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锋剧作家张献作品首次出版 (original) (raw)
他是当代中国先锋戏剧的“扫地僧”。
《收获》杂志创刊六十多年至今,他是最后一个能发表话剧剧本的剧作家。
而且是两次。
他的剧本《屋里的猫头鹰》、《时装街》,
与余华、苏童、孙甘露、马原、格非等人的成名作,
同刊于《收获》杂志“先锋文学专号”。
2017年,纪念《收获》创刊六十周年的座谈会上,余华说:
莫言刚才说,他把话剧装到小说(《蛙》)里面,还以为自己很聪明。(莫言说:他们跟我说《收获》不发话剧剧本。)我告诉你,《收获》创刊的时候就有老舍的《茶馆》,在八十年代,还有一个上海的剧作家张献,也在《收获》连发过两个话剧(《屋里的猫头鹰》《时装街》)。
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的贝克特”。
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的哈罗德·品特”。
但张献认为:
《等待戈多》都几十年了,还搞这个,那不是跟美术界跟着学毕加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一样傻吗?贝克特已经做了,不光那一类命题不能再做,连近似的也不能,全是给中国作家挖的美好陷阱。人人自我感觉开窍了,写作太容易了,但,一笔下去,什么样的里程开始了?得好好想想,这更重要,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1989年4月,南京小剧场戏剧节。张献的《屋里的猫头鹰》公演。
这是当年戏剧节里,唯一一个有实验性、争议性的作品。
为此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讨论会:如果这个戏要存在的话,那我们的戏剧将往何处去?
同为中国先锋戏剧家代表的孟京辉,当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他站出来说:
我觉得非常好,你们那个时代过去了。
《屋里的猫头鹰》被舆论称为“中国第一部先锋派戏剧”,获第3届上海市青年文学敦煌奖。
他的实验戏剧《拥挤》,曾由著名演员徐峥自导自演搬上舞台。徐峥说:
1998年参加上海国际戏剧节里的小剧场艺术节,我拍了两个戏,一个戏叫《拥挤》,大概40分钟,是我一个人在台上演,好比公共汽车上最挤的时候,这个人不断发泄他的不满情绪,这个作品其实就是抓住一种形式,一种表演,尽量把它做到极致。这是一个很具有实验色彩的作品,演出效果非常好。
他的三幕话剧《楼上的玛金》,曾由著名演员王志文、刘威、徐幸、周笑莉领衔主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王志文说:
我们做这件事非常投入,拒绝了外界很多邀请。我求的是愉快的合作过程,成败的结果对演艺生涯并不重要。过去演戏,许多结果也都是始料不及的,否则没有挑战的感觉。就像这个戏中所说的“期货”,人生何尝不也有一种期货概念——决不坐等的期待,全力一搏,有味道,自然。公演那天,对我的一生都有意义。
同为上海先锋作家代表的孙甘露,这样评价张献:
张献为小剧场话剧所作的不懈努力是弥足珍贵的,不论小剧场话剧有一个怎样的未来,作为该领域的一名拓荒者和殉道者,他的名字都将被镌刻在南方的舞台上。
张献说:
戏剧好比人心的黑屋子里的一面窗户,透过玻璃,我们可以看得很多、很深、很远。但在它落满灰尘的时候,便没有什么好指望了。肮脏的窗玻璃使“看到”成了问题。
不制造任何灰尘,也不去揩抹越来越污浊的玻璃。要么换掉玻璃,要么新窗另开。我渴望透明。
我不想制作近乎无限透明的窗玻璃。我的目的在于窗后的现实,而不在窗上。
他的剧场历程,就是中国当代独立艺术的编年史。
今年,张献的戏剧集,首次出版。
收入张献戏剧代表作四部:《屋里的猫头鹰》《时装街》《拥挤》《楼上的玛金》。
这四部剧作,台词精美,意象丰富,融合了象征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的手法,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这本书,迟来了三十年。
但对中国先锋艺术、独立戏剧来说,还是远远走在了前面。
剧作家,剧场导演,独立艺术家。1955年生于上海。历经先锋戏剧、舞蹈剧场和社会剧场多个创作阶段,主要著作有《怎样创造自己》《隐修剧场》《神话行动》等,主要话剧作品有《屋里的猫头鹰》《时装街》《拥挤》《楼上的玛金》《奸污》《儿语症》等。
《屋里的猫头鹰:张献戏剧集》张献著 北京出版社 2021年8月出版
中国先锋戏剧代表作。剧本刊于《收获》杂志“先锋文学专号”的戏剧家。著名演员王志文、徐峥主演剧作。
目录 透过混浊的窗玻璃(代序) 屋里的猫头鹰 时装街 拥挤 楼上的玛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文津出版社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