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的底层叙事与生命诘问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比起上一本《烧纸》,韩国著名导演李沧东的第二本小说集《鹿川有许多粪》依然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创作主题——以战后韩国的民主化运动为背景,关注底层小人物在时代浪潮裹挟下挣扎生存的卑微处境。不同的是,这本小说集在叙事上表现得比《烧纸》更加戏剧化,特别是《关于命运》一篇,故事凝练、情节紧凑,充满戏剧性的反转,似乎预示了李沧东随后转向电影创作的可能。

李沧东小说中有三组常见的矛盾冲突:贫穷与富有阶层的对立、青年与长辈观念的对立、高蹈理想与庸碌现实的对立。这三组矛盾冲突互相映射、嵌套,构成推动故事发展的原动力,投射出李沧东作为一名小说家的人文关怀与终极追问。

中篇《天灯》完整包含了这三组矛盾冲突。小说开篇描述了主人公信惠在8岁那年被妈妈送去参加贵族私立小学面试的场景,赤裸裸地展现出阶层差异和冲突:

“将要进入学校时,我很快意识到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我第一眼便发现,聚集在那里的孩子和我根本不是同一类人。最重要的是,在幼小的我看来,母亲挤在一群学生家长之间显得格格不入。简单来说,一个在简陋小酒馆里卖酒的女人,不配成为那所学校的学生家长。”

与信惠情况类似的主人公在李沧东笔下经常出现,无论是上一本小说集中去海水浴场度假但又想方设法节省开支的新婚夫妻(《舞》),还是替公司领导看守豪宅的工厂小职员(《空房子》),同样呈现出一种令人心酸的底层生活处境。

信惠的母亲出身卑微,一辈子含辛茹苦,唯一希望就是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才。信惠不负期望,考上首尔的大学,并在读书社团里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即将毕业之际参与策划了一次学生集会,结果眼看就要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信惠被学校给予无限期休学的处分。这让母亲翘首以盼的梦想化为泡影。实际上,经历过思想启蒙后的信惠潜意识中并不想按照母亲期望的那样,按部就班地顺从固化的社会秩序,她的内心渴望一场激烈的搏斗。

复学无望后,信惠去到一所为工厂工人开办的夜校授课,试图融入底层人民的生活,然而她的左翼理想却经受了现实残酷的反击,并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负罪感:

“我竭力对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想法与愤怒感同身受。然而,不论我再怎么努力,我依旧是我,终究无法变成他们。不,我越是努力变得与他们相像,越是感觉自己不够诚实,变得不像自己,感觉自己就像是话剧中的小丑一样做着拙劣的表演。”

或许是为了逃避一切,信惠随后又选择去偏僻的矿山村,找到一份茶房服务员的工作,没想到被同事举报为“赤色分子”而遭到刑警逮捕。刑警采取了刑讯逼供,迫使信惠承认自己来到此地就是为了对矿工进行思想渗透……

高蹈理想与庸碌现实的对立让信惠最终陷入了无限的自我否定和怀疑,看似所有人都在强迫信惠成为“我”之外的另一个“我”,但信惠真正的问题在于,连她自己都无法确定“我”到底想要什么。信惠的困境其实也是现实中许多人的困境,生命中毕竟有太多的羁绊和束缚,倘若无法做到毅然决然地舍弃,便只能在价值追问的闭环里痛苦地循环。

小说集同名小说《鹿川有许多粪》同样回应了这一主题。主人公俊植是鹿川当地一所学校的老师,通过多年奋斗买下了15层公寓楼最底层的一间公寓,正当他准备与妻子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十年未见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玟宇突然出现,并在俊植家借住。玟宇的到来,唤醒了俊植妻子对丈夫积怨已久的不满,相比玟宇的潇洒自由、追求进步,俊植则显得木讷呆板、庸常无趣。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压力,俊植终于在一次和同事的酒馆娱乐中彻底崩溃失态,像疯子一样叩问着真实生活的意义……

不论电影,还是小说,李沧东都算不上一位高产的作者,但仅凭《烧纸》和《鹿川有许多粪》这两本小说集,李沧东足以在电影导演之外确立小说家的身份和地位。李沧东小说创作的价值没有过多体现于文学本体的探索,而是为文学介入历史提供了杰出范例。他的很多小说故事中都会穿插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有时甚至用情节直接影射,比如1980年的“光州事件”、1985年的“富川警察署性拷问事件”、1987年的“朴钟哲拷问事件”等等。

更重要的是,李沧东在发挥文学的见证功能时并没有落入后见之明的窠臼。正如韩国评论者指出的那样,李沧东是“用成熟的认识拥抱传统生活”,在他笔下,传统与工业化/西方化、专制与民主、落后与进步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非脸谱化的人物设定最大程度地将复杂的人性展现出来。

这种复杂性在《真正的男子汉》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则短篇塑造了一位在街头民主运动中找到存在价值的底层人物形象,从“无知混子”到“民主斗士”,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正常家庭和世俗生活的全面瓦解。李沧东在小说里借“小说家”之口对这类人进行了一针见血的评论,极其发人深省。

《鹿川有许多粪》出版于1992年,这一年,韩国战后首位文人执政的总统金泳三成功当选,由此揭开韩国民主政治的崭新一页,完成了韩国从军人政权向民主政治的过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看,李沧东的书写仿佛他所钟爱的“燃烧”意象一般,在集体记忆的废墟上缓缓升腾,爆炸出不熄的火光。

(刊2021-10-6北京晚报,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1/20211006/20211006_014/content_20211006_01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