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炼金术》读书笔记 (original) (raw)

内容:★★★★☆ 翻译:★☆☆☆☆ 排印:★★☆☆☆ 装帧:★★★☆☆

▣《金融炼金术》是一本怎样的书

首先,《金融炼金术》不是出版商所宣扬的,金融交易领域的书。

从自己身边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反馈,以及网上看到的书评,普遍认为这本书更接近于哲学著作。自己也认为,《金融炼金术》是一本起始于哲学思考,落实于方法论探讨的书。

索罗斯在书中的《导论》结尾处,写道:

“应该强调的是,本书并非股市致富的实用指南。它几乎囊括了我的平生所学,至少在理论形态上是如此。我没有藏匿任何东西,但推理的链条却是反向的。本书不是讨论怎样用我的方法取赚钱;相反,它从我在金融市场的经验中发展出一种方法。用以研究一般性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当前的历史。如果不是出于这一目的,本书可能根本不会涉及到我的投资活动。”

因此,所有关于《金融炼金术》在投机交易方面的荐语,都是昧着良心瞎写的。

“炼金术”一词,是索罗斯在书中,用来讽刺社会科学,试图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混入科学领域,提高自己的公众地位。索罗斯认为,社会科学大可不必如此。社会科学有自己的方法论,《金融炼金术》就是索罗斯建立自己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金融炼金术》很难进行上架分类。现行的交易类,如前文所说,是出版商的炒作。经济类或者金融类,以书中的部分内容看,可以作为金融史,以及对金融和银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虽然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以及索罗斯自己,认为这是一本哲学书籍;不过,和传统的哲学书籍相比,形式与内容上相差太大,出现在哲学类书架上,会很突兀。

自己读的海南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图书信息页上没有提供图书分类号。中国国家图书馆给《金融炼金术》的分类号是F837,各国金融和银行类。差强人意,至少是没有被出版社恶俗的宣传所影响。

▣为什么很多读者说这本书难以阅读

索罗斯在书中多次表示,自己的理论并未完善。写这本书的目的,本身就是一种梳理、总结和探索。

这也不是索罗斯故作表面上的谦虚。各种不确定性的陈述、探讨和结论,在书中比比皆是。例如,索罗斯自认为的局限性,不完整性,高度简化的讨论,未解决的问题,当前的困惑,犯下的错误等。

“……是否存在着某种可行的,一劳永逸的挽救方法呢?以我自己的能力恐怕很难做出精当的解答,我的长处在于鉴别体系的缺陷而不是设计新体系。长期以来,我一直幻想自己能够成为像凯恩斯那样的经济改革家,但是越是接近于获得陈述自己见解的机会,我就越是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我的特殊专长在于能够洞察任何体系的缺陷,但在设计某一特定体系的问题时,我的见解同专家相比还要稍逊一筹,不仅证券分析是如此,在金融与经济领域中也是一样。”

这种不加掩饰的叙述,表现了索罗斯在撰写这本书时的真诚,以及发自内心的谦虚。

索罗斯在几年后出版的访谈录中表示,出版《金融炼金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读者的反馈。结果和者寥寥。直到1992年,量子基金发动英镑狙击战后,索罗斯名震全球,这本书重新被世人评估。索罗斯发现,《金融炼金术》开始得到反馈——

“《金融炼金术》一书中,我的陈述并不完美。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非常成功,很少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知性反馈。后来我变成公众人物,这本书开始被人认真看待,我开始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从而显示我所陈述的理论有一些弱点。”

因此,索罗斯出版《金融炼金术》的目的,并非传道授业。因为索罗斯认为自己还没有建立起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可双向反馈,且至少自己认同的理论体系。甚至在二十多年后,索罗斯仍然表示对自己的反身性理论缺乏信心。

索罗斯应该是希望通过《金融炼金术》,向世人展示反身性理论的必要性,以引发相关领域的关注、讨论和实践。

另外,《金融炼金术》中的各章节,不是同一时期所写;包括后期的修改,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章节。索罗斯在书中表示,从最初动笔,到完成整部书稿,期间的思想有变化。思维上缺乏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会形成一些阅读上的困难。

因此,从作者层面,就决定了,读者很难理解一个作者尚未完善,且存在困惑的理论。

其次,《金融炼金术》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很多。如果缺乏某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解,在翻译上就会出现脱节。实际上,也能够看出翻译和责任编辑,缺乏一些领域的专业常识。例如,没有使用专业领域约定俗成的术语译法。

一些词汇的译法,似乎不太符合中国大陆地区的语言习惯。可能译者生活在中国大陆地区之外,或者是为了意译,自造了一些词。例如,Reflexivity翻译为“反身性”,从各种中文检索结果,以及其它引申用法出现的时间来看,似乎是译者专为《金融炼金术》一书自造的(存疑)。

也有译者,将Reflexivity翻译为“反射性”。索罗斯的Reflexivity,强调的是一个双向反馈过程。无论反身,或者是反射,都没有表现出双向性。实际上,Reflexivity并非索罗斯首创,在社会科学领域,有一个更常见的译法——自反性。指,因与果持续地在同一方向上相互反馈,尤其是在人的认识或者信仰建立过程中。

翻译和责编,对这本书的态度也表现出了散漫。例如,同一个词,在同一个用法上,出现了不同的译法。以及,经常出现的错字。

这是中文版的制作问题,造成的阅读障碍。

阅读者,自身除了要具备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务实经验,更重要的是有深刻的生活认知。例如,索罗斯反复强调的人的不确定性,是反身性理论的基础。从知识层面上,可能很多人都能够理解。付诸于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以金融市场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在认知层面并不认同人的不确定性;认真地观察生活,也会发现,在操作层面,很多失败的决策和行为,都是建立在人的确定性之上。

专业知识、务实经验,以及生活的认知,是影响读者层面,理解这本书的主要障碍。

▣读这本书有什么收获,不读这本书有什么损失

哲学,属于认知层面。认知不能传授,只有理解或者不理解。

阅读哲学书籍,读者不会从中得到新的认知,只能从中印证自己已经建立的认知,或者作为一个人生阶段的总结。因此,《金融炼金术》作为以哲学论述为主的书籍,能看懂,不算是收获;看不懂,更谈不上损失。

平庸的作者或者骗子的书,会直接告诉读者,我是对的,听我的就可以。一个领域大师级别的著作,通常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获得自己认知层面的共鸣。

阅读《金融炼金术》的价值,并非是聆听索罗斯教诲,而在于有机会同索罗斯一起进行一次思想的激荡和探讨。

另外,如果对索罗斯本人感兴趣,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一下索罗斯几乎穷其一生思考,并致力于推广的反身性理论,以及索罗斯自述的一些其它想法。

▣书中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点

1、索罗斯关于科学的理解

《金融炼金术》中的“科学”概念,特指自然科学,及其发展出的证伪方法论。

索罗斯认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有人的思维参与。基于人的认知存在偏差,不适用于自然科学发展出的方法论——证伪,作为标准。

然而,由于自然科学对世人的影响力,“佯装严格遵守科学方法,可以得到不少好处。自然科学家备受尊崇,一个标榜为科学的理论可能要比坦率承认其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倾向的理论更深刻地影响易于上当受骗的群众(索罗斯语)”。因此,社会科学试图将自己表现为科学,以期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同。

在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因素中,人的认知因素所占据的权重,至少不会低于客观自然的权重。

《金融炼金术》中,索罗斯力图破除人们对证伪主宰一切的迷信。主张“剥夺社会科学凭借自然科学的声誉所享受的地位,终止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奴性模仿(索罗斯语)”。鼓励社会科学发展出自己的真理之路。

反身性理论,即是索罗斯试图解决社会科学领域面对的这个尴尬,所进行的探索。

2、关于卡尔·波普尔

作为金融投机大鳄,在世人眼里,索罗斯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最强有力的背书,是做为卡尔·波普尔的学生。

卡尔·波普尔认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标准,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然而,《金融炼金术》的核心——反身性理论,正是建立在索罗斯对这一主张的批判之上。

顺便说一句,《金融炼金术》出版时,卡尔·波普尔尚未过世。

索罗斯在自己的访谈录《Soros on Soros : Staying Ahead of the Curve》一书中,讲述了关于卡尔·波普尔的一些往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大名鼎鼎的LSE,索罗斯和吉姆·哈克居然是校友,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期间,两人的关系就是普通的师生关系,“我们见面不超过两次(索罗斯语)”。卡尔·波普尔读过索罗斯的哲学论文《良知的负担》后,误认为索罗斯是美国人,以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被美国人所理解,很高兴,因此约见了索罗斯。当卡尔·波普尔见到索罗斯时,发现索罗斯是欧洲人,直白地告诉索罗斯他很失望。

索罗斯和卡尔·波普尔开始频繁交往,是索罗斯离开大学二十多年后,到卡尔·波普尔去世的十年间。此时索罗斯已经成为成功的基金经理,卡尔·波普尔“已经不在他影响力的巅峰了(索罗斯语)”。

关于自己和卡尔·波普尔的关系,索罗斯有两个评价:

一个是,关于卡尔·波普尔访谈中的第一句话:“他的著作和思想影响我,我和他私下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是,索罗斯在讲述完卡尔·波普尔去世后,说:“我和他的关系其实就是这样而已,所以其实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理念影响我。”

索罗斯的访谈录《Soros on Soros : Staying Ahead of the Curve》(1995),出版于卡尔·波普尔去世的第二年。

此时,索罗斯的基金已经达到400亿美元的规模;也因为1992年的英镑狙击战,名震全球,被誉为和沃伦·巴菲特齐名的史上最伟大的两位投资家。

之所以上面进行了一些世俗的对比,源自于索罗斯对人生的反思:

“……我坦白承认自己一直怀有过分夸张自我重要性的想法……直接了当地说,我幻想自己是神灵或者经济改革家,就像凯恩斯(作为一般理论的创立者),或者更好一些,仿佛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我的现实感足以说服我承认这些期望是过分奢侈,因此我将它们深藏在心底,仿佛某种犯罪意识一样。成人之后,这成了我郁郁寡欢的主要原因。随着我事业上的成功,现实同幻想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至少面对自己,我已经敢于承认这个秘密了。诚然,能够幸运地实现某种幻想的念头令我喜不自禁——特别是这本书,它给了我极大的满足与成就感。读者当然知道,现实同期望之间的反差仍然很大,不过我却可以不必怀有负罪感了。本书的写作,特别是现在这几行,以我以前从未敢于尝试过的方式暴露了我自己,但我并不因此而感到紧张。事业上的成就为我提供了保障……”

索罗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几次表示,自己不看重钱。但是,有钱以后,可以说出自己小时候不敢说出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交往很多有趣的人。例如,中午和一国总统吃饭,晚上和另一国总统吃饭。(写到这里,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和大家同样的画面。)

3、经济人

索罗斯认为,人的认知有偏差,不能做出最优选择。以此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经济人假设,以及建立在之上的其它经济学理论。

在这里,索罗斯试图以客观的标准,评估作为个体的人的选择。人在做出选择的当下,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这种主观的决策,正是反身性理论所依赖的人的不确定性。

同时,索罗斯认为认知“偏差”,是一种负面的因素。现实中,可能还有主观感受的不同。例如,面对一块甜点,爱吃甜点的人,和不爱吃甜点的人,做出的选择不同,难以以客观的标准评估对错优劣。

《金融炼金术》中,索罗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人的不确定性。然而,对于经济人假设的批判,索罗斯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

效用,作为微观经济学中的常用概念,已经诞生了200多年。经济学科班出身的索罗斯,不太可能不了解效用的含义。因此,自己最初对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表现出的这一悖论,不是那么太确定。

之后,在阅读索罗斯早期的论文、《金融炼金术》之后的著作,以及对索罗斯言论的关注中发现,试图——

在自己认为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是索罗斯一直以来的,哲学和社会实践主题。

4、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理论(Theory Of Reflexivity),可能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illiam Isaac Thomas,在1928年出版的《The Child in America》一书中最早提出:

“If men define situations as real, they are real in their consequences.”

也被称为托马斯定理。

之后,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King Merton在托马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self-fulfilling prophecy(1948-1949年):

“That once a prediction or prophecy is made, actors may accommodate their behaviours and actions so that a statement that would have been false becomes true or, conversely, a statement that would have been true becomes false -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prediction or prophecy being made.”

中文约定俗成的译法是:自我实现预言。

卡尔·波普尔,在他的著作《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中,表示了对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认同。卡尔·波普尔最初沿袭一直以来的观点,认为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现象;后来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美国哲学家Ernest Nagel,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支持卡尔·波普尔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应当采用同一标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预测能够导致与该预测相关的系统发生变化,那么很难将基于预测发生的变化,同实际发生的事实区分开来。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问题更加困难。

在索罗斯之前,Theory Of Reflexivity主要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层面进行讨论。索罗斯可能是第一个系统地,将Theory Of Reflexivity付诸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的人。并由于索罗斯巨大的影响力,Theory Of Reflexivity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索罗斯认为,社会科学领域当前主流方法论,主张“因”施加影响,产生了“果”。反身性理论,认为因和果,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索罗斯使用了一组公式,来表达反身性理论——

因对果施加影响:果=影响(因)

果对因施加反影响:因=反影响(果)

所以——

果=影响[反影响(果)]

因=反影响[影响(因)]

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由花间十六声提供——

我认识一个按摩师。她非常敬业,以至于有很多回头客。每次结工资的时候,最高工资要么是她,要么是另一个按摩师。

另一个按摩师,和我认识的按摩师正好相反,非常不敬业。比如,克扣客人的服务时间,在单子上私自增加项目等,她的客人基本上都是一锤子买卖。

我认识的按摩师,认为只要好好干活,就会有更多的回头客,收入就会更高。她的客人认为她做活好,还会继续找她。

另一个按摩师,认为和客人不过萍水相逢,偷工减料,私增项目,以增加自己每天做活的次数和单次收入。被坑的客人,可能不会现场计较,但以后也不会再找她。

两个人不同的想法,得到了自己预期中的结果;反过来,结果又进一步加强了两个人各自本来的想法。

就个人来说,反身性就是求仁得仁。不过,当事人很难察觉其中的逻辑,以为自己的选择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

上面的例子,表现的是反身性理论主张的,因果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的一连串的正反馈或者负反馈。

索罗斯在之后几年出版的访谈录中谈到,反身性理论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炼金术》中,自己在两种情形下使用了“反身性”进行表述。一种是,因果之间相互影响,尤其是果对因的影响;另一种是,因果之间持续的保持同一方向的反馈,而形成自我加强的趋势。

例如,索罗斯在书中,几次使用一个金融领域的例子。银行最初评估一个抵押物,是按照通常的标准进行(因→果)。之后,借款方经营不善,抵押物价值下降。导致银行重新评估抵押物时,降低借款方的授信(果→因)。

抵押贷款的例子,同之前按摩师的例子不同。借款方经营不善,并不是因为银行发放了贷款的原因。虽然借款方要面临偿债压力,如果银行不发放贷款,借款方连偿债压力的机会都没有。这个例子,表现了原“果方”对原“因方”的影响,但因果关系没有形成连续的同一方向上的反馈。

关于反身性理论,在交易领域的实践。看到有些解读为交易者的单子对市场的影响,进而反弹到交易者自身。现实中,能够直接影响到价格变动的单子很少;以当前主流金融交易市场的容量,大多数单子如泥牛入海,对价格的影响不明显。间接影响一定有,只是作为检验反身性理论的解读方式,反馈程度低。

系统化交易,能够作为反身性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解读。交易者以自己的交易系统解读市场,市场返回交易规则下的状态,也就是交易系统常态。交易系统常态,不是具有客观属性的真理;是交易者通过自己的交易系统,定义的特定市场状态。主观的交易规则和客观的市场状态,持续相互反馈,表现出了交易系统的正期望。

5、有效市场

索罗斯认为,因为人的认知偏差存在,市场不可能成为有效市场。

这一观点不是索罗斯首创。市场是否有效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言蔽之。基本面分析的前提,是无效市场理论;技术分析的前提,是有效市场理论。

两者都是假设的前提,而非对客观市场的描述。例如,技术分析人士会尽可能避免在低流动性的市场中进行交易,因为低流动性市场不是有效市场。基本面分析人士,对交易标的尽可能最大化地发掘,则是为了避免在有效市场中进行交易。

争论表现出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持有某个主张的一方,对另一方主张不屑于了解。例如很多经济学家、大学教授、财经媒体人,公开发表的关于技术分析的言论,和工农兵小学毕业的老头、老太太股民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而那些不屑于基本面分析的人,也认为基本面分析就是看看财报,站到工厂门口数数货车。

在《金融炼金术》中,索罗斯用连续的三小段,就把随机漫步学派、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给否定了。随机漫步学派,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游走在主流交易领域之外,不再赘述。索罗斯对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否定,表现了他对这两个方法论不熟悉,至少是没有在书中表现出他对这两个价格分析方法论的熟悉。例如,索罗斯说基本面分析的口号是:“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并基于此否定了基本面分析。实际上,这是技术分析理论的三个假设前提之一;基本面分析正好相反,在市场犯错误导致价格被低估的时候,低价买入。

索罗斯认为,基本面分析只关注基本面信息对股价的影响;而反身性理论,认为股价也影响了基本面,但当前基本面分析理论并没有对此进行考量。索罗斯希望以反身性理论,解决这个问题。

索罗斯,实际上是纯粹的基本面分析方法论。他所否定的基本面分析,是当前主流的基于公司经营进行分析和决策的方法。索罗斯经济学科班出身,自己更倾向于使用宏观经济学进行市场分析。本质上,还是进行因→果分析的基本面分析方法论。

《金融炼金术》出版后的十年里,是索罗斯的高光十年,量子基金做空多国货币,攫取暴利。这其中的逻辑,用反身性理论能够解释。例如,书中外汇、信贷、银行和国际债务这几章。不过,使用各个领域的传统理论解释,对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来说,更加直白。

索罗斯同样不加掩饰地表示了对技术分析的不屑,以及不了解。例如,索罗斯在自己的书中,数次以反身性理论解释市场趋势形成的过程。实际上,至少在上个世纪初,道氏理论研究和推广者罗伯特·雷亚就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描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主流技术分析领域更关注趋势中间部分的追踪。70年代末,威尔斯·威尔德提出了超卖/超买理论和背离理论,对趋势两端进行了描述和量化,之后成为主流的技术分析领域的常规理论和工具。至少在书中,索罗斯使用反身性理论对趋势的解读,比起同时代技术分析对趋势的解读,差得太多。

然而,生活就是一出讽刺剧——

1987年,索罗斯出版了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很多人看不太懂,也大肆追捧的《金融炼金术》。几年后,量子基金发动英镑狙击战,震惊全球,索罗斯一举成名。

1987年,威尔斯·威尔德出版了《亚当理论》,否定了自己之前所有的技术分析成就,全书通俗易懂,然而无用。自此之后,再也看不到威尔斯·威尔德公开、可信的活动记录,消失在了世人的视野中。

索罗斯虽然不认同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但不排斥两者。索罗斯最初的合伙人吉姆·罗杰斯,就是优秀的基本面分析者,量子基金最初几年的大规模增长,几乎都是基于罗杰斯所做的分析工作。量子基金旗下的传奇基金经理,维克多·尼德霍夫和斯坦利·朱肯米勒,在管理量子基金的交易中也都使用技术分析。

6、试错

阅读《金融炼金术》过程中,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索罗斯的钱是怎么赚来的呢?全书通篇的这里想错了,那里失误了……问题远比经验多。

索罗斯在访谈录中,谈到自己和吉姆·罗杰斯的关于交易认知的分歧。罗杰斯认为大众经常是错误的,要靠自己的判断;索罗斯认为,自己也可能会犯错误。

索罗斯在自己的书中,经常强调,自己的交易行为,就是一个个试错的过程——

普通市场参与者,下单的时候认为这笔交易可能会赚钱;以防万一,做一下风险管理。

索罗斯,下单的时候知道这笔交易可能是错的,做好风险管理,看看能不能赚钱。

普通市场参与者下单的预期,是获利,如果被止损,预期落空;索罗斯下单的预期,是可能会犯错,如果被止损,符合预期。

有一定程度交易实践的交易者,可能能够感受到上述两种预期的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

索罗斯经常在书中表示,反身性理论的目标是预测。不过,索罗斯又表示,成功的金融交易同预测能力是两码事。不过,索罗斯在自己的反身性理论务实中,又处处表现出基于金融交易的预测;也因为预测能力太差,而感到沮丧。

对于其它行业,“预测”可能不是那么太扎眼的一个词;在投机交易领域,“预测”几乎是一个禁忌词——在一般情况下,“预测”一词几乎可以和市场炮灰划等号。

试错,是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务实方法论之一。通过一个个尝试,发现正确的路径。“人们也许期望一个成功的方法能够给出一个有力的预言,可是我的所有预言都完全是尝试性的,必须根据市场的发展时时进行修正。(索罗斯语)”

不过,在《金融炼金术》中,索罗斯更倾向于对试错的论述。只看本书,可能很难明白索罗斯是怎么获取收益的。从其它的索罗斯相关资料来看,索罗斯的交易方法论,可能就是传统的止损持盈。

《金融炼金术》中有这样一句,索罗斯评价自己分析框架的话,可稍见端倪:

“在顺境中表现出众,在逆境中能够控制亏损,难道这还不是一个成功的方法吗?”

7、完全竞争市场

基于对人的认知偏差的理解,索罗斯不认为市场参与者有能力使市场成为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是不相信那只“看不见的手”。

为了提出自己的理论,上来就把一个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或者传统理论先一棍子打死,在历史和生活中,经常见到。要么是制造噱头,蒙骗外行;要么是对该领域的认知,建立在自己的想象之上;提出的新理论,通常也会被专业领域不屑一顾。

传统理论并非不能否定。只是一般来说,新的理论替代之前的理论,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

在阅读《金融炼金术》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索罗斯流露在创作中的真诚。因此,一棍子打死古典经济学,不会是为了制造噱头。索罗斯经济学科班出身,对古典经济学显然也应该不是外行。那么,索罗斯对“看不见的手”如此草率的否定,应该就是个人理解的原因了;或者,是没有在《金融炼金术》中,交代自己结论全部的背景。

在书中,索罗斯处处表现出对梅纳德·凯恩斯的羡慕。虽然索罗斯不赞同凯恩斯的主张,但也认为市场不能实现自我管理,会酿成大祸。

不过,索罗斯同时也认为,监管者也会犯错误。因此,索罗斯说,反身性过程很复杂,通常不是单线发生,而是很多反身性过程,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索罗斯在自己的书中提到过几次这个结论,同时也表示,自己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思路。

8、索罗斯的矛与盾

《金融炼金术》一书,将人生和交易,永远的面对的问题——不确定性,又放在了读者的面前。而且是让索罗斯这样,人生和交易几乎都到达了巅峰的人,展示在读者面前。

面对不确定性,即使如索罗斯,在书中也表现得左支右绌,缺乏信心。

索罗斯在演讲中,这样评价《金融炼金术》:

“1987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金融炼金术》。那本书里我试图解释我金融市场操作的哲学基础。这本书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大部分对冲基金行业内的人都读过,商学院也在教授。但是书中的哲学争论却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它更多被理解为一个成功生意人的虚荣心,赚了钱就幻想自己是哲学家。

我自己也开始怀疑到底是不是做出了重大的发现。毕竟我是在对付一个自古以来就被哲学家探索来探索去的课题。我有什么样的理由去认为自己做出了新的发现,特别是别人都没有这么认为的时候?毫无疑问,概念框架是对我个人有益的,但似乎别人不认为它有这么大价值。我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判断。我没有放弃我对哲学的兴趣,但我已经只把它当做我个人的偏好。”

索罗斯认为,社会科学领域因为有人的参与,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鄙视社会科学研究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实际上,索罗斯对当前社会科学领域主流研究方法论的否定,只是不满意它们的表现。索罗斯自己一直以来,也在通过反身性理论,探寻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以预测的形式,试图发现社会科学领域的确定性。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

伯特兰·罗素说:

“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是,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确定地生活。”

即使存在不确定性,这些被索罗斯否定的社会科学领域学科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索罗斯自己所总结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是一个领域,不需要,也不可能适用于同一标准。

▣索罗斯对自己影响

索罗斯的人生,大致能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5岁,决定并开始准备到英国学习,17岁成行。

30岁之前,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

30岁左右,找到了自己职业的方向。

43岁,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创建索罗斯基金(量子基金的前身)。

50岁,认为物质收入已经足够,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开放社会的推广。

50岁-60岁,一边忙于事业,一边实践理想。

60岁之后,专注于自己的理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纵观索罗斯的人生进程,并非少年得志,节奏同其他事业有成的普通人也差不多。

当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得知量子基金的英镑狙击战,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几次大手笔,居然是由斯坦利·朱肯米勒主导,自己很受打击,大有偶像崩坏的感觉。接受不了偶像居然不是独行侠,而且厉害的人还有退休这一说法。很长一段时间,想起量子基金已经不再是索罗斯主持,就觉得很不自在,就像信仰出现了裂纹。

信仰裂纹的修补,是很多年后,自己再次在索罗斯身上找到了“亮点”,重建了自己的价值认同。

1、金融交易

索罗斯在世人眼里的成就,最为夺目的是作为一个金融投机大师。索罗斯用几年的时间,将基金规模从1200万美元,增长到1亿美元,其中大多是内部增长。远比更多的,混管理费的平庸基金经理优秀得多。

不过,无论是纵观整个金融交易领域,还是在同时代,比索罗斯表现优秀的交易者,也很多。

关于量子基金的高收益,索罗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表示,量子基金对杠杆的应用非常充分。而且索罗斯强调,这是量子基金同其它基金一个明显的优势和不同之处。

截止到当前,索罗斯还没有出版过,系统地讲解关于自己的金融交易理论或者实践的著作。从公开资料,以及自己能够找到的索罗斯相关资料看,很难厘清索罗斯的交易逻辑,甚至连思维框架都非常模糊。例如,索罗斯经常使用时间跨度非常大的决策依据和预期,进行反复变更交易方向的短线交易。《金融炼金术》中,甚至有几处赌徒心态的记述,索罗斯在自己知道,甚至已经绝望的,没有保护的风险敞口上,破罐子破摔地继续增加风险,安慰自己说是技术性回调。而这些事情,发生在索罗斯的交易思想已经基本稳定,亲自管理量子基金的后期——三年后,索罗斯就退休了。

因为难以发现索罗斯在金融交易上的逻辑,在交易工作方面,索罗斯对自己没有产生影响。

2、反身性理论

截止到当前,索罗斯的著作,主要集中在反身性理论和开放社会两个领域。反身性理论,无论是索罗斯自己定义为哲学,还是读者定义为哲学,以索罗斯对反身性理论的建设,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很难进入主流哲学领域。索罗斯在自己的书中也表示,自己能够使用反身性理论洞察事物的缺陷,但很难对反身性理论进行阐述,以及对其发现的缺陷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出于反身性理论很难为主流社会或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纳,以及自己对反身性理论的建设程度,索罗斯承认自己是失败的哲学家。

自己早年阅读史蒂芬·柯维的著作,其影响圈理论,对自己影响深远。影响圈理论,将身边的人、事、物分为影响圈和关注圈。影响圈,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例如自己的时间、金钱、事务安排,以及自己实际权力的覆盖范围等。关注圈,是自己不能控制的范围,一般来说,进入了自己视野的人、事、物,大多都处于关注圈。

影响圈理论有两个主要主张:

1、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忽略关注圈。

2、随着对影响圈的专注和建设,影响圈会越来越大,将之前的部分关注圈纳入影响圈。

影响圈的人、事、物,自己能够控制,因此人们面对的问题,大多处于关注圈。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试图解决的,是基于人的不确定性产生的问题,例如预测金融市场或者世界形势下一步的走向——以影响圈理论解读,属于关注圈。

索罗斯认为当前社会科学领域主流的,因→果分析,过于简单,不符合真实世界的逻辑。因此,提出了因果相互影响的反身性理论。同时表示,真实的世界更为复杂,通常是数个反身性过程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索罗斯几乎一生致力于探索,使用反身性理论预测金融市场,推广开放社会实践。

相比反身性理论,自己的世界观更加消极:影响圈之外,受混沌理论支配——难以厘清其中的逻辑。因此,自己不会在影响圈之外,付出额外的努力和成本;只进行既定原则或者规范之内的回应和工作,同时不寄予任何分外的期望。

3、开放社会

索罗斯也认为自己是失败的社会改革家。在前苏联阵营国家的社会变革中,索罗斯表示开放社会基金会的作用很微小,可有可无,以及具有可替代性。整体而言,推动开放社会的实践是失败的。

距离索罗斯开始开放社会实践已经40年了,其失败也是世人可见。并非像一些花边小报所说的,索罗斯是隐藏在政治背后的巨大的资本阴影。

上个世纪90年代,前苏联阵营国家完成社会变革后,开放社会实践基本上已经失去了索罗斯自己期望的“试验田”,对索罗斯实现自己开放社会的理想,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之后,索罗斯转而向西方社会推广开放社会理念,为国际秩序、金融政策、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基于开放社会的建议。当被问及这些建议被付诸实施的可能性时,索罗斯表示,几乎不可能。

索罗斯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例如,索罗斯多次强调,开放社会的基础之一,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组织、国家)需要将社会的整体利益,放置于自身利益之上。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此时的索罗斯,明知不可而为之,就像是一个甘愿为自己理想战斗和牺牲的勇士。

然而,在谈及开放社会实践的现状,以及未来的打算时,索罗斯的失望和迷茫,溢于言表。当时已年近古稀的索罗斯,使自己想到了那些居住在高级住宅区,却出来捡废品的老年人——无非是给自己找点事做。作为社会改革家,索罗斯身体力行地做了很多工作;但以索罗斯自己的标准来看,可能是失败了。

索罗斯承认自己在事业上成就辉煌。但索罗斯表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在对反身性理论,以及开放社会的探索和推广之上。

4、基金公司管理者

自己对索罗斯的价值认同重建,是索罗斯作为一个基金公司管理者的能力——量子基金的资产增值和索罗斯的个人财富,绝大多数是索罗斯退出基金管理之后,由雇佣的基金经理创造,例如斯坦利·朱肯米勒。

这也是索罗斯和罗杰斯的分歧之一。索罗斯希望组建基金管理团队,罗杰斯希望自己进行决策,进而导致了罗杰斯退出量子基金。

因此,即使是想学习索罗斯的财富创造能力,也是学习索罗斯作为基金公司老板的角色。

拜伦·韦恩对索罗斯进行访谈,以及杰克·施瓦格对朱肯米勒进行访谈时,都问及了索罗斯雇佣朱肯米勒的原因。两人分别表示:是因为朱肯米勒,对《金融炼金术》一书的认同。

除此之外,截止到目前,索罗斯不仅没有基金管理团队建设的著作,相关的公开言论也是寥寥无几。

▣《金融炼金术》阅读建议

首先,无视出版商的误导,不将《金融炼金术》视为交易类书籍。

其次,在具备足够语言能力的前提下,阅读原版,能够避免翻译环节对这本书的负面影响。

第三,书中的案例,涉及到了古典主义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股票投机交易、外汇投机交易、商业等专业领域。读者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务实经验,有助于对案例所表现出的反身性理论的理解。书中的相关内容,没有表现出上述领域过高的专业程度;不过,读者需要足够专业的水平,以及一定程度的务实经验,来评估索罗斯关于上述几个专业领域中的一些看法。

第四,有深刻的人生体验,方能建立人的不确定性相关认知,并和实践层面建立正反馈。这是反身性概念的基础。

不熟悉经济、金融、商业等领域人,可能看不懂这本书;但如果深谙人性,即使不看这本书,也会得到和反身性理论接近的结论。反之,具备专业知识,却不谙人性,即使能够看懂书中所说,却理解不了,并难以付诸实践层面。

第五,书中第三部分,索罗斯的历时实验记录,在阅读和理解时,应当避免生搬硬套。这部分内容,就像海上的冰山,其下隐藏着大量的背景。没有站在金融交易的立场,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读者,可能会被误导。

第六,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部分,不需要强行解读。因为索罗斯在书中,以及之后的著作里坦承,对反身性理论,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表达方式,同样缺乏信心。

在对索罗斯的访谈中,拜伦·韦恩问:“你的活动看起来相当多样化,从投资到慈善事业都有。事实上,它们彼此密切相关,都是以你的哲学架构理念为基础。你现在能否整合你的反身性理论、投资理念和对开放社会的信仰呢?你的各种活动的背后,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念呢?”

索罗斯表示,用一句话可以总结,即:“我相信自己会犯错。这句话对我的重要性,好比‘我思故我在’对笛卡尔的意义一样。事实上,我这句话的意义更重要,笛卡尔的格言只提到思考的人,我这句话也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关。”

如果把《金融炼金术》或者索罗斯的其它著作和言论,奉为圭臬,同索罗斯的基本哲学理念就南辕北辙了。

*希望各位豆友,指正文中的文字录入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