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吃蔬菜》|这是一本看着就很幸福的书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身体出现红灯症状,需要休养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一个念头飘过:即便不看也要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每天都要好好吃饭。

虽然已经人到中年,已经上有老下有小,但是依然不怎么会做饭。

大学之前没有这个经历,毕业之后呢,跟老公一起就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像什么西红柿炒鸡蛋之类的,后来由于老公下厨,我就更没有练习的机会了,再后来生了娃有婆婆来照顾家里的起居,就都由他们来打理。

好吧,这些都是借口,过去的我对于做饭就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但是不会做并不代表对吃没有要求,我还是很想能够吃的品类多一些,丰富一些,毕竟吃进去的东西都是成为身体的能量。

所以选这本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给家里的,然后来看到给他们一些思路的指点,或者让自己有一些想法可以提出来。

从零开始教你做菜

让我很“惊喜”地是,这本书里还有“刀工”的介绍。

我,我,我

我之前都是随便切的。

如何挑选菜品

现在我们做事情都讲究一个“闭环”,产品要闭环,平台要闭环,这本书也很好地做到了“闭环”。

按照季节常吃的菜是什么?

这些菜怎么挑选?

这些菜怎么保存?

这些菜怎么做?

这样做菜后的营养价值是什么?

甚至对于一些剩下的“边角料”如何处理都给出了建议。

比如南瓜的挑选:

整个的南瓜应在南瓜柄的切口处观察,外部厚实坚硬而且沉淀有分量的才是好南瓜;而切好的部分南瓜,应观察内部的种子和絮状物,是否紧实地布满南瓜内部,果肉颜色是否较深,这样的才是好南瓜。

比如白萝卜的保存:

保存时需要将带叶的部分切除,将根部和叶子一同放入保鲜袋中,保存在冰箱的蔬菜保鲜室中,而切断的白萝卜可以将切断的部分用保鲜膜包裹后在再放进保鲜袋中保存。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说,这你都不知道吗?

(⊙o⊙)…还真不知道,我想我不是少数,从小不被要求下厨房,听的最多的话就是“你学习去,这里不用你操心”,然后就一路上学,直到毕业结婚,两个平时“远厨房”的人凑到一起,开始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每每都要打开百度,或者一些下厨房的软件,甚至现在流行的抖音去搜怎么做饭,用什么样的食材。虽然也很方便,但是不是很系统,这本书虽然从一些菜谱上跟常吃的有出入,但是整个“架构”非常清晰,还是值得翻翻的。

(我就准备放在餐桌上当风景,当灵感,当读物,当……)

100g是这样的

这本书中有页图介绍了常见蔬菜的100g的大小,这个之前还真没关注过,有的吃就不错了。

这个估计比较适合要注意饮食能量,更健康饮食的小伙伴。

跟孩子一起识菜的“图画书”

这本书图文并茂,图片栩栩如生,我直接“丢”给娃去当图画书看了,顺便认识下蔬菜,当然,也“大言不惭”地说:你看看,看到觉得好吃的,随便点。

(因为做饭的不是我哈哈哈哈哈哈)

呼吁亲子体验

在书中有一个章节说的是亲子收获体验之旅,作者说来吧,快点让泥土把自己弄的脏兮兮。

图片里的孩子们,表情生动,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赶紧带自己的孩子,也去菜地里了解一番。

都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千万不要让电子设备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部。

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特点

有一句话触动了我,书上说,不同的蔬菜不同的生长方式彼此各不相同。

在过去中国的教育中,很多时候要求大家相似的优秀,要听话,要遵守规则,就像机器里的螺丝钉一样,但是到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百花齐放,认识到个性独立,认识到有自己的特点,绽放自己的天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我们这样我们可以减少竞争,我们彼此尊重和欣赏对方,但是同样的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然后遵循自己的生长方式,按自己的节奏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为社会提供了自己的价值,获得属于自己的报酬和价值感,存在感,归属感。我知道你很好,同样我也知道我也很好。

我的“偏见”

在看书的过程中,内心有个声音在说,日本常吃的菜跟我们还是有区别的,我还是怀念像什么“西红柿炒鸡蛋”,“地三鲜”,“蒜薹炒肉”这样的菜品。

但是,转念一想,这本书在很多方面还是给了我很多指点,告诉我要顺应季节吃饭,告诉我如何选,如何吃,如何保存,如何下刀,甚至还有那些我不知道的“调味品”,都清晰地标注了出来。

有个念头飘过:好好给娃普及下,男孩子嘛,还是学会做饭比较靠谱。哈哈哈哈哈哈。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信时光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