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疯狂涌过来的新知识,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关于知识的真相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编者按:可能是因为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缘故,我们往往对于“理论”知识缺乏正确的认知。本文作者詹姆斯·马奇是排名第二的管理者大师(第一是彼得·德鲁克),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如果读完这篇文章没有产生更多的疑惑,甚至惶恐,建议可以再读几遍,因为你极有可能没有读懂(忠言往往逆耳)。
知识疯狂涌过来,通过各种渠道。对于热衷于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朋友来说,真正理解马奇老爷子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事儿。文章稍微有点长,请多一些耐心。
不言而喻的正确“理论”
组织研究报告、管理者的传记或自传,满是有关经验的叙事。这些叙事探索历史片段中的事件,试图理清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类似的,大学教材、顾问讲座中,满是有关经验的模型。决策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以及在那些框架之内讲述的故事,是组织智慧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间,尽管之后一连栽了几个大跟头——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出类拔萃之辈”在越战中失策,计划经济之典范的苏联解体,复杂战略、避险基金、金融衍生物让人大失所望——但是这些有关组织生活的故事和模型的正确性,在人们心中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它们养活了一大群学者、作者、顾问和实践者。故事和模型是两种压力联合作用的产物。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必须精妙复杂到显得有趣并彰显人类智慧;另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必须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在这两种压力的联合作用下,故事和模型往往会变得比较详尽,详尽到足以赞美人类智慧,又不会变得太过详尽,免得不能让人理解。故事和模型倾向于展现——也许可以叫作——“最大可理解复杂性”。
故事和模型:对现实的虚构
从古代吟唱诗人到现代新闻记者,人类就一直沉迷于讲故事。研究人员发现,访谈对象宁愿讲故事而不愿回答问题。管理者、记者和学者创作并分享经验故事和模型,用于描述、解释并改进组织生活,并且用于营造聪明睿智的名声。
学者、记者、管理顾问和管理者都是故事讲述者和模型建造者,怀着同样的目的、使用同样的技巧、出现同样的问题。故事和模型响应了组织生活和组织研究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迫切要求,这一迫切要求就是,描述经验的因果基础。经验由复杂的、随机的、部分可观察的过程产生的事件流构成。因果关系是模糊的。诠释历史,涉及把经验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转化成一种详尽到足以让人感兴趣、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可信到足以让人接受的形式。讲故事的技巧,涉及在这三个标准之间微妙地平衡。
人类如何用模糊而复杂的经验建造故事和模型,受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的某些特征的影响。人类存储、回忆历史的能力有限,对服务于当前信念和欲望的重构记忆敏感。人类的分析能力有限,对加诸经验之上的框架敏感。人类固守成见,对支持先入之见的证据不如对反对先入之见的证据挑剔。人类既歪曲观察又歪曲信念,以提高两者的一致度。人类偏爱简单的因果关系,认为原因必定在结果附近、大果必定有大因。与比较复杂的分析相比,人类更喜欢涉及有限信息和简单计算的启发式。人类诠释经验的这幅大图景(局限性),证据充分、众所周知。
人类故事讲述之所以表现出这些特点,根本上是因为社会诠释具有互相连接、共同演化的特征。一个人在向很多其他人学习的同时,其他人也在向这个人学习,而且其他人之间也在相互学习。一个人持有的故事和模型并不独立于其他人持有的故事和模型。结果,学习对回声的回声做出响应。既然如此,那么日常生活的观察与诠释一致度几乎肯定高于真实值。特别是,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似乎过分证实先入之见。组织故事讲述者、组织模型建造者和组织理论家力求让诠释既贴近现实又容易理解,但是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因果基础复杂的经验,要是面面俱到地描绘出来,就会太过复杂,人类根本理解不了。越准确地反映现实,故事就越不好理解;故事越好理解,就越不贴近现实。只有提纲挈领地描绘生活,才能让人理解生活的丰富。正如尼采写过的那样:“片面描述往往胜过全面描述:它简化现实,让观点更好理解、更具说服力。”在熟悉的框架内简化经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
文学理论家、法学理论家和民俗方法学家都这样做,只是形式稍有不同。 因此,经验故事和模型是希望被社会证实为真相的虚构。它们是虚构,因为真相是不可接近的。然而,它们代表一类特殊的虚构。它们是明确希望与观察证据对质的虚构,即使既认识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又认识到观察的不透明性。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希望让人理解;另一方面,历史是复杂的、模糊的,两者的冲突渗透在建构并验证经验故事和模型的全过程中。从经验中学习具有循环性,这一根本特征也是故事讲述和模型建构造成的。人类渴望从历史经验中学习,但是历史经验封装在人类发明的框架之中。人类从自己的发明中学习。循环性并不排除从经验中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但是会增加混淆的可能性,而且会加强对与已有信念不一致的信息的抵触。
故事和模型背后,藏着四个神话
不管是有关私人领域还是有关公共领域的标准期刊和数据,所讲述的组织故事都强调几个通俗的主题。那些主题,有些可以轻易看出是有关经验的。事是人做的,因此有关人的故事和有关事的故事是互相交织的。活在世上,就要为生存而竞争,只有最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去。问题都有答案,运用智慧可以找到那些答案。世界在变化,要想生存下去,适应能力必不可少。显而易见,这些故事和故事主题对组织中的人如何理解组织历史至关重要。它们形成了经验诠释的基础和经验分享的框架。
特别是,有关组织经验的故事受到一类独特主题的深刻影响。这类主题,准确来说,应该称作神话:“任何通过具体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或者表达一个民族共同深深体验到的情绪情感来取悦这个民族的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重复出现的主题或者性格类型”。神话是减轻历史经验、人类理解和人类展演三者之混淆的工具。带有标准神话情节的故事或模型会提供容易理解的意义,还会提供可信性。神话情节不是约束衣,它们既具神圣性(稳定性),又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动。围绕神话主题建构故事,就需要很多不同的故事和子故事,好为故事讲述者提供原材料。然而,因为故事讲述者建构出来的故事必须被人视作可信的,而可信度与熟悉度密切相关,所以故事讲述者的选择是有限的。
***
组织故事和模型,专门围绕四大神话主题而建构。第一个神话主题是理性神话:人类遵循结果逻辑采取行动、为行动辩护,人类精神由此得到明确表达。行动是做选择,做选择要遵循结果逻辑。理性既被视作好行为的标志,又被视作未来行为的预测因子。理性神话遍布公共领域的管理故事和模型,也遍布私人领域的管理故事和模型。很多人认为“激励”是组织行为的关键所在,这一观点的基础就是理性神话。人们经常会问或被问到:“你/他/她/他们/我/我们为什么那样做?”回答这一问题要依据理性:之所以采取某个行动是因为这个行动具有结果主义意义,也就是基于对结果和诱因的期待采取某个行动。在那些成了民间智慧的经济学规则中,如果给出了结果主义理性原因,就解释了行为。
***
第二个神话主题就是层级神话:问题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问题,行动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行动。组织采用层级结构并用层级方式解决问题,依赖的基础就是层级神话。采用层级方式解决问题,就是把任务逐层分解下去,各部门平行开工,然后把成果逐层整合上去。有关组织逐级实施控制、追究责任的观点,渗透在组织故事之中,反映在组织结构图和商业计划之中。
组织把任务分配到人头、功劳归结到人头、责任追究到人头,依据的基础就是层级神话。很多人创建组织,首先想到的就是采用层级结构,这也是层级神话在作祟。因为层级神话的存在,所以其他可能很重要的网络结构变得不重要了。例如,有关博弈理论的故事具有对称性,也就是结成联盟的各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对等的,这种对称性放在组织故事中,就变成了层级性,也就是上级行动者通过激励下级“代理人”来实现目标。在组织中,非正式网络的错综性和重要性次于正式层级。
***
第三个主题是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神话:任何历史故事要想有意义,都必须和伟人扯上关系;组织历史是组织领导者根据个人意愿创造的。在典型的组织故事或模型中,个人行动被视作组织历史的基本构件。历史是人创造的,是重大人物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的结果。组织历史的重大发展应该归因于非凡的人类行动和能力,也就是领导者个人的行动和能力。管理/组织历史像军事历史一样,满是英雄;管理/组织历史的很多暗喻,都从军事历史中借鉴而来。对公司沉浮的迷恋,转化成了对领导者个人沉浮的迷恋。就像有关军队沉浮的故事变成了有关将军有无能力的故事一样,有关商业公司兴衰的故事变成了有关CEO有无远见的故事。领导者的身份、性格、义务是管理教育的常见焦点。
***
第四个神话主题是历史有效神话:历史遵循的路线,通向唯一的均衡,这个唯一均衡由先前条件和竞争共同决定。很多人强调市场竞争是商业公司的自然选择机制,他们之所以这样强调,就是因为相信历史有效。历史有效的基本观点是:历史青睐那些符合环境要求的个人、组织、形式、实务和信念;竞争会确保历史的有效性;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与环境要求的匹配度较高。
历史有效神话,融合了古典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后来又融合了马尔萨斯和达尔文的一些观点。竞争是必需的,优者胜,劣者汰。历史有效神话,表现在有关优秀实践(例如,品质圈、新公共管理、精益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组织文化、知识管理)战胜不良实践的故事之中,表现在人们把市场竞争或政治竞争看成自然的、必要的这一倾向之中。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神话与历史有效神话显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但是人类故事讲述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结合相互冲突的熟悉主题。
***
这四个神话主题绝对没有穷尽组织故事讲述者可以用到的所有神话主题,还有其他很多神话主题可用。其他神话主题,人们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与以上四大神话主题的一致程度也各不相同。特别是以上四大神话主题,每个都有一个反主题,反主题本身也很有名,足以成为故事的要素。理性神话的反主题是身份主题:个体不是遵循结果逻辑,而是把情境与身份要求匹配起来。层级神话的反主题是非层级网络主题:复杂的联系网络把组织中的个人连接起来。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神话的反主题是复杂性主题:历史是由多个个人的行动的复杂结合创造的。历史有效神话的反主题是历史无效主题:适应是缓慢的,具有多重均衡。
围绕四大主题而建构的故事当然比围绕各自反主题而建构的故事更容易找到支持证据,但是故事讲述者在尝试神话主题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对它进行调整,或者精练它、丰富它、壮大它,或者考虑是否要弱化它,甚至颠覆它。与此同时,把四个反主题放在四大主题的对立面,倾向于突出四大主题在智慧王国里的中心地位。
神话背后,一个更大的神话
这些神话,很多下面潜藏着一个更大的神话:人类举足轻重,也就是,人类可以通过个体的或集体的智慧行动影响历史进程,让历史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神话,既是一种信仰,又是经验诠释的基础。很多人相信“显而易见,人定胜天”,只是不太成功的组织中相信这一点的人略比比较成功的组织中相信这一点的人少。“人定胜天”并非不证自明的——或者也许仅仅是不证自明的。
因为相信“人类举足轻重”,所以人们倾向于把历史事件归功于或者归咎于人类意愿,进而慷慨地或残忍地对待领导者。国民幸福的功劳、国民不幸的责任被归到政党和领导者。国民幸福的功劳、国民不幸的责任被归到政党和政治家的身上,股价上涨的功劳、股价下跌的责任被归到公司管理者的身上,社会项目取悦公众的功劳、社会项目惹怒公众的责任被归到政治领导者或政府机构管理者的身上,只有领导者才配受崇拜、受谴责。这样归功论责,即使存在理清因果关系的机会,也会被“人类举足轻重”的信念抹杀。正如研究者观察到的那样,“美国人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倾向:把大型机构的掌舵人送到领奖台上或钉在耻辱柱上——因为丝毫不为他们左右的事情而表扬或谴责他们。
”这种做法,是对人类掌控命运的肯定;对人类意识形态而言,这种肯定弥足珍贵。在更世俗的水平上,基于这种肯定的问责神话以可以观察到的方式影响着管理行为。
来源|《经验的疆界》第三章,通过故事和模型来学习。强烈推荐这本凝结着马奇一生智慧的小册子。版权归出版社。
作者 | 詹姆斯·马奇,一位真正的智者。老爷子已经驾鹤西去,深切缅怀。
编选 | 康至军,《德鲁克论管理》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