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 (original) (raw)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

《红楼梦的经济账》陈大康

怎么说呢?“特别好!”这是我读完本书的第一感受。为什么呢?因为研究红学的人很多,讲红楼梦的书也很多,而从经济角度去讲,又讲的这么条分缕析结构严谨结论令人信服的却是凤毛麟角。很简单的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是一家还是一国,表面上多少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其背后必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支撑。

就像我们看了很多解读鲁迅的文章,可是看到高晓松在节目里给鲁迅算账:“他一辈子挣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他主要收入来源在哪里,钱又主要花在了哪些地方?”看到这些讲述,还是马上令人耳目一新。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一种羞于谈钱,耻于谈钱的习俗。似乎谈钱就不斯文,不高雅。其实,每个人,对钱的认识和把握都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事,而往往又是很私人的事,是旁人很难清晰了解的事。分析一个人一辈子在哪里挣钱,钱又主要花在哪里,对认识一个人至关重要。重要而又不容易了解,真正了解之后,对这个人的认识也就更进一层。对一个家族的认识也是如此。

首先说本文作者陈大康先生,他实在是个妙人儿。82届复旦的数学本科毕业,算起来还是老三届。90年这老哥又拿了华东师大的文学博士学位,以后就在华东师大任教,研究范围是古籍、中文、文学。一般文科生很少数学念得好的,而本科数学毕业了研究生又去读文学,你说妙不妙?而这本著作,其缘起就是作者以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红楼梦文本,这门学问叫做“数理语言学”。你别说,还真是言之成理。作者选出若干维度统计文本的词汇使用、频率分布、句子长短、虚实搭配等等变量的异同,得出后四十回大部分不是曹雪芹原笔原意的结论。这比以往只分析意思意境人物故事等等文学手段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就别开生面了许多。要知道,作者做这个工作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还不成熟,况且很多词汇放在不同地方其意思与词性也不相同,作者是纯人肉“捺字点数”一遍一遍阅读红楼梦硬做出来的这项研究——作者自己说对红楼梦原文“检查了百余遍”,这可真是硬功夫。

那么作者发现了什么呢?这就是隐含在红楼梦整个故事大系统下的子系统——经济结构。

首先说,曹雪芹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在做报告文学,所以这些经济结构,比如贾府的收入来源,日常开支,主子奴才们的收入,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关等等,曹雪芹不可能集中起来一条一条介绍,那样太过枯燥,也不成其为小说。但是,这些东西,随着故事的流动往往又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它们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基础力量,像空气和水源一样的存在,而又极其零散地分布。比如说,在荣府,每个人都很关心的“月钱”,上至王夫人下到袭人,都曾经不止一次过问过月钱。再比如说,掌管厨房也是肥差,秦显家的代替柳家的之后马上打点若干米面柴炭贿赂总管林之孝家,这里面的关系又是多么错综复杂。再比如,庄头乌进孝来缴租那一节,详尽的租单又让我们窥见了多少宁国府的收入情况。这一切银钱进出往来,又都有一个人事的组织的结构去运营。而作者陈大康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细节总结起来。总结起来不要紧,一看,果然是个宏大严谨的系统。

为什么?因为其次,曹雪芹并不是凭空虚构这部小说,而是在亲历繁华的基础上去创作,所以虽然很多地方曹雪芹有意将“真事隐去”,但更多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世家大族钟鸣鼎食之家生活的非常“写实”的记录。所以尽管经济方面的描写并不是主流文字,它却形成了对主流文字钢筋铁骨般强有力的支撑。

这本书大致就是这样,作者靠硬功夫统计文本,在对文本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又摘出红楼中经济支撑的部分,然后结构成书,成书以后一看不得了,红楼梦能够“梦”下去,这就是经济基础啊。红楼梦那么值得一看,那经济基础不了解你能真正看懂吗?

从经济结构的复杂程度来看,红楼梦又把金瓶梅比下去了。金瓶梅里面的钱来处去处都比较简单,西门庆地方性财主,刚刚发家,富一代,官一代,自然没办法和朝廷开国元老,累世公卿的贾家相提并论。西门庆家也没有那么大的组织架构,主子奴才加起来顶多二三十口人,西门庆临死前几句话就把家里有多少钱都在哪里前前后后交代清楚了。红楼梦可不一样,荣国府光奴才就三百多人,主子二三十人,还有介于主子奴才之间的官家、买办、姨娘等若干人,对这些人的有效管理可不就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了吗?所以我要说,这本书应该成为红学大厦的“基石”书。

下面剧透一二,以为记录。

作者首先考察林黛玉的家产之谜。作者认为,林如海世代仕宦书香门第,自己又做肥差之首“巡盐御史”,死后必然留下了大笔遗产。而黛玉年小还不能掌握,这笔遗产后来是黛玉的监护人贾母指定贾琏料理,随黛玉一起进了荣国府,后来大约是主要花在了元妃省亲这件事上。

其次作者分析贾府的组织结构,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是“总经理”的问题。经济关系首先就是权力关系。现在大家都知道二门里是王熙凤贾琏两口子管家,主要是王熙凤。二门外的大管家是赖大,赖大家甚至发达到也有一个类似大观园的大花园,赖大之子赖尚荣还做了官。但赖大家的身份除了赖尚荣外依然还是奴才。那么,为什么是王熙凤?为什么不是李纨?按道理,李纨才是贾政这一支的正牌大儿媳,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为什么他们两口子要来贾政这边管家。这就涉及到王夫人和李纨的矛盾。在整本书中,作为儿媳的李纨和婆婆王夫人竟然未交一语!作者认为,在“现实中”,她们两其实是说话的,只是王夫人对李纨训斥批评比较多,作者为维护王夫人的形象,不便明写,于是只好这样“不写而写”。王夫人不大喜欢李纨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李纨贾兰一支是这个家族的长子长孙,拥有合法的继承权。贾兰长大,二爷宝玉可就靠边站了——分家另过。所以王夫人也不甚喜欢自己的亲孙子贾兰。具体到管家方面,就是启用自己的亲侄女王熙凤,尽量压制李纨母子。但是李纨也不是真就做她的“枯槁活死人”,她的对策就是闷声发大财,默默攒钱,培养儿子,静待贾兰成长。所以这一对婆媳的矛盾其实是不可调和的,斗争也是持久反复的。而由此开始,就又引起了王熙凤和邢夫人的直接矛盾。自己的儿媳自己家不管,反倒去管老二家的事,你说邢夫人能开心吗?只是上面还有贾母坐镇,贾母点头的事下面就只有积极响应的份,至少面儿上得积极响应。但是未来,贾母有去世的那一天,王熙凤也迟早有被正牌婆婆邢夫人召回的那一天,未来的权势谁增谁减还真不一定。

分析完李纨和王夫人的关系以及为何是王熙凤管家的问题,再进一步就是王熙凤如何管家。其实,王熙凤管家的权力主要在二门内,说白了就是这些主子奴才们的日常吃穿用度月钱发放的具体事务,二门外的大事,贾赦贾政们还是倚重赖大、林之孝、周瑞等等大管家。而大管家背后又都是一整套的运营机构。赖大总经理,修理大观园就主要由他对接。林之孝是副总管,同时也是财务负责人,负责管理银库账房。周瑞乃是王夫人陪房,负责“春秋两季租子”,手里多大的权力。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讲荣府的各种办事机构。总管房、银库、买办、出纳、库房、厨房、茶房、古董房、裁缝房、马房等等。这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曹雪芹并没有集中系统交代这些经济管理机构,但是该它们起作用的时候这些机构又非常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为了维持世家大族的体面和二三十位主子优渥的生活,这些组织全天候运转,哪一块失灵都不行。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作者认真分析了荣府从贾母开始一直到提水扫地的小丫头的森严的等级结构,从主子到奴才,他们都有一整套的“工资”和“生活待遇”去配套。贾母王夫人月钱是二十两,李纨因为“寡妇失业”特供也是二十两。王熙凤这一层级月钱四两、迎春探春黛玉们月钱是二两。赵姨娘以及“准姨娘”袭人月钱二两,鸳鸯晴雯这样的大丫鬟每月一两,小红这样的小丫鬟每月五百钱。另外,似乎领银子的各位还另外有若干钱。而且,这月钱是按月发放,王熙凤虽然经常挪用放贷赚取利息,却从不敢克扣短缺。更进一步,除了月钱,主子们不用说,奴才们的伙食、衣服、头面首饰,甚至医药费、养老,都是“官中”负责。这甚至比现在很多公司的待遇都要高。生老病死基本全包了,到了年龄还指婚。以晴雯为例,工资(月钱)看似不多,但是公司管吃管住,吃的用的都不用自己花钱,头面首饰衣服又都是发的,到她被王夫人驱逐出去那天,家里头面衣服还能折现三四百两银子。换算到现在也要几十万元。你算算。

以上这些主要是荣府怎样花钱。据作者估算,荣府每年日常用度也在数万两上下,这还不算突发如修建大观园这样的大项目。而荣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只有庄田一项。按照乌进孝缴租那一回推算,荣府还有类似规模的庄田八九处,据推测分别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庄田总数量应该在几十万亩上下,一年能缴上来的租子换算银子该有数十万两。但是,荣府不像西门庆家,西门庆是个商人,商而优则仕,但本质依然是商人。西门庆商业嗅觉敏锐,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意版图,生药铺、绒线铺、出租门面、贩盐引,什么生意来钱快他就做什么。荣国府却拉不下这个脸,做生意他是不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地租。而一代一代繁衍又要分家,于是庄田越分越少,乌进孝们能缴上来的租子一年比一年少。老祖宗手里,田租收入是大于支出的,所以贾家甚至可以在江南甄家存下五万两银子。一代一代下来,为了维持体面,花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可供收租的田亩却越来越少,于是逐渐便收支失衡,入不敷出起来。这一点王熙凤、探春、宝钗心里清楚,甚至黛玉都有所察觉。黛玉有一次对宝玉说:“……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至后手不接。”而宝玉却是完全无知,一副地主家傻儿子的摸样:“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的”。

整体算下来,贾府这一套经济运行结构是有效的,放在当时也是合理的。它可以统管数以百计的奴才各司其职,又各有收入,而且还可以繁衍生息。它可以保证主子们的优渥生活,维持对外交往,从而保持整个府第的体面地位。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官中”的钱一天天少下去,私人的钱一天天多起来。比如说,贾母王夫人们的月钱基本用不着,一个月二十两,一年一年攒下来,贾母攒了五十年,少说也有一万多两。这还只是月钱一项。就像旺儿媳妇所说:“那一位太太奶奶的头面衣服折变了不够过一辈子的,只是不肯罢了。”而各位管家爷们的家庭也是逐渐发起来,像赖大林之孝等等都有自己的私家宅邸。他们本身是奴才,但是家里也买着奴才使用。再加上逐代分家,“官中”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少,支出一点不减,于是崩溃成为必然。所以作者分析,荣国府的崩溃首先是经济的崩溃。即使没有后来的抄家,这一套经济体系也在慢慢走下坡路,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最后的命运只能是“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对于所有喜欢红楼梦的人,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而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只不过是寻章摘句拾人牙慧,要想知道具体细节证据链条分析过程,还是得看原书。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尘世土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