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读书笔记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序
个人永生不是与世隔绝的,往往受到社群、集体记忆的决定性影响,修仙的神秘性通常是某种社会环境的产物,所以本书的主旨是解释修仙的实现是通过什么样的社会、叙事和文本过程创造和表达的。
第一章 将仙带回人间
论证方法和概念的引入,试图打破前人的研究模式。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看待修仙者?修仙者如何看待其他人?即修仙者这一社会角色的本质和身份认同问题,尤其强调修仙者与其他人身份的对立性,从而突出他们的独特。2、如何解读仙传文献?参照了学界对圣徒传记的研究,批判了以往将奇迹色彩从历史中剔除的简单化处理方法,引发对文学与宗教关心的新思考,文学形式背后其实也有一定生活意义,不应把它孤立,而是从建构体系里挖掘出集体记忆。3、修仙的三个方向,生理学、宇宙学意义上的修行,仙被构建、创造的社会源头,仙成为集体集体的过程。4、“表演的自我”,即探讨修仙者角色的表演性,它如何按照社群的预设去表现自我?这一节中作者批判了宗教学研究的某种倾向和模式,认为不应把修仙现象整体置入道教的框架,不应对可能出现的宗教类型做假设(有人把修仙归入民间宗教的行为,从而把文人等阶层排除在此现象外),也不应用二分法将修仙视为与“此在”毫无关联的“彼在”行为(理解为超越此在的尝试较妥)。
第二章 仙的文化总集
提出概念“文化总集”,即将文化视为一个巨大的资源、角色总集,其中绝大部分元素通过内在和外在两种基本方式发挥功能。内在涉及到实践或规范的依据,解释权威的来源;外在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关系到一系列文化、社会、宗教等观念。用“文化总集”的概念来解释“仙”的角色,在修仙实践的方方面面,通过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对比,归纳出仙的特征,构建出超越平常人的“另一种存在”。此外,作者谈到了创造奇迹的僧侣对修仙者预人设的参考,借用了后者的某些功能。这一章主要解释了“联合”与“分化”两种塑造方法,与其他角色“相似”和“区分”,从而了解到仙的独特意义。
第三章 更加深入的总集分析:“断谷”
断谷或辟谷,即避免食用谷物等主食。作者首先探讨了谷物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和意义范围,然后构建与修仙环境对立的常规环境,也就是以农业为核心、政治权力占据重要地位、崇拜祖先的社会文化,修仙的外在意义就在于超越这种文化。作者在第二章从内在意义探究修仙的特征,说明“仙是什么”,又在第三章把目光转移到外在环境,从否定角度来限定概念,阐述“仙不是什么”。
第四章 秘术、展现奇迹
修仙者并非完全远离社会,而是在“展示”与“隐蔽”之间保持张力。他们充当着统治者与神仙(及其本质的秘奥文化)的中介,一方面维护神秘,尤其体现在保持秘奥文本的渺远感,让人觉得文本难以获得,且里面记载的神奇能力不易领悟,只有命中注定、天资禀赋的人才能掌握创造奇迹的能力,为了制造神秘的错觉,修仙者往往选择隐居山林沼泽,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另一方面他们也具有表演性,摆出兜售自己的姿态,将自己置身于能够传播个人名声的社会网络中,让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并通过某种标准识别出他们的独特身份。这就是修仙者身份的双重性。
第五章 语言的自我展示和听众回应
本章从仙传叙事角度来分析修道者如何展示自我能力,运用了几个例子,分析修道者遵循某些特定方向而建立权威性的讲述方式。听众或信或疑,但没有记载提到他们的反应。本章最后作者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修道者和听众之间起到保存、传播、传承故事的中介者是谁?
第六章 修道者和他们的社群
最核心的观点在于修道者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他们“避免正常的交流模式并不会导致与社会的脱节”。修道者与社群其实是互动的关系,修道者给顾客提供治疗、预测、保佑等特定帮助,满意的顾客们会偿还服务,向身边的人宣扬修道者的成就,这些支持者逐渐形成修道者声名传播的社交网络。一些顾客还会给修道者提供经济赞助或物资馈赠,但后者往往不接受金钱,这一点使之区别于常规的经济关系,使之“得以脱离道德互惠或者说‘报’的网络”。反过来,赞助者也能从帮助修道者的行为中获益,甚至自己达到“仙”的境界。在修道者离世后,其事迹的传播主要通过立碑、修建祠庙来实现。
第七章 修道者、他们的家庭和皇权
首先谈及“不孝”,是修道者被指责的标准理由,为了回驳这一观点,修道者声称自己所修功德是属于整个家族的,但他们仍需要遮蔽自己在世俗中的身份,并创造一个新身份。术法的传承主要是在家庭内部,通过父子或隔代相传,也有超越权威的夫妇、主仆相传的模式。修道者与君主的互动关系更加复杂,后者试图凭借统治者的地位升仙,而前者却努力证明仙不属于皇帝所统治的权力系统,并且逃避皇帝的迫害和干扰,甚至捉弄皇帝,以此来“强调修道者相对统治者的优越性”。
第八章 仙传的劝说
这一章的重点在于“文本如何尝试说服读者的(它们试图说服什么)以及它们这么做背后的思想派别(或者说关注内容)”,并围绕集体记忆的动态性的观点,探讨人们对关于仙的认识的塑造与重塑。立碑是劝说的主要途径之一,碑文表演性地展现了修道者的美好品质与特殊能力,所表达观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立碑者的立场。仙传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跨区域的文化所批判、吸收、改造,仙人的名声也在此情况下被重建。
尾声
“仙是社会构建出来的”,全书的核心观点。参与构建的人不仅有修道者自身,还有对他的行为做出回应的听众,听众的期待所创造的信仰氛围,使升仙成为可能。作者还试图将修道现象与某些人类学调查类比,说明修道者“心态的复杂性和易变性”。至于真相的问题,作者无意在本书回答,他所关注的其实是静态的真相背后很多人的真实活动,文本证据无论如何都与真相有偏差,“但就是它们,维护了整个世界”。
【在读本书前,恰好读了戴维斯的《档案中的虚构》,本书的出发点应该是受到了戴维斯启发,从叙述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构建。本书对案例的解读比《档》要更清晰明了,戴维斯对“虚构性”的论证稍显薄弱,而康儒博将“社会/集体记忆”的概念引入“叙述”,关注记忆的主体和内容、记忆的建立和重塑等方面,使得研究更具体。】
2019/05/06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倚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