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我为什么不喜欢路遥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一直不知道路遥的小说究竟好在哪里,他的缺点似乎正是太“纯”了——他对未来抱有的感情始终是激越而纯粹的——尽管高加林一直陷于难以抉择的迷茫境地之中,但这种迷茫的根源是渴望创造出价值。路遥的小说尽管出版时间晚,但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没有现代气息,缺少虚无的风度。迷茫的痛苦在于有选择但不知如何选择;虚无则是不想、不能,不知道还有什么价值可供创造,甚至消解“价值”这个命题,所以,这可能就是我不喜欢路遥的原因,现在的时代里,金子般纯粹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少,就像齿轮里被搅拌的碎片。

高加林不是于连,他尽管也想不择手段,但他生活在一个正当、正义的社会里,他如果按良心生活就只能当一个农民,如果出卖良心去拼一拼,却又会遭正义鄙弃而从高处跌落,而于连则在一团黑暗里打转,如果将自己的灵魂完全出卖给魔鬼,那么于连是有能力获得地位的,尽管那样所创造的东西也是一团黑暗和虚无。高加林是有的选但没资格选,于连则是选与不选都没有意义。因此,相比《人生》,我还是更倾向于《红与黑》,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究极虚无。于连最后的回归是对一切的厌倦,是自觉的选择,因此有一种高贵的英雄式尊严;而高加林的悔悟更像是失败后的归顺,连挣扎都没有。于连明明有免于一死东山再起的选择,但他忽然意识到了这半生心血的可笑与缥缈,于是他自己推翻了自己的棋盘,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放弃自己生命的方式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反抗,但在可憎的时代里,能做出反抗的人少之又少,敢于毁灭自己以反抗世界的人更是无论如何都弥足珍贵;而高加林的悲哀在于他的前路塌陷,而后路则也被自己曾经的选择亲手封死,他像《罪与罚》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永远站在悬崖峭壁上几俄尺的方寸之地,忍受着无所凭靠的折磨,尽管路遥笔下留情,像走戏剧过场一样写了淳朴的乡亲对他的原谅,但他始终是一个悬浮的、垂头丧气的战败者,他做不到反抗,只能接受现实,通过谴责自己先前的选择来获得继续生存的能量。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癫猫蜻蜓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