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集体记忆和个人逃离的修仙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本书中,作者不打算研究历史上、文本中、民间传说中那些散落的仙人仙事是否真实存在(因为这无法研究),而是要考察修仙者之所以成仙的社会建构过程。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仙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他认为,“正是这一种个人的永生,虽然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但事实上它是一类社会事件。社群和集体记忆是决定性的因素”(p3)
从个体修仙者的文本到整个修仙者群体的文本,作者试图还原上古和中古时期的中国修仙者成仙之“名声”远扬和传世的原因,描述修仙和仙的实现所需要的社会、叙事和文本过程。
因此,在研究展开的过程中,作者从仙的内涵和外延、仙的文化总集(仙作为文化范式)、两种典型性的仙文化范式:“断谷”和秘术、修仙者的自我呈现和他者反馈、修仙者及其社群、修仙者及其家庭与皇权、修仙传说的传播与说服等方面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分析文本——作为神仙故事集的各种仙传、有记载修仙者活动的某些史书章节、早期志怪类文字、道藏的文献、少量的石刻碑文......
通过对这些文本和文献的分析解读,还原修仙者的社会角色、身份、声名赖以形成的社会过程,再现历时性的修仙全景图。作者表示,不仅是针对仙,这种研究范式更可以拓展到所有古代圣人的研究。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的中国,一个人被认定为仙是与其他人的多方面互动的结果,是后世与前世的社会记忆相互关联的产物,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建构遗产。修仙的叙事、反叙事和反反叙事也经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展示出多种面向。在其中,修仙者运用各种区分性的文化模式来进行自我塑造——独特的饮食、奇迹般的秘术(尸解、兵解、飞升、呼妖唤魔、长生不老等)、口头的叙事,社会层面则是通过听者的反馈、当地社群的互动、赞助人和祠庙的助推、家庭与皇权的交互、仙传的劝说与说服等等方式加强或弱化某一修仙者及其传说的声名。
这样看,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他的目标,即凭借社会记忆实现不死,达到集体性的永生。
值得注意的是,修仙者通过这些文化范式,也对官僚体制、封建传统、礼俗社会、乡土格局等古代中国的规训实现了或多或少文化层面的摆脱,从而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在修仙的场域中,修仙者是遗世而独立的,不受皇权和父权的约束,有了个体化的可能。联系到现代社会,个体如何在背负诸多社会角色的同时获得解脱或自由,修仙及其文化范式或许提供了一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