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阅读指引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译者可以说是最了解一本书的人。这本书已经有过很多中译本,了解它的人不止我一个。4年前交稿时写过一篇《译后记》(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722402/),如今译作正式出版,我仍觉得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为有兴趣阅读的朋友提供一些指引。
我和荣格可以说是“同行”。他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病学家”,我是这个时代的“心理咨询师”,我们都通过交谈与来访者(病人)工作,我们工作的“核心技术”,一是对对方的理解,二是对自身的理解。基于这一点,或许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新颖的东西。
一些人阅读名人传记的一大需求,在于积累八卦谈资。心理咨询师最吸引人的八卦,无非是和自己来访者既有的、可能有过的、以及仅仅存在于吃瓜群众幻想中的性和暧昧关系。荣格在自传中,对自己和女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的情感纠葛只字未提,他似乎把自己的一生和精神分析历史上这段重要的八卦剥离开了,也许出于羞耻、防御或取材的判断,我们不得而知。
对这段往事有兴趣的读者,恐怕难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任何线索,倒可以去看看电影《危险方法》。
被剥离的不仅是这段婚外情,也包括其它大部分和“情感”有关的体验:他对自己的妻子、孩子有怎样的情感,我们一样看不到。
相反,他花大量笔墨描绘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智性和灵性的成长历程,他总是走向更深的地方,加之相对优渥的个人生活,他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面向,显得不那么在意。
这种性格影响到他和弗洛伊德的学术分野。如果用戏剧化的方式表现这两位相爱相杀的大师之间的分歧,或许可以这样写:
荣格:老兄你知道吗?力比多和性远远不是心灵的全部,我们有这么多丰富的历史和神话,这么多难以解释的非物理现象,我的所见所闻告诉我,怪力乱神什么的是存在的呢。
弗洛伊德:老弟你能不能别给我添乱?稍微把性欲这件事拿出来讲讲,这个社会已经快容不下我了,还要我帮你站台宣布精灵存在,你是要让我被烧死吗?
荣格:老兄你就给句话,你到底是不是严肃的科学家?严肃的科学家不应该考虑社会地位和别人的看法,他应该只为自己看到的真相说话。
弗洛伊德:我当然是个严肃的科学家,但我也是个犹太人,还要养活全家,不像你,早早娶了个有钱的老婆。对了,要不要谈谈你那位女病人的事?你和她搞在一起不大好吧?都告到我这里来了。
荣格:我不跟你说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争议没有对错,他们不过是专注于人类心灵的不同面向。这种区分到今天仍然是有效的:如果你有性心理问题,适合找一个认同弗洛伊德理论的咨询师,而如果你的不安和困扰是关于民族、历史、怪力乱神、人类的存在、灵魂的成长和旅程,那自然适合认同荣格的咨询师。弗洛伊德的思想会陪你直到“拥有爱和工作的能力”,荣格的思想则会陪你一直穿过死亡。
当然,如果你要解决自己和原有咨询师之间的暧昧关系问题,最好别去找一个彻头彻尾的荣格派。
相对弗洛伊德,或大部分牛逼到可以写自传的人,荣格的世界是相对垂直而狭长的。某年某月见到什么大人物,彼此之间说了什么,一起做了什么,开了什么会,发表了什么看法……荣格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些事和人内在的精神历程其实干系十分淡薄,可以说是些细枝末节,远不足以描绘个人内心世界的转变。
于是,他写自己婴儿时期的感官印象,少年时代被老师冤枉抄袭的苦闷,对世界的恐惧和好奇,清贫的学生生活,青年时的学术兴趣,和病人的工作,和弗洛伊德的忘年之交与分道扬镳,梦境、幻觉、独处时的神游,艺术创作,研究兴趣的转变,旅行、风景,生病时的濒死体验,对神性的思考和感知,对外在世界精神一面的冥思……。
读这样一本书之前,我会建议读者把以下几点放在心上:
1、本书的阅读不应该成为“信息的获取”,而最好是一趟“体验的旅程”:跟随荣格,体验他内心的成长和演变。
2、真正科学的态度,并不是臣服在学术权威、科学研究结果、学术小社会乃至“科学”二字的脚下——这种臣服是迷信的重要特质。相反,科学的态度,是以独立的人格、勇敢寻求客观真相的态度。在这一意义上,科学甚至并不必然和“实证”挂钩,因为“实证”只是接近并传播客观真相的一种技术。
简言之,如果你见过“鬼”,不必因为其他人斥之为“不存在”,就认定是自己产生了幻觉。就算你的确认为这是幻觉,仍然需要在心理层面去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幻觉而不是其它。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就不是科学的态度。
3、我的同行圈子里小有共识的是:阅读荣格的书,非常容易激活潜意识。我个人的体验也是如此。这本书适合在夜深人静时慢慢读,第二天起床时不要太慌张,可以回顾一下前一晚的梦境,用手机(文字或语音)迅速记录下来。白天产生的任何想象、脑海里出现的画面,也可以记下来。如果你会画画,画下来更好。
阅读这本书,绝不是大脑的单向输入和加工,也不止于借助文字和荣格的精神进行意识层面的交流,它还会带来潜意识的碰撞和搅动。记录这些内容并进行分析和反思,可以把潜意识的搅动带入意识层面,促进你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4、如果你在潜意识世界里进行冒险和探索的经验尚不丰富,潜意识的过度激活有可能让你在某些瞬间陷入恐惧或混乱,你可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说出以前不会说的话,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如果这种混乱过于外放,神经过敏的家人也可能考虑要不要带你去精神病院或者找人来叫魂。
如果你感觉到确有这种可能性,不妨先放下书本,为自己找一个“安全中心”,感到恐慌时,随时回到这个安全中心,就能重获安宁和勇气。
什么是“安全中心”呢?和尚打坐时,潜意识也会渐渐活跃,生发出各种“内在意象”(佛学认为是“幻象”)。打坐时可以使用的安全中心,就是念佛号,或者持咒。重复这些来自传统的短语,让人和一种觉悟、澄明、接纳、治愈的感受相连,由此克服恐惧,是为“安全中心”。
当然,和尚对虔信的老太婆说的可能是:“看见鬼了呢你就念佛的名号,脏东西都怕听见佛的名号,听到就跑了。”
安全中心自然不局限于宗教仪式和符号,《妖猫传》里,空海和尚在海上罹难溺水时,他内心的安全中心就不是往日念熟的佛号,而是船上看到的那位在惊涛骇浪中沉睡如常的婴儿的模样。你的安全中心,也可以是任何打动你的画面或声音,任何让你感觉意义非凡的物体和事件。
如果实践证明它无法成为你的安全中心,那就需要重新考虑它对你的意义了。正如当空海发现佛号并不能安抚自己的慌乱时,恐怕对他是个极大的启发。
5、一些人十分推崇荣格的《红书》,出于一些连他们自己都讲不清楚的理由。如果你不是荣格的研究者,我觉得不必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解读《红书》上——这最多是在帮荣格解梦。然而荣格已死,无法帮你验证解得对不对。在我看来,《红书》属于荣格自己,而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红书》。《红书》是可以读的,它仍然会激发你的潜意识活动,但重点不在于它讲了什么,而在于怎样对你自己心中汹涌的潜意识活动进行观察、体验和记录,形成一本你自己的“红书”。
最后,荣格和纳粹的勾连,不时会被同行们的文章提及,或诟病或为之辩护。荣格在这本自传中,也简短而轻描淡写地提了几句。事实究竟怎样,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深挖。在我看来,心理学工作者喜欢聚焦微观,在大是大非上缺乏判断力或不够敏感,是常有的事。如果因为这种失误被后人诟病,不为冤枉,也是留给我们后辈同行的重要教训:我们有必要不时地和主流政治观点适当保持距离并冷静观察之,让我们当下的所言所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一两周内我会和工作室伙伴推出这本书的网络读书会,陪伴大家一起阅读,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工作室公号“映心堂心理”随后的发布。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映心堂于玲娜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