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渡江来 (original) (raw)

写作并不是一件需要特权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文字都具有打动人的魅力。那些在我们脑海中久久徘徊的文字,往往是具有真性情的文字,或嗔或笑,或喜或怒。这正是我喜欢杨本芬奶奶文字的原因。相比于《秋园》,《浮木》中的故事更多了一些温情的色彩,私下猜测,或许正是这些颇有温情色彩的片段,最终构成了一个人一生浮沉一生坚韧前行中暂时歇脚的浮木,正因为有了这些片刻的停歇,才扩张了生命的韧性,才能继续生活下去。

第一章《家》这个部分中,补全了《秋园》未竟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全是悲伤,在平缓的叙述中,所有人似乎都成了局外人。无论是杨锐的死亡还是大哥的命运,死别与生离、蒙冤与受困的故事似乎都隔了一层膜,钝钝地打在身上,竟是不痛的。可是当整个故事结束了,掩卷再看竟也有了十分的痛感。是母亲返乡后虔心去问卦,是大哥疯狂刨土坑,或者只是一个个早已无法寻回的坟茔。有时,甚至只是多年后回看大哥返家途中被泼湿的裤腿,记忆里阳光跳动的光芒与三姐妹的笑声相呼应;现实中却是文革时期大哥的经历、宽弟的不理解与一家人的四处飘散。所有这些根本谈不上命运的馈赠,只不过是个体在时代重压下苦苦支撑的故事。这些故事因为被记录被知道而打动人,更因为这些故事背后有更多人更多故事无法被叙述而弥足珍贵。这一章最后的故事落在母亲,落在母亲的晚年生活上。秋园可算遇到了好人家,而母亲的晚年也还算平顺。随着母亲的故事一点点走向终局,这压印隐忍一生的故事,竟也多了欢笑。是大哥宽弟的陪伴,是之骅每年两次的归家,是眼睛重又清晰视物的喜悦,更是保有好奇心的老年生活。最终,人不过是一抔黄土一缕青烟,可是只要一想到秋园颠沛的一生晚年也尚有顺意时,便也感到些许安慰。

第二章谓之《乡》,如浮木如草芥,然正是这些如浮木如草芥的人的故事构成了家,构成了故乡。本芬奶奶在序言里写到“他们以悲剧为主的故事似乎不能给人带来欢乐”,可是这些故事正是这个时代最细微但是也最真实的声音。这些故事无人问津这些故事无人知晓,甚至被记录下来都要小心翼翼,唯恐惹人不适。只是这些故事正是最真实的生活。这些普通故事里,是善良与愚昧并存的故事,是美好与险恶共存的故事。美丽的命是母亲牺牲了顶重要的东西换来的,她也成了母亲无法解开的心结。李家娭毑的命运令人唏嘘的命运,最终也落在了一个“后”字,种种阴差阳错下,竟也是流言蜚语之下的惨剧。定坤叔的故事也是如此。这些故事主角们都是善良的、淳朴的,最后却也一再失去一个好人。这些失去中,既有命运无常却也有人性的狭隘与短视。正应了标题下的小字,如浮木如草芥。这些没有大善大恶、家国情仇的故事,却是最真实的生活,总是萦绕在心。

私心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章,《我》。人总是不能免俗的,总是贪图生活中那片刻的欢愉那一点点的蜜糖。跟着本芬奶奶看了母亲、大哥、宽弟和之骅的生活,总是期望在这颠沛流离中生活能够给他们些许的平和。因此记录生活中这点滴欢愉的《我》就成了自己最喜欢的章节。无论是1984年辗转求医之路还是与秋秋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些故事里有真挚的情感,有生活平顺中的喟叹,同样也有尘埃落定时的长舒一口气。无论是拿到了五毛钱的援助还是给出了几毛的车费,这些善良之举最终都带来了美好的回报。这些点滴的甜蜜无法掩盖生活的无奈无法浮去半身颠沛的尘土但是却给人以喘息的片刻。只要生活还有片刻停歇、风浪中还有短暂歇脚的浮木,我们就还可以过下去。生命是有韧性的,这韧性不过就来自于这片刻的休憩这短暂的甜蜜。

《浮木》既为《秋园》补全了结尾,也为生命展开了新的可能。不是浓墨勾勒的戏剧,只是普通人的平凡时光,只是起落落落的生活常态,只是善良却偶有愚昧的悲剧。但是终因为还可一见的阳光,还可驻足的片刻蜜糖,便也生动起来便也惹人喜爱。终因生活尚有浮木,我们还可以继续前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