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孤星泪 (original) (raw)
一.“是的,为了埃斯苔娜。”
郝维仙小姐披着新娘的婚纱,坐在轮椅上,依旧面对着布满了蜘蛛网的结婚蛋糕。几十年过去了,郝维仙小姐的时钟,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 盼望着新郎,就像人们等待着永远不会到来的戈多。。。
和狄更斯《远大前程》的第一次接触,是儿时看到那么一部黑白电影,叫《孤星血泪》。好多地方给小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象。
小皮普来到这个深院大宅,由一位漂亮而高傲的小女孩 ―― 埃斯苔娜 ―― 领着去见郝维仙小姐。埃斯苔娜小姐的扮相,不管是孩子时代的还是长成以后的,都是十分冷艳。后来再看到一部彩色的《孤星血泪》,据说是一位四十多岁演技高超的英国女演员拍的 ―― 还兼演着少年时的埃斯苔娜小姐,那形象,是怎么看在狄更斯先生和他这部我最喜爱的作品的份儿上,都无法忍受的 ―― 其中,或许多少有那部黑白片子先入为主的因素。
郝维仙小姐因为新婚之夜被新郎抛弃,恨上了世间一切男人。她收养并“培训”了美丽的养女埃斯苔娜,让她向男人报复,伤男人的心。少年时候的小皮普,于是成了郝维仙小姐祭坛上的第一个牺牲品。
故事的开头,小皮普在坟场上分别遇到两个逃犯。一个,后来知道是埃斯苔娜的亲生父亲,小皮普给了他食物和锉刀,他后来给小皮普带来了“远大前程”;另一个,是埃斯苔娜亲生父亲的死对头,也正是那位抛弃郝维仙小姐的新郎。
总之,故事从一开始便处处透着诡异;人物的关系又是那样离奇的错综复杂;我确实曾经很被它吸引。
某种意义上说,后来之所以会去读读狄更斯《远大前程》原著,也可以引用书中最后一章的一句话来说说:
“是的,为了埃斯苔娜。”( Yes, for Estella’s sake .)
二.《远大前程》的译名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较晚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
这部作品原来的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
话说小皮普长大,跟着姐夫当了铁匠。有一天,律师对他说,有人要出资培养他当个上等人。(皮普曾经在郝维仙小姐的误导下,以为“恩人”就是她。后来知道原来是埃斯苔娜的亲生父亲,要报答他小时候的搭救之恩)。皮普回到姐夫家里,对他信赖的姑娘毕蒂( Biddy )说了这么一句:“ I have great expectations! ”也许,这就是本题的“出典”。
查词典,have expectations 这个表达,有如下的含义:
(与of 连用)对...抱有希望
(与from 连用)有继承遗产的希望
从故事的情景看,应该是第二种。因此,“ I have great expectations! ”,就是说:我有望继承一笔巨额遗产啦!
Great Expectations 这部书书名的汉译,多年来一直像梦魇般困扰着我 ――― 任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满意的,尽管压根儿没有谁让我去想。
在英语简易读物《远大前程》出版之前,我国学界在论文上提到这部作品时多用《伟大的期望》的名字。这个译名中的“伟大”,我听着总觉得刺耳,会联想到伟大的中华民族之类精神上的“伟大”。然而,古典小说中的那个“伟大”,又太过的指实,too phisical 。总之,接受不了。
我对《远大前程》的译名也接受不了。远大前程;前程远大,在中文里的含义,好像广阔得多,而且引起的联想,大多是学业 ―― 考进了好的学校;官场 ―― 荣升了什么什么的。一般不会联想到“继承一笔巨额遗产”。
这个译名,我还会继续想。
三.“ Biddy, all gone by!”
(“ 毕蒂,它已经随时间飘逝了。”)
原著的第一章,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我父亲的姓是皮利普,而我的教名是菲利普。在我幼年时期,无论是皮利普还是菲利普,我既发不出这么长的音节,又咬字不清,只能发出皮普。所以,我干脆就把自己叫做皮普,以后别人也就跟着叫我皮普了。
( MY father’s family name being Pirrip, and my christian name Philip, my infant tongue could make of both names nothing longer or more explicit than Pip. So, I called myself Pip, and came to be called Pip。)
我也有点像小皮普,许多歌,我只会唱开头一句,或者两句;看小说,最喜欢、最有耐心仔细看的,常常是最后一章。
刚上大学不久,硬啃了那本“适合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阅读”的英语简易读物《远大前程》后,我又找到了英文原著,马上去啃最后一章。我把这一章隔行抄在纸上,多留空隙,自己做注解,有空就拿出来研读。限于水平,也总还有一些地方怎么也想不明白,得找位老师请教。我私心内“锚”上了谷老师,可是谷老师并不教我们英语!
谷老师是和我们一起进校的,只不过他是来当老师。在校园里,他实在是一位很引人注目和发笑的人物。年纪轻轻的,偏要打扮成三十年代人物的样子。中分头,蓄小胡子,衬衫外穿西装背心,背心上面挂满了各种校徽―― 本校的红校徽,南开大学的白色校徽(看来是南开毕业的),等等,有时还咬个烟斗。总之,看到这位英国绅士迎面走来,我心里总忍不住笑。他也常爱到乒乓球室来看我们校队练球,估计对我不会陌生。而他自己打起乒乓球来,仍然是穿着皮鞋,动作就远不如他的扮相潇洒漂亮了。
有一天,路上碰到他,我实在忍不住了,上前必恭必敬的叫了声:“谷老师!”他微一颌首,站住了。我于是简单自我介绍一下。他笑了笑,啊,我早认识你啦。全校大名鼎鼎的乒乓球冠军!我心里一乐,一宽。开始道出了仰慕之忱,提出了希望请教一篇课外读物的不情之请。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约好周末晚上到他地教研室去。我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到期赴约,我们先闲聊了几句,这才知道他确实是南开英语专业毕业的。他很高兴地向我展示了教研室的许多工具书,并且再三对我说,日本人编写的英语工具书,处处为学习者着想,体贴入微,对于学习和研究英语,帮助最大,叫我尽量设法购置几本。这个教益,对我后来的英语学习,影响极大。
然后,我拿出了要请教的材料。我把原著给他,自己拿着手抄的,师生开始了共同研读。他看看我的手抄材料,自己做的密密麻麻红笔注解,赞了一声,你也真是够用心的了。
我们一面朗读,一面拆解句子。达到共识的,就pass 过去。我想不通的地方,就请教;受教而不甚明白,就提出自己看法。老师就会去翻教研室里的大型工具书,证明,或者推fan自己的看法。老师本人,在他那烟斗喷出地氤瘟中,也很快就被文本吸引而全身心地“投入”了。
记得读到皮普对毕蒂感叹他自己对埃斯苔娜那段旧梦已经风吹梦渺的时候,老师似乎完全沉浸其中了。他闭着眼睛,很有感情地朗读着:“But that poor dream, as I once used to call it, has all gone by, Biddy, all gone by!”(可是那个我一度称为可怜地旧梦,已经随时间飘逝了!毕蒂,它已经飘逝了!)随着朗读,他将头往后仰起,缓缓喷出一口烟,不再理会我了。
这次“谷师问学记”,我后来对好多亲戚朋友和学生说起,钦羡之余,其中也确有受到感染而对英语学习兴趣大增的。谷老师功德无量了。
四.在漠漠一片宁静的夜色中。。。
应该感谢罗志野先生,狄更斯的Great Expectations终于有了全译本《远大前程》。
首次读到《远大前程》,我自然先翻开了最后一章,拜读罗先生的译文。因为这一章的原文已经很熟悉了,用不到对照,我只是欣赏着译文,很佩服译文的忠实。然而,对于译文本身的“雅”,私心里颇有微辞焉。
罗先生在《远大前程》的“前言”中说:
“从语言上看,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已做到出神入化,要学习英国语言,这是一本典范。狄更斯就像高尔基一样,从来不矫揉造作,不选用那些华而不实的词语。他的用词都简单明了,朴实易懂。狄更斯本人和莎士比亚及高尔基一样,不是所谓“大学才子”,而是从普通人的身份进入作家行列的,他们都是用普通百姓的语言创作给普通百姓欣赏。因此,整部作品使读者感到朴实无华,行云流水。我在翻译时也注意到了这点。朱生豪当年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说,他是以明白晓畅之字句来忠实传达文之意趣;梁实秋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认为,他的翻译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因为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样子,需要存真。我在译《远大前程》时也抱定这个宗旨,尽量做到语言明白易懂,还狄更斯的本来面貌。”
我个人读原著的感觉,好像狄更斯的行文还是比较有点文采的,驱词遣句,并不像1976年诺奖得主索尔。贝娄( Saul Bellow)的文字那样的通俗和口语化。
译文中有这么一句:
“亲爱的老弟,为了纪念你,我们也叫他皮普。”
`We giv’ him the name of Pip for your sake, dear old chap,’
按照我个人的语感,汉语里,我们可以“纪念”一个有意义的日子;可以留作“纪念”;我们会“纪念”一个逝去的人;可是,似乎不大会说“纪念”一个仍然活着的人。按照英文原文,或者译成“亲爱的老弟,因为老是念着你,我们也管他叫皮普。”会稳妥些?
本章的最后一段,也就是全书的最后一段,写得很含蓄,很美,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We are friends,’ said I, rising and bending over her, as she rose from the bench.
`And will continue friends apart,’ said Estella.
I took her hand in mine, and we went out of the ruined place; and, as the morning mists had risen long ago when I first left the forge, so, the evening mists were rising now, and in all the broad expanse of tranquil light they showed to me, I saw no shadow of another parting from her.
译文为:
“我俩仍是朋友。”我说着站起身,并俯身扶她从长椅上站了起来。
“我们虽然分离,但愿情意长存。”埃斯苔娜说道。
我把她的手握在自己手中,一同走出这片废墟。记得在很久之前我第一次离开铁匠铺时,正值晨雾刚刚消散;现在我们刚走出废墟,夜雾也正开始消散。一片广阔的静寂沉浸在月色之中,似乎向我表明,我和她将永远一起,不再分离。
我读着这译文,就怎么都觉得似乎有点太淡然、太干瘪了些。结合当年“简写本”注释的译文,我试译如下:
“我们是朋友啊。”我说着站起身,并俯身扶她从长椅上站了起来。
“而且即便分开,也依然是朋友。”埃斯苔娜说道。
“我牵着她的手,一起步出这片废墟。一如很久之前我第一次离开铁匠铺的时候,晨雾刚刚消散,如今,夜雾也正在消散中。在消散的夜雾所呈现的漠漠一片宁静夜色中,我看不到有再一次和她分离的阴影。”
附:《远大前程》的译名探索
一. Great Expectations 的深意初探
狄更斯晚期作品《远大前程》原来的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
话说小皮普长大,跟着姐夫当了铁匠。有一天,律师对他说,有人要出资培养他当个上等人。(皮普曾经在郝维仙小姐的误导下,以为“恩人”就是她。后来知道原来是埃斯苔娜的亲生父亲,要报答他小时候的搭救之恩)。皮普回到姐夫家里,对他信赖的姑娘毕蒂( Biddy )说了这么一句:“ I have great expectations! ”也许,这就是本题的“出典”。
查词典,have expectations 这个表达,有如下的含义:
(与of 连用)对...抱有希望
(与from 连用)有继承遗产的希望
从故事的情景看,应该是第二种。因此,“ I have great expectations! ”,就是说:我有望继承一笔巨额遗产啦!
这书的一位译者罗志野先生,在“《远大前程》前言”中也认为:“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
按照故事本身这个大背景,这个大的“上下文”, 匹普本来只是一心打算学铁匠的活儿,跟好心的姐夫一辈子生活在一起。他忽然想做“上等人”的念头,萌生于为了能和“高贵的”艾丝黛拉平等对待。当然,这时的穷小子,是只能“梦”,不能“想”的。
待到马格韦契匿名要培养他成为“上等人”,他才终于有了个盼头。回到姐夫家里,对他信赖的姑娘毕蒂( Biddy )说了这么一句:“ I have great expectations! ”
从书中看得出来,毕蒂姑娘是很属意于匹普的,可是匹普一心都在艾丝黛拉身上,只把她看作一位好朋友。
揆察作者的用意,匹普因为有了继承一名罪犯巨额遗产的希望,得以追求艾丝黛拉,他们这一对,在“黄金平台”上历尽情劫,两败俱伤;最后反而在一片废墟中得以携手永好,这是第一个“反讽”。
还有第二个“反讽”。毕蒂姑娘后来嫁给了匹普的姐夫乔,他们这一对儿,一样的善良踏实,他们没有什么great expectations,却稳稳地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和“黄金平台”上的那一对,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和反讽。
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第三个“反讽”是:匹普的great expectations ,就是马格韦契应许给他的让他成为“上等人”基础的财产,因为马格韦契身份的暴露而全部落空。恰是作为“下等人”而曾经大遭业已成为“上等人”的匹普白眼和冷眼的姐夫 - 乔,在毕蒂姑娘的赞成和推动下,对他伸出援手,帮他还清了债务,让他免去牢狱之灾;而靠着另外一位忠心耿耿的好朋友的支持,匹普才在海外找到一点立足之地。
如果不怪我深文周纳,那么或许还有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个“反讽”,那是全书最后的一句话:
I took her hand in mine, and we went out of the ruined place; and, as the morning mists had risen long ago when I first left the forge, so, the evening mists were rising now, and in all the broad expanse of tranquil light they showed to me, I saw no shadow of another parting from her.
我试译如下:
“我牵着她的手,一起步出这片废墟。一如很久之前我第一次离开铁匠铺的时候,晨雾刚刚消散;如今,夜雾也正在消散中。在消散的夜雾所呈现的漠漠一片宁静夜色中,我看不到有再一次和她分离的阴影。”
“很久之前我第一次离开铁匠铺的时候,晨雾刚刚消散;”“我第一次离开铁匠铺的时候”,就是匹普离乡远赴伦敦接受成为“上等人”教育的时候。这时的他,怀揣着great expectations,似乎象征着他自以为从此平步青云,追求艾丝黛拉已经了无无阻障(晨雾刚刚消散),可是实际上落得灰头土脸,弹打鸡飞,佳人归属沙吒利;
“如今,夜雾也正在消散中。在消散的夜雾所呈现的漠漠一片宁静夜色中,我看不到有再一次和她分离的阴影。”这里,作为对照,“消散的夜雾” 却似乎象征着,“屏蔽”着真情的“贵金属”已经“剥离”之后,彼此的心才得以坦诚相见,追求艾丝黛拉的阻障才真正消除。失之东隅,得之桑榆,那个great expectations 原来实际上竟是障碍!
great expectations,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任何侥幸的机会。“遗产”靠不住;“冰山”不可恃,人生,最可靠的,只是勤劳的手,善良的心。很老土的启示?
“只有恩情得到头!”这句脂批,是一样的厚重少文。
宝哥哥从来最恨经济文章,他的生存,倚恃的是贾府;而贾府,倚仗的是祖上的功劳簿子、圣眷,还有皇妃娘娘。“冰山”一倒,作为贾府代表人物的凤姐和宝哥,落到“寒冬咽酸齑,雪夜围破毡”, 落到风雪狱神庙。所幸芸哥、小红、醉金刚倪二一干当年的“下等人”,“仗义探庵”;更幸得当年被耻笑的刘姥姥一家,才使得作为下一代的巧姐“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免堕风尘恶溷。
当年,大荒山的一块顽石,机缘凑巧,由一僧一道携带,到红尘“见识”了一番,最后金玉成烟,石归山下。剩给我们看到的缩影,只是是《红楼梦》首回那个“翻过跟斗来的”老僧。匹普,也是因缘和合,由逃犯马格韦契许诺的遗产“接引”,到上流社会历练了一遭。两相比较,这一切,不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么?由是观之,比照我们自家的《红楼梦》,将这great expectations 名之为《荣华梦》什么的,又有何不可?
且慢!
二. 过往的几个译名有何不妥?
1.“远大前程”?
从上文简略的探讨可以知道,这个 great expectations 是空中楼阁;是梦幻泡影;是水月镜花,是建立在很不“坚牢”的基础上的,一眼看上去就是 precarious 的( 无法保证的,不确定的,未证实的基于不确定的、无法保证的或未证实的前提的),也就是说,很“悬乎”的;摇摇欲坠的。
而汉语的“前程远大”,一般用来比喻未来在“功业”上的成就。按照我个人浅陋的语感,如果某位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或者出国深造;某位青年人加盟了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某位年轻的干部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如是等等,我们会祝颂他们“前程远大”;我们认为或“期望”他们今后有着“远大前程”,是完全有理由、有依据、合乎逻辑的;正常情况下,他们将来的成就,也是可以计日程功的。也就是说,他们日后的终于成功,乃是高概率事件,是probable,而远远不止是 possible。如果万一不如所料,他们失败了,那也只是小概率的偶然事件,是个案,这时,我们会说:唉,太可惜了。
因此,“前程”是事业,是功业,是“生涯”,是实实在在的一条“路”( it is a way !),它大概和英语的career约略相彷佛。
再者,继承遗产、拥有金钱、名利、地位;过着幸福的生活,等等,是“状况”,是“远大前程”可能指向和导致的一种“状态”,而并非“远大前程”本身。
综上所述,把狄更斯这部小说的名字Great Expectations 翻译成“远大前程”,是和英文原文纳凿不入的(状态 ―― 通往某状态的途径);更是和作者的命意南辕北辙的,完全“相违”的。“远大前程”,在中文引起的联想,应该是可靠、实在,本应成就和圆满的,不成就,只是偶然的。而Great Expectations的命意,乃是缺乏坚实基础的,不可靠的,不坚牢的,虚空的,悬乎的,反讽的。巴望着倚靠这Great Expectations的人,正常情况下是要失败的。万一成功,也只是像“中了头彩”一样的小概率偶然事件。一句话,这个译名,对于狄更斯写这部小说所寄寓的深刻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乃是一个尖刻的讽刺,是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或者说:调侃不少!
职是之故,我个人认为,这个译名,不是够不够好的问题,而是:不足为训!
(待续)
附:金山词霸一则:
前程
[journey in front]∶前面的路程
前程艰难
[future;prospect]∶比喻未来在功业上的成就
锦绣前程
前程远大
[wedding]∶特指婚姻
[career]∶旧时指读书人或官员的功名、官职等
前程万里
[have the prospect of a very successful career] 形容人的前途远大,不可限量
家中自有兄弟支持,不必挂怀。前程万里,须自保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 “伟大的期望”、“孤星血泪”
《远大前程》这个译名,首先是在一本英语简易读物中使用(多年后,才分别被两种中译本采用),此前,我国学界在论文上提到Great Expectations这部作品时多用《伟大的期望》的名字。
这个译名,是真正的逐字直译。其中的“伟大”,总觉得听着刺耳。我想,一般中国人看到“伟大的期望”的字样,恐怕大多会联想到这“期望”的内容应该是:“祖国富强”、“中华崛起”之类,才够得上“伟大”。想象一下,如果用“伟大的期望”作为一篇中学生命题作文,他们会写些什么内容?如果他们写自己期望有大把的钱花,可以肆意吃喝玩乐,老师准会认为审题错误吧?同样的,如果用“远大前程” 命题作文,又会如何呢?
抛开原文,按照故事内容另起炉灶,译成《孤星血泪》,不失为一个偷懒而有可能讨好的办法。不过,这办法也许更适用于电影名字翻译,这在过去也有过不少成功的典范。对于狄更斯这样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这种办法就似乎不大合适。
一部大书的译名,真是值得很认真地下功夫的。记得曾在冷滩上读到一本旧时的《翻译通讯》,当年主持翻译《光荣与梦想》四大册的中山大学某教授(忘其名),直到仔细读完全书,才敢真正把这个看似简单得可以逐字对译的书名“敲定”下来,确认书名可以翻译成“光荣与梦想”。”翻译界前辈对于书名翻译的认真,确实教人敬仰。
三. 对 Great Expectations 译名再作探寻的一些想法
Great Expectations 这部书书名的汉译,多年来一直像梦魇般困扰着我 ――― 任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满意的,尽管压根儿没有谁让我去想。而且,我也明白,正如书友阿荧指出的:
“一个译文要成为经典,并不纯是学理上站得住脚便能做到”。比如前苏联电影和小说《夏伯阳》,演述的是前苏联优秀指战员恰巴耶夫的传奇故事。“恰巴耶夫”当初为什么会被翻译成“夏伯阳”?翻译界对此有一个似乎半开玩笑的传说,说是当初译者从英文转译时,把
Chabayev 中的最后一个字母 v 错看成了n ,于是译成“夏伯阳”。即便是这样,后来新译的小说“恰巴耶夫”的名字,就怎么耶叫不响,因为“夏伯阳”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我完全明白,即便通过我们在这里的讨论会为Great Expectations找到更合适的译名,別人也只会付之一笑。然而,我还是很乐意去探讨,因为那更多的是为着解开自己的一个心结,说是 for fun (好玩)也未尝不可。
我个人在探寻新译名的时候,有这么一些思路:
1. 书名Great Expectations ,尽管我认为作者在书中曾有暗示,小皮普长大,跟着姐夫当了铁匠。有一天,律师对他说,有人要出资培养他当个上等人。皮普回到姐夫家里,对他信赖的姑娘毕蒂( Biddy )说了这么一句:“ I have great expectations! ” 而have expectations 这个表达,意为:“有继承遗产的希望”。可是,毕竟作者在用作书名的时候,没有这个 have 。所以,我并不认为翻译的时候要明示“有继承遗产的希望”;
2. Great Expectations只有两个单词,译名也应该简洁;
3. Great Expectations 用词通俗,译名也不应该太典雅;
4. 尽量按照Nida 的理论,力求汉语读者看到这个译名的时候,和用英语阅读Great Expectations的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相近似的联想,阅读前和阅读后都是这样;
5. 尽量贴合作者用Great Expectations作为书名统括全书的深意。
遵循着这样的思路,我最近拟构过这样几个译名:
青云有望;荣华有望;青云有路;天堂有路;荣华梦
“青云”,很容易联想到从成语“平步青云” ,也就是“一步登天”;联想到薛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青云有望”,隐含着皮普因为得着罪犯让他继承巨额遗产的承诺,可望从小铁匠“平步青云”,进入上流社会。然而,也只是“有望”而已,最终会从云端坠落,翻个跟斗。
对于“青云有望”的译名,相对“荣华有望”等其它,我目前还算比较满意。至少,它在我上述开列的思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也希望它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个译名,我还是会继续去想。
万分感谢关注和参与讨论的各位朋友,希望听到你们的宝贵意见和拟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