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重构表与里 (original) (raw)
本书副标题为“图绘资本主义”,私以为相较于标题,这个副标题更能说明本书要讨论的要害。这部作品围绕着什么是资本主义这个问题,以时间为轴,展现了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的全貌。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生产方式,其次可以是一种经济制度,最终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这样的语境下资本主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遥远甚至是如影随型,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不能去描述资本主义。这与高度抽象的概括、数理逻辑取代社科分析、以模型代表事实等一系列社科研究的转变有关。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我们无法定义一个熟悉的东西。
资本主义最重要的表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而经济学的美学早已变为了建模、图解和数理分析。经济学研究的美学切断了表征与实际间的联系,以简洁但是高度专业的语言取代了繁琐但是通用的表达,无形间构造起了理解事物的鸿沟。以此为契机,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选择了类似的研究方式,也由此造成了研究与事实、专业化与普遍性之间的高墙。要打破这一高墙,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构造现实与理论的直接联系,将表征与内涵间的关系重新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一切的就是“制图学”。
本书所讨论的“制图学”并不是狭义上的制图,更多的是从直观且易于理解的角度,以大量的影视作品、摄影作品为例,说明制图在重建表征与内核间联系时的作用。以直观图绘甚至颇具艺术性的方式认识资本主义并非首创。事实上在《资本论》中即有以莎翁语言描绘场景陈述观点的先例。再次图绘资本主义只不过是艺术方式更加多样。
对资本主义进行图绘的一个关键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角度出发,以庞大的工具化生产流程为本体看待世界。物化了劳动者与机器共同作用,构成了繁杂的社会化大生产,而这繁杂的步骤之后是太多的不可知,由此产生了认识资本主义的一个关键点,谓之阴谋。阴谋并不是资本主义最必然的结果,但是确实认识资本主义时最引人注意的一点。阴谋并非简单来源于不可知论,而是源于生产复杂性带来的个人信息片面性以及高度物化劳动者间对同一事物的反复传播。因此构成资本主义世界中甚嚣尘上阴谋论的关键正是这一生产方式的复杂和社会形态的透明与同质。
危机是资本主义无可避免的部分,因此对图绘资本主义的解读是关键。随着生产方式的调整,危机并没有消失只是延迟。本书因此选择了对危机调整进行图绘。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重要的调整就是新自由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华盛顿共识。这一调整带来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即塑造了右派美国。以此为切入,本书选取作品图绘了以纽约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如何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进行调整,放弃欧洲福利国家的思路转而回到自由市场的氛围中,由此产生了大量消失的人口。同时,也以美剧《火线》为例,图绘了科技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解构了经济增长美梦之下的现实资本主义。将《火线》与《CSI》进行对比,堪比社会派与本格派的交锋,现实中究竟是诡计还是背景,究竟是手法还是为什么更重要?至少在图绘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火线》占据了优势。它刻画了被数据、公式所掩盖的增长之下的分化,展示了边缘化群体的增加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间的同进退,更隐隐指出了资本主义物化人之后,科技进步带来机器取代劳动力的巨大后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帝国主义时期,二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进行更是助推了以资本去全球化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由此,全球化成为了资本主义自1980年代以阿里最重要的关键词。什么样的图像最能刻画这一现象呢,是集装箱是遍布全球的商品链条更是无数被片段化的生产过程。以这些关键词为切入,作者再次藉由摄影、影视作品刻画了全球化这一过程。非常巧妙的是,这些作品实际上均抓住了全球化最重要的一个隐藏特征,即安静。全球化的过程远没有其名字这么轰轰烈烈,它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无论是码头静静堆积的集装箱或是有矿石到芯片的生产过程,纵然均跨越了千山万水,但是凝聚起来不过是一张静默的图片,一场压抑的纪录片。
全书正是以这样方式,以资本主义关键特征为线索,以制图为表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既说明了如何重建表征与内核间联系,亦说明了视觉、直观艺术的前沿性与必要性。证实藉由后者才有了前者的表征,而前者的发展也为后者的表现提供了新的素材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