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漫谈 (original) (raw)

本书从二战后写到苏联解体,以事件和政策作为线索,从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再现苏联发展过程中埋下的隐患。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剖析,作者延续了史学界相对主流的观点,即苏联本身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和各任领导团队错误决策的双重作用。

以下是对本书内容的大致梳理与评论:

一、二战后的慈父时代

我们的威望一直在下降!没有人会支持苏联。——1946年12月,苏联将军间的谈话

二战对于苏联而言是一场惨烈的胜利,苏联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经济、人口损失。即便如此,慈父的个人威望还是在战后达到了顶峰,整个苏联沉浸在胜利的宿醉之中。

然鹅慈父并没有试图走上休养生息的道路,慈父显然没有遵守雅尔塔协议的意图,在不断的对外干涉中试探美英两国的底线。 短期来看,这种对外干涉是成功的,它不断扩大苏联对东欧、中欧、中东的影响力,同时削减美英等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但是这种手段同样在不断消耗苏联的外交声誉。随着慈父对伊朗出手,西方国家对于此类干预的态度从消极转为积极。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标志,冷战拉开了序幕。

除了对外的冷战以外,慈父还必须面对国内“冷战”。长期处于高压势态下的国内官员显然已经不太能忍受慈父的统治,再加上许多军官了解到欧洲在美国援助下的快速经济复苏,他们开始暗中讨论慈父的对外政策,部分军官甚至私下谈到:“我们的威望一直在下降!没有人会支持苏联”。

与此同时,作为战胜国的苏联,国内的生产水平却不断下降:

这种状态挑拨着慈父敏感的神经,他又一次展开了对苏联内部精英的大清洗,就像他在二战前曾经做过的那样。 “克里姆林宫医生案”正是这次清洗的典型。讽刺的是,这个事件导致了当1953年慈父病危的时候,高层无法找到当时最好的医生为他医治。不过即使能找到,恐怕也没有医生愿意医好他。

在德国方面,斯大林的战略意图也陷入僵局。他试图建立在苏联阴影下的统一德国的构想没有成功,德国陷入了东西分裂的僵局。在此后的几年,随着西德经济的快速复苏,东德将有数十万人逃亡西德。朝鲜方面则陷入了与德国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阻挠下,金日成试图在苏联支持下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宣告失败,苏联没能在远东建立起足够的影响力。

二、玉米的改革

那些寻找原因的人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认为妨碍他们过上美国那种生活的主要障碍就在于现存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慈父死后,苏联进入了寡头联合统治的阶段。在内部斗争中,玉米笑到了最后。

为了缓解苏联陷入的农业危机,玉米做出了一系列无视自然规律的愚蠢决策。 他首先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进行大规模的垦荒活动。起初垦荒运动成效显著。从1954年到1958年间苏联共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1958年,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1958年全苏联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然而,过渡开垦和没有注意水土保护很快招致了恶果,苏联不得不面对大规模的风沙侵蚀。1960年,中亚地区出现大规模强沙尘暴,大量新垦农田被毁,甚至千里之外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被沙尘笼罩。 此后,他还大规模推行玉米种植。然而玉米之神并没有眷顾他,玉米作为一种需要优质化肥、不适应寒冷气候的种植物,在苏联劣质且不足的化肥和寒冷的气候滋养下,收成远未达到预期。而大规模推广玉米种植,挤压了其他粮食的生产,使苏联陷入了更深重的粮食和饲料危机。

玉米在位期间还推行了增加对外开放程度的改革。这使得许多苏联大城市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和信息。赫鲁晓夫显然低估了开放对人民情绪造成的影响,城市中的一部分苏联人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绪,并且抛弃虚无缥缈的马克思牌大饼,转而崇拜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日后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书中写道: “那些寻找原因的人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认为妨碍他们过上美国那种生活的主要障碍就在于现存的政治经济体制”。

对外方面,玉米采用了“核边缘政策”,在核战争的红线上反复横跳,不断利用有核国家的身份对外施加压力,试图扩大苏联的力量投射,令国内外始终处于核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情绪中,这一点在古巴导弹危机时达到顶峰,即使是玉米本人也在危机过后感到后怕并转变了其核策略。从这个时期开始,苏联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将会不断侵蚀着苏联本就不富裕的财政,但是其后果要在勋章任期内才会逐步显现。

最后,既然谈到玉米,就不能不提到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那篇著名的,名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演讲。在这次报告中,玉米对慈父进行了全方位的否定。从此开始在俄国和加盟国之间掀起了去斯大林化的浪潮。对慈父的全面否定和黑料揭露,在精英中引发了地震,为苏联日后的解体埋下了少许伏笔。

三、错过改革机遇的勋章时期

1964年,当玉米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勋章发动了政变,从此玉米退出历史舞台。(多年以后,类似的政变在戈尔巴乔夫身上还会再演)

勋章的上台是一个信号,苏联逐渐放弃玉米一系列改革的成果,退回到慈父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当中。勋章在位期间,保守的官僚主义抬头,腐败盛行,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多次发生粮食危机。此外,在外交政策方面,勋章试图在其盟国范围内强制推行苏联模式,不惜通过外交施压,甚至是武力来扩大自身利益。

布拉格之春

随着此前玉米对慈父的全面否定,波兰、匈牙利等国家试图推进开放和改善民生的改革。但这种思潮还没有传递到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布拉格之春拉开帷幕,捷克斯洛伐克尝试建立一个更为人性化的政体。运动持续了将近七个月,此后苏联为了维持其在盟国内的利益,主动出兵入侵布拉格,与当地民众发生激烈冲突,布拉格之春宣告失败。这场冲突极大地影响了苏联在西方精英中的形象,同时对其国内的理想主义者和“开明”官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不得不面对这只是个披着红色外衣的沙文主义帝国的事实。

争夺非洲和出兵阿富汗

我们对这些国家缺乏实际的了解,然而却给他们提供资金、技术、经济、军事等全方位的援助

勋章执政时期,苏联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非洲和中东。

在非洲,苏联在自己国库已经几乎空空如也的情况下,仍然对安哥拉等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政权扶植、经济援助活动,但是其中的大部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国内的经济形势更加糟糕,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而出兵阿富汗,更是扯下了苏联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苏联没能在预计的三个月内结束阿富汗战争,整整九年陷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沼,而入侵阿富汗招致美国严厉的经济制裁,更是让苏联的粮食和经济情况雪上加霜。

一系列对外干涉的失败,宣告苏联挑战美国全球体系的计划破产,苏联的国际影响力严重下滑,许多国家开始逐步摆脱苏联的威胁。

波兰危机、美国的制裁与粮食短缺

1980年,格但斯克的工人罢工引爆了波兰危机,波兰的运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勋章和苏联高层此时达成了相对一致的意见,他们已经没有资本对波兰进行武装干预。尽管苏联对波兰进行了多次外交施压,但波兰依然不顾苏联的警告,向西方请求援助和进口粮食。这件事情展现出苏联即使在苏东集团中,其影响力也在日渐衰退,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境地。

四、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一些列西化改革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缺乏长远的规划,其中还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妥协和让步,甚至出现了各种自相矛盾的说辞,使得保守派和进步派都对于他的政策日渐感到不满。 本书的作者将这些归因于戈尔巴乔夫的理想主义做派和软弱个性。但是考虑到苏联当时的环境,这种归纳是不够准确的。此时苏联的经济危机已经是火烧眉毛,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这样庞大的帝国要如何进行改革,并没有任何改革先例,苏联高层此时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为了维持自身权力的稳固,改革一旦出现不当的势头,戈尔巴乔夫就会试图将其暂停或转向,以缓和各方矛盾,这种行为对于权力不如前几任稳固的戈尔巴乔夫来说,其实是明智的选择。他必须保证自己不会短期内离开苏共总书记的位置,才有长期实行改革的可能性。当然这样的妥协无可避免的会一次一次削弱他的政治声誉,这是一个近乎无解的困局。

切尔诺贝利事故更是对此时脆弱不堪的苏联造成了剧烈打击。它极大加剧了乌克兰的分离主义倾向,让苏联内部的两个最大的共和国逐渐走向对立。

1991年8月,当戈尔巴乔夫在度假别墅被政变者控制时,他惊讶地发现这些政变者里竟然有他的支持者。尽管政变最终失败,但他的权势已一落千丈,红色帝国已名存实亡。

1991年的圣诞节,戈尔巴乔夫亲口念出了帝国的讣告。

尾声

不妨全面地审视一下这个红色帝国在各方面的成就: 政治上,体制极不稳定,内斗、清洗频繁,牵连百万无辜。腐败丛生,劳动成果被少数人攫取。 经济上,民众生活相比于西方大幅落后,时常发生粮食危机,国家长期负有大量外债。 国际上,向各国输出革命的努力失败,带给各国动乱和落后的体制,进而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全面落败。 工业上,一流军事强国。第二个拥核国家。第一个完成载人航天的国家。

综上所述,苏联当得起“失败的帝国” 这一称号,它在除了军事以外的方面,确实鲜有成功。 怀念苏联的人要么别有用心,要么愚不可及。不信你大可以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去慈父/玉米/勋章的统治下过几年日子。

本书综合评分:

8.5/10

© 本文版权归作者 Paloma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