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運行,海浪漲落,人生潮起潮落。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十幾歲的時候喜歡過伍爾夫的文字,許多我快要忘記的心情和年少場景,我都能在她描繪的海浪裡像拾貝一樣記起。

感覺她的作品就像拿著放大鏡去看生活,記錄家長里短,用很大的篇幅描寫細節,放慢節奏,填充情感。不過一不留神,讀着讀着就會跟不上節奏。一本書讀罢,思維着實在不斷接受來自伍爾夫式的衝擊。那時候就覺得雖然有點難讀,但還是挺有意思的。

無法想象伍爾夫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波瀾壯闊,平素的感知力又是有多強。我總覺得那樣強烈的感情會將人吞沒,你會迷失在此,走出來,再被牢牢抓住。但你還是勇敢接近,熱烈揮灑,直到有天不再對生活有熱愛,那就放棄它,像遺書中寫的那樣。

故事很簡單,六個人的一生,從童年到暮年,充滿瑣碎的日常,被同學欺負,被老師罵,戀愛等等。伍爾夫在如此節奏下將六個人物的內心體驗,關於生命、時間、痛苦、希望、死亡,以細緻,敏銳,極致到近乎病態的文字展現出來。六個人物豐富深刻而又不同的體驗又引得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對上述問題的新一輪思考。

伍爾夫在《海浪》中也許是借了伯納德之口表達了該用何種文字描述個人意識和隨之而來的遺憾之感。伯納德小時候迷戀各種誇張的辭藻來美化事物,但是年邁之後卻發現當自己深入意識的潛流之中時,正是他停留在妙語與妙語之間的時刻。

「我是多麼厭倦那些故事,多麼厭倦那些總是四平八穩、漂漂亮亮地流傳下來的辭藻啊!」有聲有色的故事不過是由「形形色色的遁詞和陳腐不堪的謊言構成的」。

當他最終接近了那些無法訴說的、潛藏在頭腦中的意識時,當他躺在田野里看著變幻不定的烏雲,當暴風雨從他身上掃過時,什麼故事、設計、詞藻都沒有了。純粹的流動時刻,無需語言的體驗時刻。

他發現自己需要的只是一種簡單的語言,某種類似戀人之間的絮語,兒童的呢喃,一種咆哮,一種吶喊。最後他說「我已經不再需要那些語詞了」記錄詞藻的本子將被扔進垃圾桶。

伍爾夫曾在日記里寫道:「人無法直截了當地反映內心世界。你看著它,它就不見了」。對於當下不斷湧動的、破碎的意識潛流是無法用事先記錄的、漂漂亮亮的語詞來表達的,甚至任何語詞都是有雜質的、荒謬的。

但是那棵柳樹永遠堅定不移地存在著,因此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地用詞句盡可能貼近地描述、書寫內心。圍繞著這個標尺,獨自說下去的意義依然存在。儘管總是找不到盡善盡美的詞句,但是當時間的水珠滴落了,某種經驗也就完成了。下一顆水珠接踵而至。

© 本文版权归作者 SssS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