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阳伊坂幸太郎,不只是推理作家 (original) (raw)
在世上一切事物中,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世界的运转从不考虑个人的意志。如果谁和恋人分开了,这个世界本该为他凝滞不动。
——杜鲁门·卡波特
1
“人质也可能在面具下面吐舌头呢,对吧?”
——赶在下班前到银行取钱,却好巧不巧遭遇抢劫。劫匪只拿了一沓钞票,还勒令所有人戴上幼稚的卡通面具。
2
“调查官先生,你太笨了。不过,人虽愚蠢却不自知,这也不算罪过。”
——约谈的少年和监护人关系僵硬,豪宅中人人古怪:号称出门旅行的母亲迟迟未归、一向厌恶爵士乐的父亲大声播放萨克斯豪迈的曲调。
3
“为了失恋的我,这附近的世界停止运转了!”
——那对夫妻看似亲密,女士却没有戴婚戒。还有那个抓着皮包的中年男子,戴大号耳机的青年,看文库本的年轻女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这里一动不动两个小时了。
4
“最早的婚姻维持了七年,然后是五年,现在则是三年,世上本来就有那样的活法,仅此而已。”
——把女儿放在中间,让父亲和母亲朝各自的方向拼命拉,强求的一方会用力,而真正为女儿考虑的人一定会因为爱惜女儿而先放手。
5
“人打人难逃追究,熊打人总不会有事吧?”
——在我的世界里,身体周围的声音仿佛流水,有时冰冷,有时暖和。喧闹的大街是一条水声轰鸣的浊流,而深夜寂静的人行道就好像流水淙淙的小溪。
今天的阵内似乎很不一样,连我的导盲犬都没有对他摇起尾巴。忽然,一阵不安袭向我的心头。我向左边转过脸:你真的是阵内吗?
阵内是伊坂幸太郎《孩子们》一书当中的主人公。
伊坂一向热衷于用文字的架构去模糊情节的先后和人物的关系。在大量第一人称叙述的交织当中,主人公阵内的形象被渐渐勾勒出来。就好像从他人的眼、他人的口中去窥探、去挖掘一样——你总会想,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个阵内是真实的他吗?
一个家庭法院里专门负责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调查官。
应该是怎样的大人呢?
在人们的想象当中,做一个合乎社会规则的成年人,或许就意味着牺牲自己身上的童真。在那些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的期待当中,做一个有资格教育未成年人、让他们悬崖勒马的“训导员”更应当如此。然而,调查官阵内却带着他跳脱于常理之外的真实人设站到我们面前。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相信人生可以从一张白纸重新开始,相信孩童时光的天真可以长久地持续下去。
阵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和漫画书盗窃犯、以恶作剧敲诈为乐的高中女生、以及他们荒唐透顶的家长打交道的调查官,他的人生信条可以说是再正确不过了。麻烦就麻烦在,他似乎没有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
这是一个会步步逼近持枪劫匪,自信满满地宣告“你们拿的都是假玩意儿”,然后严肃地请求“让我弹弹吉他”的怪人。
伊坂曾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喜欢的形象是小偷黑泽,其次就是阵内。
这两个角色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他本人的写照。无论是诙谐戏谑的说话方式、荒诞不羁的推理思维,还是那种我行我素的处世步调,都像是伊坂本人信步走来,用自己的笔告诉更多的“孩子们”:不要怕,我们都是孩子;或许我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我们一定不能做个坏孩子。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塞进了伊坂满满的童心。在大量诙谐的口头语、双关语和看似轻飘飘又无厘头的情节之中散乱着各种伏线,直到最后才一口气收紧打结。他的蝴蝶结打得十分漂亮,让人不仅带着满足感收下这份惊喜大礼,还感叹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成年人是多么幸运的事。
不喜欢他的人会觉得伊坂有不少毛病:比如文字过于随意,情节有点幼稚,说好的严肃推理、反思社会呢?怎么总是这样怪诞的绑架案?而喜欢他的人只会想:啊,这个人是我的玩伴,是和我同行的、一个有趣的灵魂,仅此而已。
负责少年案件的调查官,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孩子们》当中,伊坂借由不同的出场人物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上司说,要在通达法律的同时,又能将法律搁在一边来和孩子对话。同事说,我们是孩子们唯一的盟友。而阵内说,调查官就是“藏起手枪的牧师”,虽说必要的时候也会拿起手枪,他更愿意做一个倾听者,倾听每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
这样的大人,又怎么会被世界所欺骗呢?
伊坂幸太郎,是谁?
法学院毕业的“模范宅男”,父亲在银座开画廊,自己则是个仿佛永远不会老去的娃娃脸。
与东野圭吾、宫部美雪并列为三大日本当红推理小说作家,名作《死神的精确度》影视改编版由金城武主演,《金色梦乡》电影则由雅人叔联手香川叔相爱相杀。出道即获“新潮推理俱乐部赏”,此后更是横扫各大书店文艺部门,在日本推理界的“后起之秀”当中颇为耀眼。
即便如此,给伊坂作品贴上“推理”的标签,其实是不太合适的。真相从来都不是伊坂追寻的终点,也不是什么起点——他不爱拷问人性,不指责也不控诉。再不堪的案件,在他笔下也不显悲凉。
这里就像是天才艺术家信笔勾画一个漂浮在现实之外的世界:这里有他爱的摇滚乐,夹杂着电流声的披头士是他的底色;这里有一本正经地胡说的正反派,小人物不经意间念叨着大道理;这里散乱着无数镜之碎片,每个或直接或间接的当事人的声音重叠在一起,伏线交错,最终被“一网打尽”。
被问及代表作之一《金色梦乡》的创作初衷时,伊坂这样说道:
我习惯以悲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对于描写一个美好圆满的结局有些许抵触心理。同时,我也不想写让读者心情沉重灰暗的东西。于是我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决定去写“在悲观的舞台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即使五度入围直木奖又铩羽而归,依然坚持幻想拯救地球。
这样的伊坂幸太郎,从来都是一个忠实于自我的写作者。
如果用东野圭吾和伊坂幸太郎作比,前者就像是月亮,而后者则是太阳。
在某乎搜索“伊坂幸太郎”,看到这样一则有趣的回答:
“反正我每看一本东野圭吾之后要看三本伊坂幸太郎来中和致郁感。看完《白夜行》之后要抱着《金色梦乡》睡才能缓解心塞感。所以《幻夜》我看完简介就撕了。库存的伊坂用完了。”
伊坂作品的基调是温暖的,正如《金色梦乡》一样温暖的金黄色。他喜欢用孩童的笔触去描绘他所看到的世界,不刻意、也不用力,只是不紧不慢地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铺陈开来。而无论是喜欢他短小轻快的文风、还是赞同他纯真治愈的眼光,“伊坂流”的读者们都会在这本《孩子们》当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新经典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