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清晰、稳定、有力的人 (original) (raw)
2020年冬天,我开始与朋友每周固定一次,阅读李辛老师的《精神健康讲记》。
我和朋友都是孩子妈,曾讨论过是先读《儿童健康讲记》好呢,还是先读《精神健康讲记》好?后来觉得,还是先读后者。做好了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妈妈,才能照顾好孩子。
这本书必须精读。之前我也听过音频版,当时触动很多,但不动笔记下来的话很容易忘记。
纸质书捧在手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声来,遇到有感触的地方,拿起笔圈圈点点,刷刷地批注,那才爽快。
每次共读的时间是一小时。我和朋友轮流,每人读一章。读完后,就自己印象深刻之处交流看法。
目前我们读完了第一篇《自我觉察与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的前提始于自我觉察,也就是关注和留意自己的身心状态。觉察主要有三个维度:
——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各部分是放松的、还是紧绷的?哪里感觉不舒服?
——觉察自己的思想。头脑里有很多想法吗?哪些想法牢牢占据了地盘,哪些想法转瞬即逝?自己的思想是清晰的还是混乱的?能够专注地做事吗?
——觉察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状态。此刻是平静的还是烦躁的?是高兴的还是不安的?
人时时刻刻都是这三个层面在同时运作。但是不同的个体会有所偏重。比如喜欢研究、思考、创作的人,更依赖于思想,头脑层面过于发达,容易忽略身体感受。我和朋友对此很有共鸣,我们都属于这个类型的人,看书多,长期伏案,体质偏弱,容易疲劳,需要加强运动。
所谓“认识你自己”,首先应当是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体在这三个维度上的状态,其次才是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外在属性。
肉体—头脑—情感三个部分的均衡发展与内在和谐,是人一生的功课。
接下来书中介绍了两种常见的精神亚健康状态:抑郁症和焦虑症。
抑郁症主要是精神低落、无力、封闭等阴沉状态,属于能量卡顿或者受阻,李辛老师的建议是“扶阳”、“宣通”,多去户外跑步、爬山、艾灸,帮助能量流通。焦虑症则表现为焦虑、急躁、不安、惊恐,属于压力过大、用力过猛造成的能量亢奋、耗竭与不稳定。李辛老师的建议是“舒缓神气”,放慢运行速度,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休息和独处。
抑郁症近年越来越多进入公众的视野。张进老师把自己抗抑郁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书,还开设了“渡过”微信公众号帮助罹患抑郁症的青少年。90后姑娘左灯也写了《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书卖得很好,还售出了台湾繁体版和影视版权。得了抑郁症值得同情,而得了焦虑症,反而不值得大惊小怪,买房、上学、加班、失业、疫情,人人焦虑,全社会都压力山大,你有什么可稀奇的。
李辛老师说的好,抑郁症和焦虑症,人们往往以为是心理问题,要去看精神科,要去服药。实际上它不是个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整个生命的问题。能量状态太低的话,身体—思维—情感三个维度的运作能力都会下降:身体会出现病症,情感会趋向封闭,思维会变得偏执和狭隘。
生了病,不要急着到处去找医生,首先要停下来看一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的关系怎么样,是否有深入、舒缓的交流。对待自己是否过于严厉了,思想是否过于封闭,过于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再留意一下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方式。
精神层面的卡顿与不快,是一切疾病和失调的开始。负面的情绪和思维、行为模式,长此以往,会从“神病”的阶段,进入“气病”(能量)的层面,影响气血运行状态与经络的通畅,如果仍没有觉察,状态的下滑将在肉体层面有所反映,便进入“身病”的层面,这是疾病发展的基本演进规律。
所以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更新升级我们的观念系统,让我们学会从习惯性的认同中往后退一退,跳出来看。比如:
——人不可能永远快乐,有起伏是常态;
——要学会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要按照有限的标签来解读;
——拒绝单一刻板化的生活模式;
——学会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接纳自己的软弱、痛苦、不安、傻不拉叽。
这些都是在帮助我们觉察自己的意识状态、思维模式。只有我们自己清晰了、稳定了、有力了,才不会陷入宕机状态而不自知,或者被各种诊断和病名牵着鼻子走,惊慌失措。
我们可以自行缓解心身失调,无需求助医生。书中推荐了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整理如下:
——放松。闭目打坐15-30分钟,感受身体各个部位,逐一放松。也可以站桩。
——无所事事。事情不要排得太满。发发呆。
——节饮食。不吃生冷,口味清淡,晚餐减量,慎食牛奶。
——泡脚。每天泡脚10-15分钟,泡至身暖不出汗为止。
——运动。每天下蹲30-60个,俯卧撑10-30个,散步40-60分钟或慢跑15-20分钟。
——多睡觉。大人22点之前,小孩子21点之前睡觉。睡前1小时不看电视、电脑,不打电话、不打游戏,不看恐怖小说或者新闻。
——多接触大自然,土地、植物、新鲜空气。少看电脑、手机。
我准备做个表格,每天打勾,对照执行。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