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的再思考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与青春期和解》,看到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那个脸上不断冒痘、内心懵懂却也热闹的自己;想到我的父母,对他们要藏的秘密比要说的话多很多;想到年少时的那帮朋友,青春散场像一觉醒来,现在大家已经天各一方。

关于青春,每个人的既有不同,又有相似。我发现自己也加入了一个挺火的潮流: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原生家庭”是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人们在离开父母,成立新的家庭之前的那个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其实是TA过去每一天的总和,是TA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塑造了今天的样子。而在原生家庭中度过的青春期,则是对当下的每一个人都影响巨大的经历。懂得了这一点,互联网时代的人好像更懂得要去做一个好父母。小时候,每当我对父母的不耐烦、滥用权威、哄骗而生气或者难过时,我都暗暗下定决心,设计着每一个场景下,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面对青春期,我们需要知己知彼,但是当我们真的成了父母,我们还“知彼”吗?

这本书告诉我:不是的。举个基本的例子,当我们准备着当孩子进入12岁,才开始用“青春期模式”应战时,可能已经晚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已经跟二十年前不同,孩子们的营养条件普遍变好,摄入食物中的激素变多,更有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的社会文化因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提前,从原先普遍认为的11-12岁,提前到了女孩平均9.7岁,男孩平均11.3岁。而且青春期的结束时间,也不再是18岁。从科学发现上讲,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前额叶要到22岁甚至25岁才完成最后的成熟;而且在学龄延长,孩子对原生家庭的经济依赖时间延长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直到25岁才可以确定走出了青春期。如果我们再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只把12-18岁的孩子当做青春少年少女对待,是不是犯了和我们父辈一样的错误,故步自封在自己的经验区里呢?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其他新的挑战,需要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一同面对,如复杂的互联网环境等等。

《与青春期和解》,这本书里还藏着一个巧妙的双关。乍看起来,像是教父母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其实在此之前,我们更需要的是与自己的青春期和解。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可能明白了行为心理学上的逻辑,但是一些负面的冲动,我们并不一定每次都能处理得好,正所谓“莫不知,莫能行”。我们如果管理自己的矛盾情绪,有时候我们不同意同事、伴侣、朋友的意见,是我们真的不赞同他们的意见,还是不愿意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是否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进而有一些反而会伤害密友和伴侣的举动?当我们相处的对象变成了我们倾注心血养育的自己的孩子,他们有一天变得躲闪、不符合你的意愿甚至脱离你的控制,你会怎么样和他们沟通?父母需要培训才能上岗,这句话越来越少了玩笑的意味。这本书会让你看到,成长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为人父母意味着要对别人的成长背负起重大的责任,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多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怎么样让自己再成长一点。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海盗嘉舞01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