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末木文美士《日本思想史》

兼向葛兆光先生致敬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来日本上学后,最大的爱好和兴趣便是逛书店,每逢周末就会去书店转转,而逛的心态则类似于大妈逛菜市厂的心态,不为买书,只图看看有什么新鲜出炉的,权当涉猎。另一方面,我在日本选修的课题是近代中日关系史,在谈到近代中日关系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黑龙会、天佑侠、以及玄洋社这些右翼组织和头山满,内田良平这些右翼人物,这些人物的出现,让我觉察到了解近代日本的思想是研究近代中日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于是我便找来日本近代思想史进行阅读,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再次感觉到仅仅阅读近代的相关内容,似乎不足以了解近代以来日本纷繁复杂的思想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在逻辑。这使得我再一次的将视野放置到整个日本思想史领域。

在尝试阅读几本有关日本思想的通史之后,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庞杂,既有本土的神道信仰,又有外来佛教与中国儒学的摄入,如果再加上近代文明开化,从西方摄入的新式思想,虽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如何判定各种思想所占比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不得而知。而关于阅读末木先生这本书的契机,一是源于逛书店时,经常出现在我的面前。另外一个便是葛兆光先生于2020年5月1日发表于《读书》杂志上的书评文章《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最近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之后,便匆忙拜读,由于思想史非我专业,所以权且以此篇读书报告,作为学习心得。

1、何以“思想”

首先在读这本书的之前,我想的最多的是,为什么作者不用日本哲学这样洋气的学术词语来进行展开呢?但是作者在开篇就用日本著名的思想家中江兆民的一句“我们日本从古至今都没有哲学”,这一句话给了我当头一棒。因此回想日本近代学术史,哲学一词,往往与西方相结合进行流转与传播。如果将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带入到日本的语境当中,可能就没有办法找到相对应的问题,以及可能会忽略日本本身区别于西方,并且自有的问题。因此没有哲学的日本,是否就是无原则的呢?没有规范的呢?而关于这些疑问,末木先生采用思想这个概念,进行回应。

关于末木先生采用“思想”一词进行研究,在日本学术史上似乎有迹可循,如战前反对皇国史观的津田左右吉的就将文学作为方法,而非采用哲学式的,概念的,抽象的理论来考察日本思想,以日本生活心情的变迁作为思想研究的重点。(参见『文学に現はれたる我が国民思想の研究』)随后,京都大学教授和辻哲郎更是将思想的研究,扩展到文学、美术、宗教等领域。(『日本精神史研究』)。战后,随着东京大学教授丸山贞男出版《日本思想史研究》,带给当时思想界以巨大的冲击,因此丸山也被封为战后日本思想史学界的执牛耳者。而关于丸山所提出的问题,至今在日本以及中国学界仍是余响不断,其中最为重要且极具争议性的便是近代为何的问题,日本真的自始至终只关注于自然,而忽略人的作为吗?假如没有西方的干预,日本是否会走上独自的近代化。丸山的问题,既让我感觉到吃惊,也让我感觉到平静,因为在战前战后,日本思想界追寻最多的问题便是,探索何为近代,以及主体与近代性之间的关系,而视角更是多种多样,如竹内好作为方法的亚洲,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以及近代的冲击,另外近年来作为事件的徂徕学在我个人的认知的范围当中,应该也属于这个范畴。

但是对于日本思想的研究,就末木先生而言,确实存在着一些困境。如由于对象以及方法的多种多样,造成的无法以一个标准来理解日本思想。因此也就造成了大家只关注到了思想上的个案,而忽略整体的脉络以及动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以上现象呢?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日本的思想是以外来的思想作为底流,经过变容而来的思想。按照丸山真男的古层(执拗的低音)说,日本惟一拥有的便是对外来文化选择与转化提供契机。因此日本思想不仅不具有西方哲学的内核,而且存在多种文脉同时并存问题,如重视政治与伦理的儒教思想,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佛教神道等宗教思想,两者问题意识不同,因此难以形成一个核心进行捕捉。另外不同时期,日本的中心思想也有所不同,比如中世以宗教思想作为核心,近世则以儒家与国学作为核心。因此时代不同,日本的思想核心不同,这便是造成了思想与思想之间存在断层的现象,想要把握其中脉络,就变得更加困难。而末木得这本书正是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回应。

2、日本思想史的构造 王权与神佛

为解决以上日本思想史研究存在的问题,末木先生试图选择一种与多种思想发生关联的对象,进行思想史的研究与概述,以此来跳脱既往庞杂且断裂的日本思想时态。为达到这个目的,末木创建了“王权与神佛”的构造模式,以期在两者对抗的模式下,寻找日本思想的张力,进而进行阐发。在末木先生看来,王权与神佛是对抗的两极,王权拥有统治国家的机能,具体表现为拥有世俗的权力。而与此相对的是神佛,则是超越世俗,拥有延伸至世俗次元的能力,前者是主宰“显”的世界,而后者则主宰超越显象世界,肉眼无法看到的“冥”的世界。而在显冥之间呈现出来的思想与文化则是两极对峙的衍生品与重要媒介。

而围绕两者之间呈现的对抗,作者则冠以“大传统”,“中传统”,“小传统”进行论说。具体而言,大传统是将拥有强大力量的王权与神佛分别置于两极,两者在互补的紧张关系中,衍生出各种各样思想、文化、以及生活。王权是世俗的,现世的,是关于“显”世界秩序的。而神佛则是超世俗的,超现世的,是关于“冥”世界秩序的。世俗的王权保护神佛,同时又惧怕神佛过于强大,而始终试图统制。而神佛之于王权,既要寻求其支持,又要与之对抗。因此两者的最终关系呈现出“王法佛法相依”的互补对抗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便有了日本思想的内容,即一王权的思想,即政治思想。二神佛的思想,即宗教思想。三由两者紧张关系催生出来的关于知的思想。

同时在大传统中无论是王权亦或是神佛都存在着多重构造的复杂特点,就神佛而言,如何解决本土的神与外来的佛之间的关系,便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另外除了神佛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面临一个神佛如何体系化的问题。关于后者,神道本来就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进入中世,神道开始摸索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到近世,复古神道开始采取排佛的立场。最终进入明治时代,神佛分离,废佛毁释。另外王权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随着平安朝摄关政治的确立,以及院政时期上皇以治天之君掌握实权,天皇便逐渐成为形式上,仪礼上的存在,而到了武士掌权,便形成了武家与朝廷并存的二元政治体制。

而相对于大传统,中传统所呈现的特点明显与多元化的政治构造不同,即否定两极构造,创设以天皇为顶点的一元化构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传统将天皇置于“显”,“冥”二界的顶点,而有关近代天皇制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构建,则呈现出多种形态并存的状态。即从“冥”的角度来说,是神道(皇室),佛教(臣民)。从“显”得角度来说,则包括近代的言说(立宪国家),儒教(教育敕语)。从中传统这个角度来看,近代明治国家在意识形态创设方面,既有政治学方面的内容,亦有宗教学的内容,既有来自于西方以及中国的思想,也有植根于本土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国家创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吸取西方文明,而且也在不断的重新的调整以及处理本土以及来自中国的思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近代日本并非是全盘西化,而是在重新处理了新旧思想之间的关系。(其中关于儒教的部分,在看陶德民师《日本における近代中国学の始まり- 漢学の革新と同時代文化交渉》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惑,明治时代汉学明明已经是落日残阳,为何日本知识界却还是如此的热衷于推崇儒学,如重野安绎,西村天囚,以及后来日本知识人不少热衷于祭孔,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算是解决了长久以来存于心中的疑惑。)

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战败,中传统开始崩坏,小传统开始形成,小传统主要是以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为基础,倡导和平,人权,以及民主。而在小传统的创设过程中,神佛的要素,基本没有再被考虑在内,天皇也就仅仅成为王权的象征,随着冷战的结束,日本这一小传统也将面临着解体的命运。而关于小传统具体为何,小传统解体后,日本思想又将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对此,作者并没有深入解释。

3 问题与感悟

关于此书,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言,由于是小开本的文库本,全书总共有250多页,是一部帮助中国读者理解日本思想的入门书”。之所以是入门书,想必是因为葛昭光先生也注意到该书存在对很多重要问题分析不足的现象。但是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贡献便是,作者试图建立以王权与神佛对峙为主题的看似非思想性主题的思想主题,来避免原有的,单一的,非连续性的叙述方式,进而以此将日本思想的主体纳入其中,使得叙述成为可能。具体而言,正是由于王权与神佛的对峙所造成的紧张关系,使得对峙场域中的文化,文学,生活等密切连接,并因势而变。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对峙场域中的文化,文学,生活等也是维持王权与神佛对立统一,分离聚合的粘合剂。

© 本文版权归作者 Ryug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