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一门太深奥的学问 (original) (raw)

(一)
用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来讲,《香水》写的是一部追求史,对价值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存在的追求。
作者给了味觉天才葛奴乙一个最最低谷的背景——鱼肆!多么悲惨的环境,对嗅觉超级敏感的人被丢在臭鱼烂虾和各种动物尸体混合的世界里,估计不啻于屈原老先生投河前的感受。不不,应该还要悲惨得多,因为葛奴乙差点连这样的环境都没有了,差点一出生就被妈妈抛弃,和这些烂鱼肠子一起铲到河里去,于是他用尽所有的力量大哭,哭声引来人们的注意,这一嗓子救活了他,也让他的妈妈因杀婴罪被判死刑,葛奴乙,一生下来就注定与爱绝缘,因为老天摆在他面前的选择题是如此残酷:A,妈妈;B生存。这是葛奴乙首次为追求存在做出的努力
然后他在各种各样的残酷环境下挣扎,无一例外地没有爱。或许当一个人适应了没有爱的生活以后,感情的部分也就干涸,可以更理性、更顽强地适应生活中的残酷,所以他奇迹般地在死人如麻的孤儿院、在皮革作坊里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顽强,虽然在这期间他变了形,越来越丑,但是他胜利了“因为他活着,他有了一份自由,这份自由足以使他生存下去”——他的存在开始添加了内容。
扩大的存在状态为他带来了闻到卖李子女孩的机会,在肮脏的生活环境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美——用他深刻而唯一的理解方式就是"香",“象一段闪闪发光的薄绸......象蜂蜜一样甜的牛奶里融化了饼干......这种气味无法理解,无法形容、无法归类”,他不由自主地走上去。世界阔大,空若无物,渴望的东西就在眼前,可是走上去,却被透明的物质隔开,手足无措。如果强行挤破呢?碎片哗然,布满整个世界,女孩子被他惊吓,继而被他无意中勒死,安静地,变成碎片,然后牛奶饼干烟消云散。
一个美好生命的消散如一堂课,告诉他只有存在是不够的,存在的扩大可以让他见到美,但生命的本质却是保存美,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有多远?一个美好生命的存在和保存美之间孰轻孰重?保存美的本质又是什么?遥远的那边是清晰的美的存在,荡人心脾,似乎触手可及,但伸出手去,是一道一道的玻璃墙。葛奴乙,他并不轻松,就像每一个你我在青葱之年的样子,迷惑得几近狼狈。
(二)
但或许这样的狼狈状态正是一个出口,真理的阳光撒下来,一丝一丝,若有若无,狼狈的人由于急于寻找出路,会紧紧追随,顺着细若游丝的光线攀登,到上天那里寻找穿越玻璃墙的法术。葛奴乙,他从此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是寻求保存美的方法。
此后的故事,更象是一部创业史,一部天才的成长史,一部外省青年的奋斗史。他学习萃取香气,学习用分子式表达自己的构想,可是,他还是遇到了玻璃墙:他没有办法离析生命的香气,他可以萃取花的气味,但是没有办法萃取玻璃的气味,用传统的方法,他只能得到那些轻易献出香气的物质的香气,但是,世间的一切香气?怎样捕捉它们?如果不知道这一点,他所有的理想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
多少人满足于获取容易得到的灵魂?多少人认为拥有心中致美的灵魂不过是一个梦?多少人忘了这个梦想,或者在偶尔想起的时候唉叹?
葛奴乙却是病倒了,几乎死去。物质随着梦想的泯灭而迅速奔向消亡的终点,这时候,以前忍辱负重的功课开始提取报偿了,因为他的重要,老板请最好的医生给他看,亲自守候在他身边,甚至还说出了一条能穿越玻璃墙的道路——在格拉斯有三种办法,人们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得到一切芳香中最美的芳香。
若是依旧在皮革商那里,可有人会这样守候,即使并不是为了爱他?很多东西,是需要有价值这个衡量体系的,而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是在辛苦很久之后才能提取,天道有恒,但似乎并不是迅速地与和取,又或许正因为天道有恒,凡人太过渺小,才会认为获得的过程太漫长了吧。
且慢,并不是知道了穿越玻璃墙的通道就能马上走过去的,为了一张满师的身份证明,葛奴乙又干了三年,帮助老板完成了贪婪的野心,接收他所有苛刻的条件,只拿了仅供几天生活的钱和物品,从仆人出入的门口出去了,老板几乎连手都没有跟他握一个。
但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老板自有他离奇死亡的命运,而葛奴乙,在野外单纯的气息里得到了解放。
(三)
这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因为存在问题引发的另一个岔道口出现了。
关于存在这件事,萨特把它分为两个领域,外部世界是"自在的存在",意识活动是"自为的存在"。前者是没有必然性的一个存在着的事实,它不被创造,也不能创造他物;后者是一种虚无,自身缺乏又总想成为什么的趋向,是变动不居而又具有否定作用的存在。
葛奴乙在自然中找到了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山野里,没有人气的熏蒸,一切都是造物主提供的自在的存在,他吃爬虫,喝溪水,住洞穴,似乎找到了一种终极的存在方式。实际上,人拼命地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海德格尔说诗意的栖居,那么这种让人安静下来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最典型的诗意呢?当一切人类造成的压迫和灾难都不存在,当没有了任何纷争、歧视、等级的时候,当温饱可以满足,睡眠可以保障,心灵可以安静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无忧地生活下去了呢?
葛奴乙没想那么多,他只是住了七年,七是个神奇的数字,夫妻间的“痒”往往出现在这个时候,而葛奴乙心头的痒也在这个时候冒出了头,这个“痒”的起源在于——他发现自己没有味道。
晴天霹雳。
万事万物都有味道,这味道界定着它们的属性,标志着它们来过这个世界,而葛奴乙,这个以味道为生命的实质的人,他没有味道。
没有味道也就没有了意义。这个发现使葛奴乙从“自在的存在”中睁开眼睛,转向了前面提到的“自为的存在”,就是去获取自己缺乏的某种东西,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拥有自己缺乏的某种东西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看来,只有安静的客观世界是不够的。人一定要证明自己存在过,这个想法通向终极意义的入口, 是人类背负的希望,或者,亦是一种绝望。
万事俱备,故事的高潮部分一点一点地来临。
(四)
葛奴乙圆熟地骗过了一切人,顺利地来到格拉斯学习萃取香气,他甚至给自己配了几种人味的香水,根据需要喷洒,以达到在人群中的各种目的,比如某种香水能使猪肉店的老板娘母性大发,多给他割些肉,有些使他不被人注意,可以让他一人安然地在住处做香水,他用气味调整着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不被人注意地指挥着他们的反应。
然后就是一个一个地取香了,他要的香惊世骇俗——那是生命的香气,无法言说。他萃取,在世人看来是残忍的杀害。
到了那些最著名的情节了,12个格拉斯城的美女,带着各自迥异而奇特的美,一个一个地被杀害,萃取,她们根本无处躲避,因为他是靠鼻子找到她们,她们的弱处便是身上无法摆脱的本质。最后一个,最美,有一个有权势有头脑的父亲,苦苦地保卫着她,但谁让她是葛奴乙香水的主调?在她12岁时葛奴乙就盯上她了,一直在等她长大,没她就没有葛奴乙的梦,岂能放过?
好一番争斗,还是得了手,美女父亲靠逻辑,而他靠本能,真是很美的女孩,由内到外的美,我曾想葛奴乙会不会爱上她,放过她,但没有,在气味面前,她不过是载体,在他眼里,她不过是一小瓶香水的主调。
万人空巷,看他行刑,全城恨他入骨。
但是他走上刑场,挥动手里沾了香水的手帕,顿时让万人迷醉,13个绝世少女的体香变成了他的“香”,另所有人迷醉。人们突然从这个人身上体会到无以伦比的爱,他们坚决不相信他是凶手,他们把他当作神灵。教皇当场宣布:葛奴乙无罪。众人在香味中狂欢,不知今日何日。
他拥有了无力伦比的权力,这权力超越世上的任何人造的威力——“如果他愿意,他在巴黎不仅可以使一万人,而且可以使十万人围着他欢呼发狂;他可以散步到凡尔赛去,让国王来吻他的脚;他可以写封香水信给教皇,宣布自己就是新的救世主;他可以在巴黎圣母院当着国王和皇帝们的面涂上圣油成为太上皇,甚至成为人间的上帝--若是他还可以作为上帝涂圣油的话…… ”
他拥有的是唤起爱的权力,通过气息。
亦舒借喜宝的口说,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不可以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再不可以就要很多很多的健康。可是,一个从未真正拥有过爱的人,突然拥有了被爱的权力——被很多很多人爱的权力,会怎么样?
答案是
他不想活了。
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对香水没有反应的人。他依然没有发自心底的爱。
他制的香,颠倒众生,只不包容他。他沉迷地追求了一个过程,走到出口时却发现,自己依然被生命的本质驱逐在外,他想要的,依然无影无形。
众人愚钝,却有幻象可以沉迷,而他,再也无可皈依。
无所沉迷是真正的虚空。
或许,存在的本质是关系、是包容、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与周围任何东西的能量交流,生命是专注、是全身心地付出和获取的一个过程,就像他制香的过程。
如此而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