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间谍行动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冷战时期,东西各方建立的情报部门十分活跃。中情局、军情六处、克格勃,都希望策反对方的重要人物以获取重要情报。本书的主人公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就是这样的双面间谍。

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出身于克格勃世家,成年后也和他的父兄一样为克格勃工作。为了心中的自由,他选择与英国军情六处合作,将苏联的重要情报传递给英国。他的职位越来越高,接触的秘密越来越多。身份暴露后,他抛下家人,在军情六处的帮助下逃往英国。

戈尔季耶夫斯基为什么要选择与西方合作呢?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促使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投人军情六处怀抱的外部四素主要来自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柏林墙的建立和“布拉格之春”的失败对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并让他日渐与东方阵营疏离;他读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对自己国家的真实历史足够了解,也充分领略了民主自由,知道国内宣传中反映的美好图景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他在一个绝对服从于教条的世界里长大。一旦拒绝了原来的意识形态,他就会坚定地运用新信仰去攻击旧思想,像父亲、哥哥和同辈人全身心地效忠于它那样,强烈而彻底地反对它。作为这一制度的产物, 他对克格勃的冷酷无情有着切身体会。除了政治压制外,还有文化庸俗主义:品味低劣的苏联音乐以及苏联体制对西方古典音乐杰作的审查都令这位音乐爱好者大为愤慨。他想要一种截然不同、品质更高的生活。

驱使奥列格变节的内在因素就更加隐晦了。他喜欢浪漫和冒险。他肯定希望挑战那个对克格勃唯命是从、充满负罪感的应声虫父亲。暗中保有宗教信仰的外婆,沉默而叛逆的母亲,以及为克格勃工作、在39岁那年离世的哥哥,可能都在潜意识里对他产生了影响,导致他走上变节之路。他看不起自己的大多数同僚,那些在克格物整天混日子的人无知、懒情、爱食小便宜,似平仅靠政治运作和谐期才得到晋升。他比身边大多数人都受聪明,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戈尔季那夫斯基的婚钢关系此时已非常冷淡:他发现自己很难交到好朋友。他在寻求复仇的机会,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也在寻找爱。

在追寻“自由”与“爱”的驱动下,戈尔季耶夫斯基叛离苏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如同一个迟暮的老人,行将就木。在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下破烂不堪,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之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数量有限的西红柿、变质过期的面包在莫斯科也成为了紧俏商品。苏联严格的思想管控让人们早已和时代脱轨,沙文主义的泛滥粗暴地干涉其他国家。愤怒、压抑、孤独,终于让他选择另外的路。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戈尔季耶夫斯基逃亡之旅。作者采用双线的方式,逃亡者努力隐藏行踪,接应者尽力摆脱监视,最终双方在接应点会面,并将戈尔季耶夫斯基成功带回英国。这一路是万分惊险的,他们随机应变,巧妙化解了克格勃的追捕。阅读时也会为人物的命运与事件的进展感到紧张。

本书所描述戈尔季耶夫斯基的经历,如一部惊险刺激的谍战大戏,令人欲罢不能,是冷战时期间谍行动的经典之作。书中即解密了情报机构的行动方式,也揭露了苏联病入膏肓的社会状况。当然,戈尔季耶夫斯基只身一人逃离苏联,留下毫不知情甚至可以说被利用的家人和朋友在苏联忍受折磨。他是孤独的,并将永远孤独下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校书郎公子熙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