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original) (raw)

这本书共十二章,章章堪称精华。唯一的译本说,它们是对法国后结构主义激进理性批判的回应,也是对康德之后欧洲哲学主流全面而公允的评估。当然评估的背后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推销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这和康德的批判如出一辙,依次否定前人的理论,找出错误和忽略地方,并以新的理论加以修复。 康德开启了现代的大门。哲学上的现代,比文学上的现代早了一百多年。现代性,则是在文学和文化上的后现代时期完全爆发了出来。这是因为「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分离,而系统又反过来侵蚀生活世界,于是有了现代性。现代性的端倪自尼采始,哈贝马斯说尼采“叩开了后现代的大门”,而尼采正是现代主义文化的哲学引路人。哲学的后现代,是文化的现代。事实上,哲学的“后”现代,并不是现代之后,而是还在现代之中。哈贝马斯在开头提到,人们以为后现代已经完成,事实是,不仅我们没有步入“后现代”,甚至还没有逃出「现代性」的圈子。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发自康德,完善于黑格尔,然后有黑格尔左右派,随着是马克思和尼采。他们所批判的,是「启蒙辩证法」,和「理性」。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摧毁了形而上学,是故现代以康德始。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认为以前的理论,包括以后的理论,都是“非真实的”,他说“哲学家们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基础,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划分为「实践哲学+主体哲学」,其结果是「二元性」,但马克思没有看到。 尼采的道德批判,“上帝已死”和“一切价值重估”,是启蒙辩证法的第二次反思。哈贝马斯没有讨论著名的超人哲学,而是选择了权力意志和“酒神精神”来进行研究。 康德、马克思和尼采,批判的都是理性。 黑格尔站在形而上学的废墟上,依照启蒙辩证法的纲领,重新定义了理性:决定精神息事宁人的自我认识。 哈贝马斯说他失败了,包括黑格尔左派:理性是对积极释放出来而又是隐而未现的本质力量的解放和习惯;黑格尔右派:理性是通过回忆对必然分裂所引发的痛苦的补偿。 现代性已经出现,三者企图重新定义理性而来克服分裂。 之后的尼采,决定不再修复启蒙辩证法的理性,而是放弃之。于是,主体哲学的主体暴露了出来,那是第一人称的主体,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做了同尼采一样的事。 以前的哲学,都是以第一人称的主体为「视角」而建立的,形而上学如此,康德的批判如此,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等,也没有逃出这个怪圈。马克思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尼采是第一个,直接看到认识的主体的视角问题的人 。然而尼采是在自掘坟墓。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说,尼采何以知道自己的「视角」不过是千万视角中的一个?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说,马克思何以知道自己的理论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所决定的,一个德国中产阶级青年的牢骚?马克思和尼采依然用的是主体哲学。 第一人称的客观,是第三人称的主观。于是就有实用主义认识论(詹姆斯,杜威,皮尔士,英国的席勒)、道德冲动论,甚至数学和物理也难逃一劫:虚构主义(魏欣格尔)、约定主义(马赫、庞加勒)和现象学。 选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一直是个问题,胡塞尔努力的,就是选择第三人称,同时他“悬搁”了第一人称主体的全部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冲淡了这个问题。交往理性没有选择的难题。意义是,交往行为理论可以达到第三人称。这是一种实践哲学,但超越了它,因为他摆脱了主体哲学的桎梏。连存在主义的萨特也没有超越,更别提萨特之前的海德格尔了。海德格尔通过回溯考古形而上学,从而批判了形而上学,他想找到第三人称的主体。 其他的努力者,霍克海默、阿多诺、德里达、巴塔耶、卡斯托里亚迪斯和卢曼,下次再谈。 尼采的继承者,按照两个不同的方向,最著名的分别是海德格尔和福柯。下次再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