正。正因周正,他的译文失去了太多原文中灵性之气。“在它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谁陪在它身边。”比肖毛版多出的也就“任何一个”四字,但这四字更显出译者要把话说明白的那股子劲头,我想译者在用属于他自己的方式和夏洛告别,从骨子里透出倾尽全身力气的味道,于是整本书的转归就成了一场悲剧,这和原文的夏洛蹲在树叶上随波远行的意境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也许任溶溶应该在译书前先问下自己有没有看懂这本书。但按着我朋友的评论,任溶溶自己怎么会知道没看懂这本书呢?
我另外写了一个《夏洛的网》的感想:http://www.douban.com/review/102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