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cameron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本拿起来就很难放下的书。
我之所以这样说,倒并不是因为本书的内容,而是因为作者风趣幽默的文笔。评价这本书,我想应该从创作本书的背景开始。
中世纪的欧洲曾爆发一场极其可怕的瘟疫——俗称“黑死病”的鼠疫。这场鼠疫夺走了几千万欧洲人的生命,整个欧洲大陆陷于绝望和恐惧之中。尤其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遍地横尸、满目疮痍,十室九空、丧钟乱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乔万尼•薄迦丘(Giovanni Boccaccio)的《十日谈》问世了。它洋溢着青春的阳光和笑声,散发着活泼的市井味和情爱气息,在瘟疫和死亡之外,营造了一个绿荫葱茏、鸟语花香、欢歌声声的世外桃源。统治了西欧近一千年的天主教会的权威,第一次在文艺领域内遭受到这样严重的挑战,由此欧洲迎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的曙光。
但丁被人们喻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其实,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薄迦丘。他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期,虽说他面向着一个新时代,但究竟来自旧世界,,不可能完全摆脱中世纪思想意识的影响。《十日谈》中的一些旧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至一部分糟粕,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当然,新观念的表达,对新世界的向往,是这部杰作的主要一面。所以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桑克提斯(DeSanctis)才会说:“但丁结束了一个时代,薄迦丘开创了另一时代。”
现在,我就主要说说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包括它思想意义,进步性以及局限性。
《十日谈》共有一百则故事,来源广泛,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东方民间故事(尤其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故事,如《一千零一夜》、《七哲人书》、《马可•波罗游记》等),传奇轶闻和街谈巷议兼收并蓄,熔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特点于一炉。《十日谈》的一百则故事塑造了大量人物,有王公贵族,骑士僧侣,也有贩夫走卒,市井平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角色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情节多姿多彩,贯穿全书的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
那具体作者又是如何在其作品中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的呢?
第一,对天主教会腐败实质的尖锐讽刺和大胆揭露。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确立,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在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十日谈》中,开篇就是对天主教会丑恶面目的揭露。第一天故事之二,讲的是巴黎人詹诺托力劝犹太好友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亚伯拉罕坚持要去一趟罗马,“去看看那些称之为天主在世间的代言人,了解一下他和亲如兄弟的红衣主教们的生活方式”。巴黎人担心好友一旦亲眼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便想尽办法不让犹太人去。可最终亚伯拉罕还是去了。犹太人发现,这群人“从上到下,全都是些寡廉鲜耻之徒,不但纵欲无度,甚至有违常理,耽溺男风,而且毫无羞耻之心”,以至于“妓女娈童当道,打着他们的旗号为所欲为”。当所有人都认为犹太人亚伯拉罕必定不会皈依天主教时,结局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原因是虽然罗马只不过是个“藏污纳垢的大染缸,天主教反而日益发扬光大”,“一定是有圣灵在给它做支柱和基石,使得天主教比其他宗教更加神圣”,因此他竟下了决心,到教堂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了。
撕开天主教会虚伪的外表,将其腐败展露在世人面前,在那个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而把天主教会比喻成被蛀虫掏空芯子却还支撑着的大厦,又是何等地讽刺?!
而在《十日谈》中,教士、修士成为最主要的被批判讽刺对象。在薄迦丘笔下,教士骄奢淫逸、无耻下流。如董•费利斯修士教俗家弟子普息奥一条修成正果的途径,自己却这位苦修者的妻子寻欢作乐(第三天故事之四);修道院院长使用各种手段将让庄稼汉以为自己进了地狱,然后与庄稼汉的妻子寻欢作乐(第三天故事之八);教士里纳尔多和情妇风流痛快,两人还齐心协力让她的丈夫相信应该对这位教士心存感激(第七天故事之三);一个教士用一件斗篷做抵押,勾引别人年轻漂亮的妻子贝尔科罗里。最后还拿回了斗篷,让他白白占了贝尔科罗里的便宜(第八天故事之二)等等等等,无一不揭露了教会的黑暗,讽刺了当时所谓的“教士”。
第二,对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进行批判。
那么,何谓蒙昧主义呢?在这里我援引两种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是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是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否认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反对科学知识,宣扬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认为人类在原始的“自然阶段”一直是”自由的、健康的、诚实的和快乐的”,由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使人类堕落了,从而成为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主张整个人类历史应倒退回去,回复到人类原始的蒙昧状态。蒙昧主义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于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辞海里的解释为: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罪恶都是文明与科学发展的结果,因而主张人类社会应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它或宣扬不可知论,或宣扬信仰主义、神秘主义,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群众的一种工具,以使人民群众陷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从这两种无太大差别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蒙昧主义,其实质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当然,这里我讲的并不是现代蒙昧主义,现代蒙昧主义的意义是与其有所差别的。那么,薄迦丘是如何以故事的形式批判蒙昧主义的呢?下面我就来举几个例子。
第一天故事之一,也就是全书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普拉托的切佩雷洛,尽管生前作恶多端,可是临死却用一篇虚假的忏悔欺骗了神父,本应该待在地狱里,落入魔鬼手中,死后却成了圣徒,被人称为“圣恰佩莱托”。他的圣名越传越大,以至于凡是遇到灾难时,人们就只是向他祷告,人们还说,天主通过他已经多次显灵,只要你诚心向他祷告,“天天都会发生奇迹”。这个故事多么可笑啊,本来愚弄人民的天主教会反被一个恶棍给愚弄。但这正是薄迦丘想说明的道理:不管切佩雷洛到底是恶棍还是圣徒,只要能愚弄人民,让大家更加狂热地迷信天主教,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二天故事之一,内容更加可笑。特雷维索死了一个人,据说他临终时“特雷维索大教堂里的钟,没人敲打,竟全部自动齐声响了起来”,这件事被人们看作是个奇迹,因此大家都说这个人一定就是天主派来的圣徒。全城人把这人的遗体抬到了大教堂,又忙着把瘸子、瘫子、瞎子,以及那些身体遭受疾病、残疾折磨的人找来,认为只要这些人碰一碰圣体就可以恢复健康了。一个宫廷献艺者马尔泰利诺扮成瘸子,假装因接触了圣体才得以治愈。可他的把戏被当地人发现,结果遭到一顿毒打,险些丢掉性命,最终才化险为夷。在这则故事里,薄迦丘把宗教狂热还原成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第四天故事之二,估计是最大快人心的了。在伊莫拉有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名叫贝尔托•德拉•马萨,他通过欺骗成为了法兰西斯派的修士,改名为阿尔贝托•伊莫拉。他一旦穿上了修士的长跑,就从一只“吃洋的狼变成了一位牧羊人”,他的圣洁名声比谁都响亮。一次他假扮成加百列天使,把一位年轻的妇女骗上了床。谁知后来事情败露,沦为野人,被牵到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受尽凌辱,罪有应得。
第六天故事之十,讲的是一个教士口若悬河,承诺乡下的教民,要让他们见识一件所谓的圣物——当初加百列天使到拿撒勒向圣母报喜时掉落在圣母卧室里的一根羽毛——事实上是一根鹦鹉尾巴上的羽毛。可谁知,这羽毛暗中被人调了包,羽毛变成了木炭。这个教士竟然随机应变,把木炭吹得天花乱坠,兜了个大圈子,不仅圆了场,还让那些盲从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看过木炭之后,一拥而上,纷纷献给他比以往更多的财物。这样赤裸裸地批判蒙昧主义,是需要拿出一些勇气的。
第三,批判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很好理解,而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在《十日谈》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
第四天序中有一则关于“绿鹅”的故事,有薄迦丘本人出面讲述。一父亲将儿子从小关在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女子。头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文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父亲不愿让儿子知道她们是女人,生怕唤起他邪恶的肉欲,于是吓唬他这些是“绿鹅”,是“祸水”。然而,一路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却偏偏爱上了“绿鹅”,恳求父亲让他带回一只喂养。老头儿这才明白,“自然的力量比他的训诫要强得多了”。尽管小伙子连“女人”这个词都不知道,人性潜藏的本能却让他感觉到她们是世界上最美丽和最惹人爱的,由此生动地说明了人类的天性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第三天故事之十也批判了禁欲主义。一个14岁女孩凭着一时幼稚的热情一心想到荒凉的沙漠去修道。后来,一位年轻、虔诚的道士有心想试一试自己的道行,便收留了她。可是,当“人性”借着少女丰满的肉体呈现在可怜的修道士眼前时,他就抵挡不住了,只能抛弃“神性”,屈服于自身的欲望。这则故事犀利地挖苦了神圣的禁欲主义。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描写修女偷情(第九天故事之二);修士偷情(第一天故事之四);修女们争相与假装哑巴的园丁同睡(第三天故事之一)等等。
第四,提倡男女平等,维护妇女的权利,反对买卖婚姻。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第六天故事之七。菲莉芭夫人和情人暗通款曲,被丈夫察觉并控告到法庭,但他凭着巧言善辩,不仅无罪释放,还促使法律作了修改。在这则故事中,妇女的权力(说不好听点就是偷情的权力)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境界最高的要数第四天故事之一,萨勒诺亲王坦克雷底杀死了女儿的情人吉斯卡多,他的女儿不顾世俗的偏见,打破了封建门第观念,追求真正的爱情,殉情而死。死前,还带出了新的评价人的标准:“我们都来自同样的骨肉,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予的,他给了我们同样的机能和德才。人人生来平等,只有品德才可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那些发挥大德大才的人才称得上是‘高贵’。”当亲王责骂吉斯卡多败坏他女儿的名节时,吉斯卡多一句话都没有多讲,只是回答他:“爱情的力量是阻止不了的。”这是多么勇敢的追求,多么坚定的信念!
还有很多故事,都充分显示出了薄迦丘的人文主义思想。
上面讲的是《十日谈》的主要面,也就是进步性。
在开头我提到过乔万尼•薄迦丘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期,虽说他面向着一个新时代,但究竟来自旧世界,不可能完全摆脱中世纪思想意识的影响。所以《十日谈》必然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封建思想并没有完全从作者的脑中去除。
最为典型的是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侯爵取了一个穷姑娘。婚后伯爵对他的夫人进行了长达12年之久的残暴折磨,仅仅是为了试探他夫人的忍耐底线和忠心。她所谓的使人感动的事迹,其实只不过是任人摆布,毫无原则和主见,和奴隶无二。
又比如第九天故事之九,宣扬的是丈夫对妻子应该打骂的思想。居然用“好马、坏马,总少不了一对马刺”来说明对待女人也少不了一根棍子。并且认为女人的帮助者、统治者是而且只能是男人。这种故事与作者所宣扬的男女平等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说明《十日谈》事实上也是个矛盾体,新旧杂陈。
其次,作者把歌颂纯洁的爱情和对男女不正当关系的纵容混为了一坛。在本书中,赞美不正当男女关系的故事非常多。最为粗俗的要数第七天故事之二。讲的是一个妇女的丈夫提前回家,她急忙把情人藏在一口大缸里。后来她又随机应变,让情人买下这口缸,并找借口把她的丈夫骗进缸中清理污渍,自己则就大缸的旁边和她的情人偷情。
之所以薄迦丘对男女不正当关系持纵容态度,一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他无法对婚姻和爱情有一个完全正确的认识;二就是因为他本人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我在之前所提到过的“现代蒙昧主义”。
现代蒙昧主义产生的总体背景是什么呢?由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运动,随着这个运动的纵深发展和不断得到唯物论、进化论的诠释和支持,西方人和西方化的泛西方人的兽性得以高涨和张扬,从而受西方影响的人类也就开始向茹毛饮血、赤身露体、纵欲乱伦、杀人如麻、无畏无羞、毫无仁慈之心和神明理念的方向迈进。而现代蒙昧主义的特征主要有人性沦落,兽性高涨和以拜物为荣——信仰唯物主义,以崇拜神灵为耻。中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神权”、宣扬“人权”,从禁欲到纵欲,由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十日谈》不免会烙上时代的烙印。更何况,所谓人文主义者,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虽然反对封建教会,却并非无神论者,并不反对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教义(薄迦丘自己就是天主教徒)。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受宗教的束缚。他们心目中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自己。所争取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追求的是确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纵欲)。
以上就是我对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十日谈》的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