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自主的学习方法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最近试用了Khan Academy kids 这个应用,我又想起了可汗学院。说起来,我知道可汗学院已经好几年了,但是之前一直没有很好地利用。最近几个月为了给孩子讲天文科普,我搜索宇宙和天文学的视频自我学习,又看到了可汗学院的课程,因此我就想读一读创始人萨尔曼可汗的故事。
如果你对以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改变学习方法真的可以每天只学习1-2个小时就能跟上学校的进度吗? 给予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玩耍的时间重要还是不遗余力带孩子参与各种课外活动重要?怎样培养一个有责任心、爱学习的孩子?为什么孩子上课态度很认真,成绩还是很一般?家庭作业是必要的吗?你需要看着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吗?有更好的方法、更高的效率帮助孩子提高考试成绩吗?寒假暑假的存在是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还是相反?等等感到疑惑,推荐读读这本书,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都有深入探讨。至于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自做取舍。
读完《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解答了我内心的两个疑惑:
一是:为什么大学四年总感觉一无所学?尽管我通过了考试,拿到了毕业证书,但我自己知道我只是按部就班上课、考试,而没有真正学到让我觉得对我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有重大帮助的东西。现在我找到了原因:那就是我大学期间从未打破被动学习的模式,走上主动学习的道路,既没有掌握高效率自主学习、研究的方法,也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知道了问题所在,那么对于孩子和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我们各自兴趣所在、看清学习的本质,尽早建立起知识框架图,掌握主动、高效、独立的学习方法,并且学以致用。
二是:为什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的作者塔拉和她的几个兄弟能够完全依靠自学通过大学考试进而读到博士?尽管他们被阻断了进入学校学习的道路,但是他们内心自发产生的求知欲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让他们不断向前,而现实又使得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独立自学通过考试。某种程度上自学恰恰是个人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极其主动地获取知识,甚至是去抢夺知识的过程。老师能够传递信息,还可以帮助并激励学生——这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和美好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真正做的是教育了自己。我们首先要决定投身于学习之中并致力于学习,这种决心反过来才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
下面分享我自己读这本书时做的笔记: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没有看清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教育的目的与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无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收获人生的果实,教育的责任是挖掘人的潜力,教育的使命是提升人的尊严。Adaqiao补充:自尊心和求知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应该关注的点。
标准化课堂教学法存在什么问题?
标准化教学法即在学校的课堂上听讲,回家后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模式。这能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为什么学生在考试后就会忘记学过的知识?为什么走向社会的成年人感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各个知识点没有相互联系起来,也没有在现实中活学活用,大脑神经元建立的连接在一段时间不用之后出现退化,脑内存储的散落的知识点逐渐被遗忘。在学校所学的过时的知识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不同步,导致脱节。
学生在标准化课堂上被动吸收知识效率低下、具有害怕出丑的心理、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同的现实、老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无法给予实时的帮助、学生无法知道自己到底哪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学习慢慢跟不上等问题,可汗学院通过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进度自行观看对应的视频课、课堂增加教师答疑解惑、通过习题软件发现未掌握的知识点等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
学生本应自己选择如何学习以及学什么,但这种最基本的决定权却被剥夺了。既然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他们当然也不会对其产生的结果全权负责,没有将学习的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可汗学院的精熟学习法使得学生成为了承担学习责任的人,从原来的教师家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精熟学习法即学生如果想要掌握更高难度的知识,就必须深入理解最为基本的概念。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在掌握了所需了解的概念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而老师的角色也有所改变,一改之前在课堂上的滔滔不绝,他们在这种教育方式中主要承担的是指导的工作。
标准化课堂上还存在一些学生因为某些知识点没有掌握而跟不上后面的进度,慢慢地变成教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因而被分到“慢班”。快慢班的分班法不可取,因为这种分班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有些有潜力的学生彻底丧失了追上的机会。可汗学院让孩子自己根据知识地图查漏补缺,通过软件设计的习题测试,比如连续答对10道相关习题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比学校的考试六七十分及格的标准来说,更为严格。因为考试即使能达到八九十分也说明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学习更难的知识是有问题的。
标准化课堂的教学时长较长,被动听课很难一直保持专注力。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时长一般设计为10分钟,是一般人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长。和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已被很多大学教授在传统课堂上采用,即学生在课前阅读一些相关材料,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授在这样的课堂上扮演的是讨论推动者的角色,而不是控制课堂节奏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走神,因为大脑会主动处理其他同学提出的观点,同时你也会尽全力得出自己的结论。
为什么课后要布置家庭作业?
在国际性考试中排名靠前的学生(比如来自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往往都有很多家庭作业,但另外一些同样取得高分的学生(丹麦和捷克斯洛伐克,当然还有日本的)却只有很少的家庭作业。根据逻辑,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量根本无法反映出个人或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花费多少时间陪孩子一起做家庭作业,而是家庭聚餐的频率和时长。当全家人坐在一起沟通,当父母与孩子交换想法并表现出对彼此的关心,孩子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价值观、驱动力以及自尊感。简而言之,这些特质和生活态度会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并做到专心致志。这些比只做家庭作业重要多了。
寒暑假对学习有什么影响?
在导致教育低效且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种种过时的想法和习惯中,危害最大的一个就是暑假。因为在这期间,在全世界范围内,教学楼、实验室以及体育馆等价值上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教育设施都被闲置,至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暑假让学习进度中途搁置,知识的连贯性被打破,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付诸东流。我的观点是应该取消固定的暑期时间,允许学生在需要时自行申请休假——与公司的休假体系差不多。如果学生能够与不同年龄层的学生一起学习并遵循自主的学习进度,那么我们就无需人为规定学生进入下一个年级的时间。学生也不会“错过”某节课,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的。更棒的是,由于有了定制的视频课程和练习,学生在放假期间仍然可以继续学习。同样,老师也可以享受到这种休假方式的灵活性。由于班级里有多名老师在实施教学,老师们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轮流休假。
可以超前学习吗?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内容有可能提高一倍吗?
我利用暑期时间到当地的一所大学听课,我所在的高中也终于“允许”我去上“基础微积分”这门课,但这门课根本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我只能拿着进阶课本自学。高中的最后一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新奥尔良大学里旁听数学。我很幸运,我的家庭和我所生活的社区都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我的母亲不仅支持我,还帮助我合理地安排学业上的事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那么关心,或者父母害怕遇到麻烦,或者不知道如何为孩子提供帮助的话,孩子又该怎么办呢?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孩子的潜力和求知欲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如果说高中的学习时光让我深刻意识到了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大学的学习经历则让我意识到了大班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效率低下、内容离题,甚至不够人性化。当我和尚塔努逐渐适应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作息时间后,我们共同得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却越来越显而易见的结论:大班上课浪费了大量时间。那些上课最认真积极的学生往往也是考前最紧张、最急于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我看来,其中的原因是,他们在进入死记硬背的阶段之前一直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就好像在完成自己的义务一样坐在教室里,任凭知识向他们涌来。他们以为用这种方式就能慢慢地掌握知识,然而由于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学到。与被动地在课堂中静坐一个半小时相比,我们能否通过主动学习课本或者观看网络教程、使用互动评估系统而学到更多东西呢?比起听教授讲课,我们自主探寻方程式的含义并编写软件能否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呢?如果学生们能够离开教室,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那么所有学生,不管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还是任何一所高中或者大学的学生,都有能力修完相当于现在的课程两倍的内容。在通往学术圣殿的路途中没有捷径,更没有秘诀,学习需要我们严于律己,同时付出努力,需要做到的关键是高效、主动和独立地进行学习。回到麻省理工学院,尚塔努和我的确做了类似使课业负担加倍的事情,而我们两个人都以较高的平均绩点(GPA)毕业,并获得了多个学位。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同龄人聪明或者更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大量时间花在课堂上被动听课。
创造力能被教导和传授吗?
坦白地讲,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但与此同时,我完全相信,在我理想的学校中会有更多的学生拥有创造力。因为一旦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在未来拥有创造力。按照传统的教育制度,学生每天醒着的时间中有将近一半都耗在了学校里;与此同时,作业又“霸占”了大量课余时间。假如每天只花2个小时学习基础课程,却空出了5~7个小时可以去开展个人或团体的创新项目,比如创作诗歌、编写计算机代码、拍摄电影、制造机器人、绘画或者开展与物理或数学有关的小实验,那么学生就能更好的发展思维。
现在的教育方式到底从何而来?
谁规定基础教育是靠税金维持的?谁规定基础教育一定是义务教育?谁规定了上学的年龄?谁规定了在学完每个年级的知识后就可以顺利毕业?又是谁规定了应由国家来决定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以及谁可以做老师?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普鲁士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同时也是推动该教育体系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清晰地说明了该教育体系的目的,他这样写道:“如果你想影响一个人,要做的不仅仅是与他谈话,你必须去改变他,让他按照你的意愿去思考和行动。”
我的教育理念想摒弃的是课堂上单调乏味的教育方式,即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硬地套用公式,这种方式的意义无非就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不会让他们记住所学的知识。我希望帮助学生了解每堂课都是相互关联的,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层层递进;我还希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这样即便他们每次只掌握一个概念,也能在其后将这些简单的信息进行融合、扩展,进而真正地掌握一门学科。总而言之,我希望重新唤起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带来的自然的兴奋,这种兴奋在传统课堂中服从式的教育模式中被压抑了。
学生的学习状况之所以会产生差异,实际上是因为有的学生掌握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而有的学生没有。后者或许能在考前记住公式并应付考试,但在考后的一个月内就会完全忘记之前所学的内容;而前者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能够在十几年后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知识地图:在我看来,一门课程永远没有学完的时候,任何一个概念都可能与另一个概念相关。知识似青山连绵不息,思想如河水奔流不止。举例来讲,可汗学院有一种教学工具,叫作知识地图。我先画了一张知识点结构图,解释了哪个知识点在前、哪个知识点在后,然后编写了一个程序,通过它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自动给学生分配新的练习。“地图”强调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自己学到了什么以及将要学什么。我们希望这张“地图”能够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来学习,他们可以跟随自己的想象力自主选择在“地图”上向前走、向后退或者向两旁移动。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呈现出逐渐深入的网状结构,那么我们自然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所走过的路线都是不同的。
一旦学生掌握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老师就应该果断停止被动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开始尝试自主构建几何图形,并在此之上进行分析推理。仅通过阅读书中的内容无法深入掌握几何学,在数学领域,如果仅仅被动学习,长此以往,我们将逐渐丧失兴趣无法在独立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神奇。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让学生学懂几何学,你不能只让他们听、读和重复,你必须让学生自己对这门学科进行探索。
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瑞士奶酪式学习的受害者。尽管从外部来看,这块奶酪是坚硬而完整的,但里面却布满了小洞,而我们假想出来的那名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像这块乳酪一样漏洞百出。她不断地接受着测验,但考试缺乏严谨性,即便测出了不足,也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正。瑞士奶酪式学习的另一个危害也很常见,许多人包括那些接受过顶尖教育且天资聪颖的人都无法避免——他们很难将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层出不穷。课堂上的内容无法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相结合,这是我们现存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其原因在于我们习惯快速地学习知识,在仅仅理解了一部分知识以后就宣称掌握了全部,而实际上,学生获得的只是非常浅显的理解。
创造力的重要性被人们极大地低估了,如今的教学效果也常常与创造力的培养背道而驰。其次,很多教育工作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数学、科学和工程学需要非凡的创造力,这一点在我看来无异于一场悲剧。而实际上数学、科学或工程学需要的是高水平的直觉和创造力,它们都是艺术,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试卷检验的技能和知识不过是学习这些学科时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内容罢了。同理,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并不希望视频课程和解答题目占据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恰恰相反,我想让教育变得更加高效,帮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概念,为使用其他方式学习腾出时间。比如,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富有成效且开拓思维的娱乐中学习。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为“隐形学习法”(Stealth learning),而夏令营刚好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提供了绝佳的实验环境。我们的夏令营主要以动手实践的项目为主,并致力于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实践背后的原理。这么说听起来似乎有些枯燥和抽象,那我就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吧。在夏令营里,我们会让学生花大部分时间制造机器人。比如,我们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为乐高玩具添加复杂的触摸感应器、光敏元件和红外传感器,将乐高玩具变成桌面相扑摔跤手。这些机器人要能发现对手,并将其推下桌面。这个小游戏看似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发散思维的可能。
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而未来世界将怎样改变则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一事实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不过,对我个人来说,基本原则异常清晰:既然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现在的学生们在10年或20年后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那么比起现在教给他们的知识内容,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无疑更重要。当然,孩子们需要基本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他们还需要学习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并准确地表达自己。他们也需要了解历史和政治,这样在进入社会时才能感到如鱼得水、轻松自在,此外,他们还要懂一点艺术,以欣赏和品味人类对于崇高的渴望。还有一件事比这些基础知识重要得多,它同时也是教育最关键的任务,即教会孩子们如何学习,激励他们对学习产生渴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思考,并持续不断地为他们注入信心,让他们能够在人类尚未发掘的领域中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溪云松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