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的魅力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高中时买的第一本正版书是《古文观止》,其中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也许是我读得最熟的篇章,因为其他的基本没有认真读。

后来有幸接手刘勃新书《失败者的春秋》,又把相关的史籍翻检几遍,觉得春秋史真是越读越有味道。

从西周算起,中国历史大约三千年,治乱交替,但大部分历史爱好者还是偏爱乱世,毕竟打打闹闹故事多。

在最有名的几个乱世里,春秋时代算是不那么受关注的。

相比三国时期,春秋历史纷杂,不像魏蜀吴那么线索清楚。后世的通俗作品中,虽然以春秋为主题的有一本《东周列国志》,但肯定比不上《三国演义》流行。

论动荡和激烈程度,春秋比不了接下来的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时代相比,更显得小巫见大巫。

但对我来说,春秋史有着特别的魅力。

春秋史的魅力

首先,春秋作为最后的贵族时代,封建的旧制度开始大崩溃,而集权的大一统时代尚未来临。面对外部入侵和内部乱战,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开始活跃,给出了自己的药方,由此诞生了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这也成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先声。

有一个中国人很喜欢的说法,叫作“轴心时代”,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致意思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世界历史上突然涌现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

在中国,有老子、孔子等开创的儒家、道家等流派;在以色列,有以赛亚、耶利米等先知;在古希腊,不同领域的贤哲批量涌现,像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

回到中国春秋时期,管仲(后世尊称为“管子”)是法家的先驱,老子代表道家,孔子代表儒家,他们对待民众的不同方式,几乎奠定了后世“治国齐民”的三大路数。

协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在齐国搞的改革,最早把民众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群体,并且严加管控,不准自由流动。他还实行“官山海”的盐铁专卖制度,妥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先锋。难怪韩非子把管仲和商鞅并称,他们其实是一样的路数,只是后者做得更彻底罢了。

至于老子,他主张“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瞎折腾,要遵从天道,即“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

他对民众的痛苦也有较多的体会,而且把根源指向统治者,《道德经》里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大致意思是:人民饿肚子,主要是因为统治者盘剥太多。人民难管,总有刁民要害朕,得怪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瞎折腾。人民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那是因为掌权者太把自己当回事,让老百姓没了活路,所以民众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当然,老子的思想虽然很有影响,但在历史上没真正实施过。汉初推崇的“黄老之术”,搞休养生息,也只是过渡阶段。

对于孔子,很多人的看法不一致,有的批他愚民,有的觉得他敬天爱民。按《论语·学而》的说法:“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意思是领导一个千乘大国,得兢兢业业,政策保持一致性,不朝令夕改,不搞铺张浪费,驱使民众也要考虑他们的生产作息时间。

中心思想就是对韭菜不能不割,要先养起来,在合适的时间割,不要让韭菜断子绝孙。套用鲁迅的说法,中国历史只要两个时代,一是想做韭菜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韭菜的时代。

除了这些给后世统治者提供无数“齐民要术”的思想家,春秋其实是生态一个特别丰富的时代,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魅力之一。

像宋襄公等楚军过河,再堂堂正正地决一死战,完全是春秋时代贵族的战斗方式。这类蠢萌蠢萌蠢萌的国君,在后来的中国历史几乎绝迹了,难怪会被骂作“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在《失败者的春秋》中,我们看到不耍阴谋诡计,正面硬刚的战例,其实并不少见。

除了呆萌的国君,还有狂暴的武士,《公羊传》曾记录猛士南宫长万的精彩战绩。

南宫长万是宋国将领,天生神力,他在鲁庄公面前拧断宋闵公的脖子,忠臣仇牧提剑来问,《失败者的春秋》转述了下面的故事:

南宫长万反手杀仇牧,把他的脑袋拍得粉碎,“齿著乎门阖”,一颗牙激射出去,竟然嵌进了门框里——这五个字一加,真仿佛可以看到公羊高老师就在现场,手指着门框嚷嚷:“看!看!门上还有牙呢!”

这一幕堪比《权力的游戏》中魔山赤手空拳捏爆了红毒蛇的脑袋,震惊四座。

看起来特别不可以思议,但在刘勃眼中,却是中国青春时代的正常表现:

虽然都说中国政治早熟,但春秋时代也没后世那么复杂,很多政治事件还真是一时兴起而不是老谋深算。看老祖宗的故事,也不一定老用敬畏的眼光,其实以看小孩的角度,有时更合适。有小孩子的可爱,也有小孩子特有的无目的的残忍。

既然是还没有定型的青春期,也意味着春秋时代的中国还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也是令人着迷的地方。大一统时代,很容易万马齐喑,一切道路都被规定好了。混乱意味着痛苦,也意味着流动的可能。

读春秋史的困难

如果你真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开始读这方面的古籍,像《左传》,第一反应可能是懵的,正如我高中没怎么读进去《古文观止》一样。

文字古奥是一方面,就像念英文,貌似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凑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借助词典和翻译,完全可以读懂《左传》里的故事。

还有就是编年体史书的特点,它是按照历史年份的顺序一一叙述事件,好处是你可以很清楚了解时代背景,但是人物和事件往往穿插其中,你很难发现同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人物履历和典章制度往往过于简略,读起来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

难怪王安石曾戏称《春秋》为 “断烂朝报”,意思是破破烂烂的官方文告,不把它列入学官。

最困难的是,那个时代的地理环境、气候、典章、器物、民情风俗,往往都不是现代人能理解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最初郑、卫、宋、鲁等国人口最多,最为发达,为什么偏偏是齐、楚、晋、秦几个较边缘的国家后来居上,取威定霸?

按照刘勃的解释,正因为齐、楚、晋、秦在边缘地带,才有广阔的殖民空间,当时的中国还有大片土地属于野人和戎狄地带,正是这些军事贵族向外扩张,加上吞并周边的小国,才占有了比资格更老的诸夏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领土。

刘勃版的春秋史

面对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刘勃抽丝剥茧,比勘真假莫辨的史籍记载,并吸收新近的考古资料,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诸国兴亡变幻的画卷,也留下贵族时代最后的背影,重现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挣扎和奋斗。

刘勃版的春秋史,和一般照抄史书或以论带史的书不同,他借鉴希罗多德《历史》的写法,先根据史籍推演一遍事件,再从中抽出值得关注的要点,辨析伪饰和疑点,能帮助读者在纷繁事件中把握真正的走向。

行文之际,经常有妙语,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也生出许多联想。

作者还擅长从地理区位的角度还原历史事件现场,比如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路线,他不直接奔去秦国求助,而绕了一大圈经楚国才得以入秦,实际上和晋国当权派的地理封锁息息相关。

在阅读本书中,你可以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在内忧外患中,周天子为何突围失败?齐、晋、秦、楚等大国雄主是如何博弈的?世家贵族为何在春秋渐入黄昏?

这些看似是古代中国独特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是现代世界的挑战。春秋的激荡历史,依然给予我们新的灵感和想象空间。

本书和之前的《读罢春秋不成歌》相比,架构和内容均不同,基本属于重写。

更多的想象空间

我读春秋史的过程中,越发觉得这段历史的价值,完全可以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相媲美,只是他们走向了民族国家,而我们走向了大一统。

关于春秋,其实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学术论文,也需要更多帮助普通人理解这段历史的通俗作品,《失败者的春秋》就是刘勃的一个尝试。其实,我们也期待更多经得起读者和观众考验的改编作品,包括影视剧,可惜这方面尝试的并不多。

如果你还不相信,我试着改编一段春秋时的“宫之奇谏假道”(“唇亡齿寒”的故事),先扔一块砖头。

宫之奇:尊敬的虞公,睿智的天主曾告诫我们: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我国与虢国世代友好,唇齿相依,岂能借道给晋国?

虞公:多虑的之奇爵士啊,晋国和我国同是宗亲,怎么会加害我们呢?

宫之奇:大人啊,虢国的先祖也是伟大的文王(Jichang the Great)弟弟之后,执掌国政,功勋卓著,他们都要被晋国灭掉,我们岂能逃脱呢?况且献公(Duke Jin 19th),他作为狂暴的弑君者武公(Duke Jin 18th, the Kingslayer)之子,竟然把桓庄之族都杀光了。近亲的诸公子都不放过,更何况对一个远祖的国家呢?

虞公不听,之奇爵士带领他的族人逃到了外国。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献公灭掉虢国,回师路上,命令他的军队顺手消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公。据后来的《春秋诸国编年史》(The Chronicles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记载,“晋国人捉住了虞公”,以示天主追讨虞公的罪过,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本文地图均由@军事历史地图 制作)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江有汜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