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社会科学的想象力 (original) (raw)

社会学的想象力

作品简介

C·赖特·米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成绩,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 选》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本书初版于1959年,影响深远;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目前中议版有三,我读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李康 / 李钧鹏翻译的版本

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米尔斯自己的话来讲“社会科学都在说什么?社会科学都应当讨论人与社会,帮助我们个体人生与历史,以及二者在各式各样社会结构中的关联方式。” (第二章中)

在通读全书之后,我认为这本书说得更应该是“社会科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科学家们的治学之道。

第一章 承诺

在第一章中,米尔斯进行了破题,阐释了社会学的研究目标,解读了什么事社会学的想象力,并说明了它写这本书的目的。

1.社会学的研究目标

社会学应当回答:

(1)这个特定的社会作为整体的结构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彼此如何关联?它与其他社会秩序有何分别?在其内部,任一具体特征对该社会的维系和变迁具有什么意义?

(2)这个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居于什么位置,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着它不断变迁?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它居于什么位置,又具有什么意义?我们所考察的任一具体特征,是如何影响了它所属的历史时期,又是如何受后者影响的? 至于这一历史时期,它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它与其他时期有何差别?它塑造历史的方式有着怎样的特色?

(3)在这个社会、这个时期,男人和女人的主流类型一般是什么样子?未来的趋势如何? 他们是怎样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或被压迫, 又是怎样变得敏感或迟钝的?在这个社会、这个时期,我们观察到的行为和性格中,揭示出了哪些类型的“人性”?我们所考察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人性”有着怎样的意义?

经典社会分析应该是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结构,观照紧迫的公共议题和挥之不去的人的困扰。

所以,社会学家应该关注个人困扰和公共议题背后的结构性矛盾。简言之,即当代社会对人的所谓“本性”、对人的生活的境况与目标所进行的普遍渗透的改造。社会科学家在政治上和学术上——两个维度在此互相重合——的首要任务,就是厘清当代的困扰都包括哪些成分。社会科学家当中真正重要的差别在于具体怎么想、怎么看,如果思考与观察之间有关联,又是怎样的关联。

米尔斯反对的社会科学研究:①趋向一种历史理论。②趋向一种有关“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理论。③趋势三:趋向针对当代社会事实和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他认为:社会科学都应当讨论人与社会,帮助我们个体人生与历史,以及二者在各式各样社会结构中的关联方式。

2.社会学的想象力

是什么: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社会科学的学者和个体)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种视角(来探知其所置身的社会,其在历时和共时层面的意义)。

有什么意义:①理解更大的历史景观时,思考它对于形形色色的个体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生涯的意义,形成个体理解一团混沌的日常体验的框架。②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这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任务和承诺。③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明确推动社会学的想象力发展的点位,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

3. 美国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

(1)哲学家们可以尝试考察社会研究过程的实况,然后对那些看上去最富前景的探究步骤进行概括,并使之统贯一体——即宏大理论

(2)抽象经验主义的社会研究的风格,往往像是在努力以特定的方式重述和搬用自然科学的哲学,由此为社会科学工作打造一套规划和典范。

(3)探讨社会科学家考虑问题时应当采取的策略:较为宏大的观念与可以细致阐发的领域,孰先孰后?

3.本书批驳的对象:

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 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

米尔斯在二、三、四章的中就分别对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和各种实用取向进行了犀利吐槽。

第二章 宏大理论

米尔斯认为帕森斯就是宏大理论的典型代表,将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转译”为 “共同接受的价值使社会秩序成为可能”。

1.如何理解宏大理论

其一,概括宏大理论所代表的逻辑性思维风格的特点;

其二, 扫除理解意涵的一切障碍,厘清这个具体语例中那种并非特例的含混

其三,点明如今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是如何提出并解答帕森斯笔下的秩序问题的。

2.宏大理论的问题

①宏大理论的根本原因是一开始就选择了特别一般化的思考层次,导致其践行者逻辑上无法下降到观察层次。

②宏大理论看着更像是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而不是努力给出系统的定义,这会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故意放弃努力,不打算平实晓畅地描述和说明人的行为和社会。“宏大理论”沉溺于句法,却无视语义。要搞清楚这类观念的句法维度和语义维度, 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观念下包含的特定性的等级层次,并有能力考察所有的层次。

③宏大理论家宣称要阐述“一般性社会学理论”时,其实是在阐述一个概念王国,他们从中排除了人类社会的许多结构性特征,而这些特征长久以来都被恰当地认可为对于理解人类社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基于所谓“人性”或“社会学原则”,或是在宏大理论的授权下,先验地确定在某个社会里何者居于支配地位。在“共同价值系统”和强加的纪律这两种类型之间,还有五花八门的“社会整合”形式。绝大多数西方社会已经融合了纷繁多样的“价值取向”, 它们的一体性包含着合法化与强制的形形色色的混合形态。当然,不仅是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 任何制度性秩序都有可能是这种情形。

④运用宏大理论,我们无法恰当地提出以下经验性问题:在任一给定情况下,制度在何等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得到合法化。

3.如何解决宏大理论的弊端

①思考政治、经济、军事、家庭、亲缘关系等制度性秩序如何组合成一套社会结构的,思考他们的“操作模型”。运用这些“模型”从每一个制度性秩序中提炼出类似的结构性原则。还可以把这类“整合模式”设想为有关历史变迁的操作模型

②回答以下问题:社会的各个制度性秩序是怎样变迁的?这些制度性秩序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变迁的?这些结构性变迁的节奏即速率变化如何?在每种情况下,这些变迁的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分别是什么?

③通常要求除了历史的研究,至少还需要有些比较的研究。用总括的方式,概括这类社会变迁分析,并就此更经济地梳理一系列更广泛的问题,点明变迁导致了“整合模式”的转换。

第三章 抽象经验主义

米尔斯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例,批驳抽象经验主义

1.抽象经验主义的弊端

囿于为它们选出的历史范围和结构范围,抽象经验主义主义既无法找到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也不能准确界定研究核心概念的意涵,甚至难以做出初步的探讨。

在研究实践当中,抽象经验主义者往往显得更关注科学哲学,而不是社会研究本身。简言之,他们已经做的无非是倡导一套科学哲学,只是他们现在认为这就是所谓“科学方法”。这样的研究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认识论建构;在社会科学里,其最具决定性的结果就是方法论上的约束。

抽象经验主义的研究能够作为“基本单元”,在未来的某个时节被“加总”或“接合”,从而“构筑”有关某个整体的可信赖并可验证的形象。通过理解个体有关的数据,对各个研究的整合,可以获得社会的制度性结构的理解。米尔斯认为,这种“1+1=2”的方式是有问题的。

抽象经验主义是用统计结果来刻画一般性论点,又用一般性论点来刻画统计结果。一般性论点既没有得到检验,也没有变得具体。它们只是被调整以适应数据,就像数据被安排调整以适应它们。

以“公共意见”为例,米尔斯认为抽象经验主义既没有更准确地说明“公共意见”的意涵,也没有重新梳理该领域的重大问题。它们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哪怕只是初步的探讨。

2.应该怎么理解抽象经验主义

宏大理论将只是哲学家当中的一股次要趋势,或许只是年轻学人需要通读的东西;而抽象经验主义将会是科学哲学家当中的一种理论,同时是社会研究的几种方法里面一种有用的附属。

第四章 各种实用取向

本章中,米尔斯对实用取向进行了批驳,主要说的是自由主义的实用取向,以梅奥学派为代表,对当下所有做横向课题的研究者们都无差别攻击了一番。

1.实用取向的弊病(以梅奥学派为代表)

(1)问题意识不足

①研究问题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不确定也,从而也无法很好地阐述任何问题。

②自由主义实用取向就是一种道德化的情境社会学。 这类研究者往往会从“情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们的视野往往囿于既存的标准,而他们的专业工作又倾向于培养他们养成某种职业无能,使他们无法超越一系列的“个案”层面。

③对问题背后的政治意涵、意识形态、结构性因素遮遮掩掩。

(2)为什么会有这种弊病?

由于科层化的社会结构,教育体制的弊病,实用主义取向能够为学者带来更大的收益。

米尔斯认为,实用主义取向所研究的“问题”并不一定是问题,只是在某些“情境”中,或对特定的群体而言才是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多大价值。他认为问题应该是聚焦于结构性矛盾。

2.如何解决弊病:价值中立

我们选择研究哪些问题,涉及价值;我们使用哪些核心观念来阐述这些问题,涉及价值;而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受到价值的影响。就观念而言,目标应当是尽可能多地使用“价值中立”的术语,

社会科学也是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就此而言,它在意识形态上的相关性是内在固有的。

第五章 科层制气质

1.何为科层制:

“新社会科学”,不仅指抽象经验主义,也包括非自由主义的新型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主要的应用范围和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中的非民主领域,如军营、公司、营销机构、政府管理部门。他们在那里所操心的问题,也就是这类管理机器中更具效率的成员所操心的问题

2.为什么会出现科层制的现象:

如果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这两类研究风格逐渐形成学术上的“双头垄断”,甚或成为主导性的研究风格,也就导致了社会科学的科层化,将会对社会科学的学术承诺造成巨大威胁。

第六章 各种科学哲学

米尔斯从这章开始,谈及了自己对社会科学的理解,对学术本质的理解。

1.如何运用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

“方法”首先必须交代如何提出并解答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信答案能维持一段时间。 “理论”则必须首先密切关注人们正在使用的词汇,尤其是这些词汇的概括程度及其逻辑关系。 这两者的首要宗旨就在于让观念尽可能明晰,步骤尽可能简洁。

所谓成为“方法”和“理论”的主人,就是要成为一位具备自觉意识的思想家,既从事实际工作,又能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无论什么工作的潜在预设和隐含意义。方法只是针对一定范围内的问题的方法,而理论只是针对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的理论。有鉴于此,我们在各自的实践中,在我们学科的组织中,应当在方法与所进行的工作之间保持非常密切的互动。只有在有关方法论的一般性讨论直接涉及实际工作时,才需要认真对待。

2.经典社会科学研究

经典风格的治学者通常不会只针对一项大型经验研究搞出一套大型方案。他的方针是听任乃至挑起宏观观念和细节阐释之间的持续交流。为此他把自己的工作设计成一系列小型经验研究(其中当然可能包括微观的、统计性的工作), 里面每一项都似乎对他在阐发的解决方案的某个部分起到关键作用。根据这些经验研究的结果, 这个解决方案也就得到了确证、修正或驳斥。

经典社会科学既不是从微观研究中“逐步筑就”,也不是从概念阐发中“演绎而出”。它的践行者力图在同一个研究过程中同时进行筑造和演绎,而要完成这一点,靠的是对各项问题进行反复而充分的梳理,并给出充分的解答。

社会科学的经典传统会以适宜的方式梳理问题,使其陈述融合形形色色的人所遭遇的大量具体情境和私人困扰。而这些情境又会从更大的历史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角度被定位。

经典模式的焦点乃在于实质问题。这些问题的特点限定并提示了能够使用哪些方法和观念, 以及如何使用它们。

3.如何才能做出经典社会科学研究

我们在研究中暂停下来,反思理论与方法,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陈述我们的问题。

Einstein: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对于问题的梳理应该包括明确关注一系列公共议题和个人困扰,并且应当开启对于情境与社会结构之间因果关联的探究。

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

所谓证明,就在于以理性的方式说服别人, 也说服自己。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遵循公认的规则,首要的规则就是必须以特定的方式呈现研究工作,使其每一步都是开放的,以供他人核查。而要完成这一规则,并不存在“唯一正道”。

第七章 人的多样性

社会科学家要采取一套特定的视角。这套视角既要足够简单,促成理解,又要足够综合, 使我们能够在看问题时涵括人的多样性的广度和深度,以实现以某种有序的方式来理解人的多样性的可能。

1.研究视点

对于史上曾经出现和当世确实存在的各种社会结构具备充分的比较性理解。从大规模历史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小范围情境进行筛选和研究。从比照历史与现实,去思考现实对个体的意义。

根据问题,灵活调整我们的工作的专业化定位。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从对于作为历史行动者的人的所有合宜研究中,借鉴相关的视角与想法、素材与方法。

2.研究对象

以“社会结构”为操作单位,社会结构指根据各自执行的功能来分类的各项制度的组合。基于这种用法,它就成了社会科学家所使用的最具包容性的操作单位。有鉴于此,社会科学家最宽广的目标就是逐一理解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和总体上的多样性。

选择国族社会结构作为通用的研究单位,就是采取了一种合宜的概括层面。

3.研究方法

1.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经验性的,比较性研究都是当今社会科学最具前景的发展路径。进行历时性或共识性的比较研究

2.使用跨学科的范式,专业化重点关注某类具体问题。从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不止一门学科选取材料、观念和方法。

第八章 历史的运用

社会学研究处于就是人生、历史与社会三折交汇的坐标点。

每一门社会科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每一种思虑周详的社会研究,都要求其观念具备历史视野,并能充分运用史料。

1.为什么要以历史视角来关照社会学研究

(1)我们在陈述何者有待说明时,需要非常充分的涉猎,而只有了解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的多样性才能提供这样的背景。要想有所超越,我们就必须考察可能范围内的所有社会结构,既包括当代社会结构,也包括历史上的社会结构。例如,如果不进行这类工作,就无法搞清楚政治学中诸如“公共”和“公共舆论”之类的核心主题的意涵。

(2)理解较小的情境和较大的结构如何相互作用,要想有机会理解作用于这些有限情境的较大的原因,就必须处理历史材料。

要理解一个社会,了解有关它的历史的知识往往不可或缺。即使在最简单的描述层面上,我们也必须问:有哪些明显的趋势?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至少对“原先如何”和“未来怎样”有所交代。要理解当代某个社会结构中的动态变迁,就必须努力捕捉其更为长远的发展态势,并据此追问:这些趋势赖以发生的机制是什么?这个社会的结构赖以发生变迁的机制是什么?我们不应只是把什么东西“说明”成“来自过去的某种延续”, 而应当追问:“它为何会延续下来?”

(3)想理解众生男女的人生,理解他们何以变成纷繁多样的个体,就必须结合那些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境在其中组织起来的历史结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意义,不仅对个体的生活方式有意义,也针对性格本身,即人所面临的种种限制与可能。

例如,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成了个体的内在性格及其生活命运的固有影响因素。

(4)不仅要把个体定位于多种人际情境中,而且包括将这些情境定位于它们所组成的社会结构当中。不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就无法理解个体的性质,充分理解个体的生活,就必须结合他的人生历程在其间展开的那些制度。

要想理解一个个体的人生历程,就必须理解他过去和现在扮演的种种角色的意涵和重要性。而要理解这些角色,我们就必须理解它们所属的那些制度

把握这些私密环境与其所处的更大的结构框架的相互作用,考虑这种框架的变迁以及由此对情境产生的效应。

第九章 论理性与自由

米尔斯认为,社会学应该应该关注理性与自由在当代所遭受的威胁,这些威胁从何而来,对个体和社会未来发展有何趋势。对于人生的关注的极致体现,就是他如何把握基本人性,把握历史进程对于人的改造可能设置的限制。关注“人性的本质”,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开始盛行的个体多样性。

1. 威胁所在

由“现代”生发而来的“第四纪元”在意识形态上的标志,就是自由和理性的理念重新变得存有争议了,合理性的增长或许并不一定能够促进自由的增长。

(1)社会合理化程度的加剧,这种合理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理性与自由之间原本据称的和谐一致的崩溃。 透过这些发展趋势,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类人的兴起:“有”合理性,却没有理性;越来越自我合理化,却也越来越焦虑不安。正是从这类人的角度,可以对自由在当代面临的问题做出最佳陈述。

(2)合理化的组织是一种让人异化的组织:行为与思考的指导原则,这其中也包括情绪的指导原则,并不出于宗教改革风格人的个体良知,或笛卡尔风格人的独立理智而发展。事实上,指导原则与史上所知的所有个体性都产生了异化,构成了矛盾。

2.研究时,要:

(1)要梳理任何问题,都要求我们说清楚将涉及哪些价值,这些价值又会遭到怎样的威胁。

米尔斯提出的这段观点,应是和西方社会遭遇“现代性迷思”有关,其一贯珍视“自由”和“理性”,但现实是人并非自由,而是被“规训”“座架”“框架”的,生活在“场域”中。人也并非理性的个体,个体的选择、行为是被“建构”“表演”的。

因此,米尔斯认为,讨论“自由”和“理性”所受到的威胁,以及为何会受到威胁才是一切公共议题和私人困扰的道德要旨。

(2)今日之自由问题还有更为宽广的面向,它不仅关注历史的本质,关注明确的决策影响历史进程的结构性机会,而且关注人的本质,关注自由的价值无法以“基本人性”为基础这一事实。

3.社会科学应该怎么做:

理性与自由遇到的困境属于结构性问题,要说清楚它们,就要求我们从人生历程和时代历史这两个经典角度来进行研究。只有基于这样的角度,才能追溯引发当今这些价值的结构与情境之间的关联,也才能展开因果分析。

第十章 论政治

1.社会科学家的价值观

他们在自己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工作中,究竟是(a) 在道德上是自主的,还是(b)受制于其他人的道德立场,抑或(c)在道德上随波逐流。米尔斯强调价值中立

社会科学受到三种主导性的政治理念的影响:首先就是真实的价值,事实的价值。其次是理性在世间人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价值。再次是自由的价值, 无论其意涵有多么暧昧不清。如前所论,无论自由还是理性,都是西方世界的文明的核心要义, 都很容易被宣称为理想。

2.社会科学家有三种可能的角色

第一种,哲人王。

第二种,现在也是最常见的角色,就是成为一名国王的顾问。我已经描述过的那些科层用途正是这一角色的当代体现

第三种,独立的治学者 通过第三种方式,来实现理性的价值,了解其在世间人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保持独立,做属于自己的工作,选择属于自己的问题,既针对“公众”,也针对国王。

很显然,米尔斯是第三种的赞成者。

3.社会科学家的思想任务之一,就是阐明自由与理性这两个理想。

无论哪一位社会科学家,只要接受了理性与自由的价值,当务之急就变为确定自由的限制,确定理性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

只要他还关注自由与理性的价值,他的一项研究主题就必须去探讨,处在给定类型的社会结构中的给定类型的人,要想成为自由而理性的个体,可以利用哪些客观机会。他的另一项主题则要探讨,处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的不同位置的人,如果有机会的话,有哪些机会可以首先借助其理性和经验,超越其日常情境,其次借助其权力行事,并对其所处社会的结构及所处时代产生一定后果。这些都属于有关理性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

通过将注意力投向议题和困扰,将它们作为社会科学的问题来梳理。坚持不懈地将个人困扰转译为公共议题,并针对形形色色的个体,将公共议题转译成人文意涵的表达,这就是社会科学家的政治任务

附论:论治学之道

米尔斯认为,要将个体体验与学术研究向结合,必须在学术工作中学会运用你的生命体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审视和解释。

如何结合:建立一份档案,这可能就是社会学家的说话方式:记日记。

1.档案的作用

这种档案中,个人体验和职业活动彼此融汇,正在进行的研究与计划进行的研究相互交织。

维护一份充实的档案,并由此培养自省的习惯,你将学会怎样保持内在精神世界的清醒。

维护这份档案的时候,你可以练习写作,从而像大家说的那样,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通过细致、针对性地定期评估档案“我的问题和计划的现状”

2.档案的内容

(1)三类中间讨论——关于问题、关于方法、关于理论,并重新导回研究

(2)档案里有各式各样的话题,下面有想法、个人笔记、书本摘抄、书目文献、课题大纲。

在读某些非常重要的书时,你试图把握作者论证的结构,并以此脉络做笔记;但更多的情况是, 在做了几年独立研究之后,你一般不再通读全书,而是从某些自己感兴趣的、关乎自己在档案中已有计划的特定主题或话题的角度出发,选读许多书的部分章节。

(3)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

已经被其他人梳理出来的证明这几种理论的材料

还有一些材料已经被收集起来,整理汇编以资利用的阶段各异,但尚未建立与理论之间的直接关联。

只有借助诸如此类的现有材料,初拟出一套理论,我才能有效地确定自己的核心主张和直觉预感,并设计一些研究来检验它们。

①从有些论家那里,你通过系统地重述他就给定论点或整体上说了些什么,就能有直接的获益; ②对于有些论家, 考虑到其给出的理由和论证,你会予以接受或驳斥; ③还有一些论家,你会拿来用作自己的详细阐述和课题方案的参考建议

这里就牵涉到你要把握一个论点然后追问:我怎么能把这个变成可检验的模样,又该怎么检验它?我该如何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展开阐述,以其为视角,使那些描述性细节都呈现出相关性

(4)陈述一个问题, 最经济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单凭推论来解答。通过推论,我们力求(a)分离出每一个有关事实的问题;(b)以特定的方式追问这些有关事实的问题,确保答案有助于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推论, 解决进一步的问题。

把握问题,就必须留意四个阶段,不过,通常最好是反复多次地实施这四个阶段,而不是在其中某一个阶段上长久耽搁。这四个步骤分别是: (1)你基于对话题、议题或关注领域的整体了解,觉得自己接下来必须考虑一些要素和定义; (2)这些定义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顺便说一句,构造这些初步的小模型,正是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最佳机会; (3)由于忽略了必需的要素,术语定义不当或不清,或是对某一部分过分强调及其导致的逻辑延伸等,产生了一些错误观点,应予以清除; (4)对遗留的有关事实的问题进行陈述或调整陈述。

3.如何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相当程度上就在于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成另一种视角,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于整个社会及其组成要素的充分观照。

(1)在最具体的层面上,如前所述,重新梳理档案就是诱发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2)以轻松嬉戏的态度对待界定各式议题的那些词汇和短语,密切留意每个核心术语的概括层级

(3)你在思考自己想到的一般性观念时, 其中有许多可以被塑造成类型。新的分类方式通常就是富有成果的发展的开端

(4)你往往能通过考虑极端状况,即思考你直接关注的东西的对立面,来获得最佳洞见。

4.表述自己理论时的注意事项

时刻提醒自己:①我的研究内容究竟有多艰涩复杂?②我在写作的时候,要求自己享有什么地位?③我在努力为谁写作?

(1)做一名巧匠:避免任何刻板的程序套路。首先,力求培养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让你的心智独立面对有关人与社会的问题。

(2)避免陷入拜占庭式错综繁复的拆解和组合各类“概念”的怪癖,摆脱繁文冗语的矫饰做派。

(3)只要你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就尽量多做跨历史的建构,同时也深入历史内部的细节。

(4)不要只是一个接一个地孤立研究小情境,要研究将其中的情境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

(5)要认识到你的目标在于对世界历史上曾有以及现存的各种社会结构进行充分的比较性理解。

(6)始终关注有关人的意象,即有关人性的整体观念,这正是你在工作中要运用的预设; 也要始终关注有关历史的意象,也就是你对于历史如何被塑造出来的观念。

(7)要了解你所承继并发扬的经典社会分析传统

(8)不要让按照官方方式梳理的公共议题,或者按照私人感受呈现的困扰,来确定研究问题。要懂得,要想充分梳理社会科学的有关问题,就必须同时包括各种困扰与议题,人生与历史,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总结

米尔斯在本书中批驳了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和实用取向,以及这些取向所导致的学术科层化弊病,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关注结构性的矛盾,就米尔斯本人而言,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就是西方社会所珍视的理性和自由遭遇现代性迷思后所引发的系列危机。米尔斯认为释放社会学的想象力,应从历史的、比较的视野出发,学会转换视点,关注社会结构,无论是宏大理论还是抽象经验主义,都只是一种进路,不要为方法所驾驭。米尔斯认可的是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那种大放异彩的社会学,尤其反对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割裂。在米尔斯看来,社会科学家们应该高度重视问题意识,找到真正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认为值得研究的是人与社会的关联方式,尤其是这种关联方式的困扰。为此,社会科学家就必须要保持价值中立,有跨学科研究的学养。

我认为,米尔斯的论点是基于当时美国社会实际情况而言的。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二战后的辉煌已经逐渐消退,新的社会矛盾(黑人平权、女权主义运动、反战运动等)不断涌现,这些都要求社会科学给出新的回应。在这种背景下,米尔斯批判了宏大理论(主要是结构功能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窠臼,以及由此导致的实用主义和科层化的取向。当然,他在书中的吐槽,学术圈的人应该都能相会一笑吧。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三点:

我认为,米尔斯的论点是基于当时美国社会实际情况而言的。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二战后的辉煌已经逐渐消退,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这些都要求社会科学给出新的回应。在这种背景下,米尔斯批判了宏大理论(主要是结构功能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窠臼。当然,他在书中的吐槽,学术圈的人应该都能相会一笑吧。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三点:

一、米尔斯讨论了学术的本质问题。他在批驳宏大理论、经验主义时候,同时也是在为自己认可的经典社会学研究所辩护。更重要的是,这种辩论比学术思想本身更加推动了社会科学抑或说人文社科的发展。毕竟,在我们的领地中很难衡定绝对的对错。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宏大理论还是经验主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米尔斯提供了一套值得学习的科研方法论,尤其是《附论:治学之道》中提到的学术档案和培养社会学想象力可以成为我们做科研时不断反思自己的参考。其二,米尔斯强调社会学有“转译”的功能,我们是否能够用正确的使用术语,清晰明白、没有逻辑错误的表达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学养。其三,他强调将个人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议题”对我们找到研究问题,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很有启发。

三、社会学的想象力存在于日常之中。比如大龄女青年在被催婚思考,可能既思考一下自己的坐标点,也会顺便迁移到对性别不平等的批判,父权对女性的压迫,男女不平等一系列问题。又比如在买房既摇不上号房价又贵时,除了会感慨一下成都不易居外,可能还会勾连到供需失衡、经济泡沫等结构性矛盾。这正是米尔斯提倡的将困扰个人的焦虑与公共的议题相结合,即释放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出版之后,被誉为是米尔斯献给社会学的“天鹅之歌”。在CNKI以“社会学的想象力”为主题词进行检索,C刊论文就有39篇,此外还有卷帙浩繁的“XXX的想象力”,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应该说,这本书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天鹅之歌”。米尔斯所得出的结论不是重点,也不用神化这本书或者米尔斯本人(他本人也反对神化),重要的是,我们展开自己学术想象力的翅膀。

反思与疑问

1.米尔斯将当时美国的社会科学取向分为两类,但按照米尔斯自己提倡的历史的、比较的观点来看,米尔斯的历史分析不足,即为何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形成以这两种思潮为主导的格局,也未作横向的比照,分析欧洲思潮和美国社会科学思潮的关系、区别,塑造了何种社会科学发展格局,如何解决社会法中的结构性矛盾。

2.第二章中一般化的思考层次VS观察层次应该如何界定,抽象经验主义和实用取向不就是在观察层次上吗?社会结构、制度、系统的观察不就是思考层次吗?

3.在学术上,这种“概念游戏”其实并非罕见,甚至符号的表意与学术垄断密切相关,更遑论许多概念(尤其是非本土概念)在翻译后照成的种种理解上的障碍。如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中的换喻和隐喻,其英文是metonymy和metaphor,似乎理解为象征和比喻更为妥当。还有诸如操持、形式、传述、操劳等等一系列概念,就连我们自己都常常自嘲说,搞学术就是不说人话。

4.我认为米尔斯对于抽象经验主义的批驳是不全面的,并不是为方法而经验,而是在合理的研究设计阶段去规避经验主义有可能带来的弊病。

5. 价值中立常常见诸于西方的各类社会科学理论中,包括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责任理论这些观点中。但作为个体无法实现绝对的“价值中立”,这个理论也无法观照本土化的实践。米尔斯构筑的是“社会科学的乌托邦”。

本文授权观澜读书微信公众号所有

欢迎您来这里找我 ID:scuguan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