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的正外部性? (original) (raw)

任何关乎信息传播的技术跃进,对社会与文明的影响都难以估量。

随着互联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作者的论断在提醒我们,人类有机会开始进入一个社会化协作、共享共创的崭新时代。

典型代表如维基百科、Linux、自发的慈善组织等,他们通过去中心的方式协作生产,创造了极具公共价值的产出,而且其解决效果比市场经济里的组织更好。这就是作者说的“认知盈余”,大家用充沛的个人时间共同创造一个正的外部性产物。

人类为什么会以如此的方式联合创造呢?

原因有如下几点:

1. 机会成熟。

能实现共享、共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 15世纪古腾堡印刷术以来,到电视广播时代,媒体的世界都一直受到“经济原理”的制约。即因媒体传播的高成本约束,供应方必须要保证媒体质量,才能交付出去给大众,否则会造成成本的浪费,于是需要专业的媒体人从事这个行业。

传播半径稍微大一点的信息都必然是单向的、低密度的,整个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也是企业式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命令—执行”式。 而互联网工具、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让交流、分享和创作的成本变得极低,让人们开始摆脱“沉默”,每一个人都能够发声,并被听见。 由此,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正在帮助人类回归社会化,重新构建、凝炼社会体系,而且这次将会是一个超大的人类共同社会。2. 动机充分。

创作和分享是每个人的原动力,当机会成熟,这种能量就能被广泛激发。 创作和分享,给我们带来掌控感、胜任感和群体归属感,是胜过报酬的强大发动机。 掌控感,是自我做主;

胜任感,是自我的肯定。

他们构成了最重要的个人内在动机力。 而群体归属感,是渴望获得成员资格和认可。

很多心理学社会学试验都证明,人在社会里,绝非是经济理性的,还有很强的道德需要。比如最后通牒实验、以色列的日托实验等。这里顺便提醒我们要警惕“市场”手段神话。 技术条件的成熟,不仅使分享和协作变得可能,而且其成本极低。而人类内在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原动力,使我们有极大的意愿加入分享和协作。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那美好的未来社区呢?

其实作者没有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提醒我们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视角。而答案,留给我们每一个人去实践出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小楼观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