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町人到都市孤独人 。下町 山之手 (original) (raw)

原著者是日本通,是促成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的译者,也是《源氏物语》国际版最佳译者。

从1867明治维新写到1989年日本到处填海,

对东京在世界国际城市地位上有自己明确判断的一位学者。

和校者说的一样 ,确实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著作,他把这项翻译工作的效果口碑也留给了历史来评价,这个趣态,颇合江户子的味道。既然译者自己也这样说了,那么实在对我坑坑洼洼阅读掉的行为也就不羞耻了吧。

一共六十来万字。

上册看起来吸引我这样的初级“览客”很多,那里有江湖之子江湖之花浮世绘三味线歌舞伎花柳界料理亭文人墨客风俗江户景观,可以带着高水准的神田区柳桥艺技游乐的场地诸多,还有荒川隅田川樱花,龟户紫藤等等等风雅地;

而下册就更多的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政治,把高架桥盖在隅田川上,在隅田川两旁砌墙高耸,资讯的快速积累,金钱和权力堆砌的城市,在作者看来一味儿抄袭西方城市是最终没有灵魂栖息的孤独城。与歌舞伎以及江户文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历史期。

在书里,也看到了不少现代作家动漫家曾经非常类似的作品情节,尤其是东野圭吾的小说,案件模仿旧东京case的痕迹感。柯南,新海诚《你的名字》也致敬了1950菊田一夫爱情电影《你的名字是?》等等。很符合一贯的日本全部拿来主义再融合自己的传统做法。看了他的书,很多东京的魔幻城市高度在当下来看便并没有那么十分宜人了,当然,是说截止1989年。

如果还有意趣,那著者推荐的两册是也可以找来看看,一是永井荷风《浅草红团》,另一是1907东京官方出版的东京旅行指南—-有花柳界和文化场所的介绍。

以下也只是随书章节的当时触感:

陌生 第二章主要是明治时代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 并将东京成为形成舆论和品位的地方 超越京都大阪

从1923东京大地震开始讲

木质建筑 砖块建筑 地理行政划分 浅草十二层塔 火灾 洪水 火之见 消防部队 公园建设 交通人力车到电车到火车站 迎接外国人 桥梁建设石头到铸铁 煤气灯 电力系统 下水道建设 鱼市 新宿是东京肛门 工业化 渔业 农田 水产业 小学和大学 夹杂着江湖之子著名作家文豪画家歌舞世家等

hmm,看到一个新词“萨摩偏好” 含义大抵“断袖” 谷崎润一郎还被一军官绑架过.....

第三章 双重生活

这一节相对易读很多 因为 去了周边 玩 娱乐 和看风景

大体马克明治时期江户之子们带着艺妓可以去的地方:

登爱岩山/浅草十二层塔 凌云阁 俯瞰整个东京

在飞鸟山赏春赏秋 在早稻田赏荒芜的冬日原野

在两大神之一的隅田川赏樱花赏雪景乘舟看烟火大会

在吉原东浅草北小登山去浅间神社遥寄两大神之一富士山🗻

在小石川在下谷区去听“莺谷” ,布谷鸟赏可以去帝国大学北

而在吉原可以听到雁鸣赏到夜樱捕捉到萤火虫 那雁鸣也可以去海景胜地洲琦观赏

(这又让我不禁想起歌川广重的浮世绘画 那群野鸭还是雁飞呢?)

最美是上野和隅田川的樱花 帝国大学北又可以富见菊花 横滨生卖还有杜鹃芍药棣棠花紫藤 本所区的牡丹在工业声中的消逝

而到五月瞒眼的紫藤花 在尔拜见学问之子菅原道真的天满宫时 可以在龟户一饱眼福

至此 江户时期大约的地图便印上了一点点记忆。

第四章 颓废文化的衰亡

也许也是江户传统文化的衰亡 也许是明治时期带来的改变 旧和新的胶着状态

歌舞伎座的剧场变迁 内容整编 市川团十郎和尾治菊五郎的改革主张

后描述了花柳界的搬迁 从吉原的水灾火灾 游女艺芨的四处流散 到本所区 到本乡去 因为大学的存在 又整体搬迁去洲猗区

到着重描述了柳桥 说她是真正艺技现身艺术之处

无论看到了什么改变 爱德华也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第五章

明治后的大正时期

东京越发的能抵御火灾 所谓的“江户之花”逐渐被踩灭了

原来二神之一的隅田川易名前其实是旧荒川

表现在文化上 西来的歌剧 让浅草又称为最喧闹的娱乐中心 这里摸爬滚打中上演起轻歌剧 从传统“娘义太夫” 到培养日演员《魔笛 》 到 真正歌剧 《弄臣》《露琪亚》《玩偶之家》

西风强劲 也更开放 还出现“康康舞” 粉丝团“戏棍” ,这样的西风也渗透到了歌舞伎

东京 来了各样的各国文化 俄罗斯芭蕾舞 女低音歌唱家 钢琴家 甚至还有爱因斯坦和马克思主义青年

这里糖果 男士女士服装 发型 美容 外语学校 驾校 还有教打字的学校 如果说明治是教育时代 大正就是教养时代

文化上的优势地位也从下仃转移到了山之手地区

大正风貌同样也是日本学习西方化为己有的一段

上半册 勉强阅了

下半册,虽然是政治区域钢筋水泥和金钱堆砌,但是对于江户文学和歌舞伎传统文化等,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变革时代。

阅读并没有全部顺畅,所以我使用了小标签和书写✍️批注来增加阅读乐趣,书的纸张很不错。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