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惩罚孩子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注:下文中的案例皆选自《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一本带有精神分析学派色彩的育儿书,对精神分析思想有一定接受程度的幼儿家长可以买来看看。
现在各路育儿专家都强调对孩子要有“无条件的爱”,要“全然地接纳”,使得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感到内疚不安,方法上也举棋不定,心里犹豫着:在这件事上我到底该不该约束孩子?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既有效地管束孩子同时又不会伤害他的心理健康?
其实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是想要帮助他形成人格中类似“良知”的部分。这个部分以后能替代父母,主动调整孩子的行为,使得他顺利地融入文明社会进行合作与创造。一个好的良知如同一位明君,在承认冲动的同时坚决地控制行为,为原始冲动找到间接的甚至是有益社会的满足方法。而一个不好的良知则要么无法控制破坏性行为,要么如同专横的暴君,对任何冲动的苗头都进行无情的审判、谴责和折磨,产生与实际情境不相符的过分内疚感,使孩子形成自我攻击式的人格,为往后的抑郁和焦虑打下基础。
举个例子,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打闹时,拿起石头砸了对方。事后教育他时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恰当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能够及时阻止孩子在下一次打闹时做出同样的行为,但我们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像个危险的潜在杀人犯,使得他对自己的攻击性感到极度焦虑,为日后他产生其他情绪问题留下隐患。
在对管教目标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讨论一下当孩子做了你认为不可接受的行为时,什么样的惩罚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首先进入脑海的是打孩子这种惩罚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恐怕无助于形成我们上文所说的“明君”型良知。长期使用这种惩罚方法,有几种可能的结果:1. 孩子内化了父母的行为,以暴虐的态度对待自己,也就是那句话所说的,“当你打孩子时,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停止爱自己”; 2. 由于约束孩子的是对体罚的恐惧而非合理的内疚感,孩子决定只要不被人发现就可以去做坏事; 3. 孩子心里有个“账本”,做了坏事之后只要被打一顿就一笔勾销了,并且进入一个”用接受体罚来抵消罪过”的循环。
一个男生说,小时候我做了错事,我爸会迅速地给我一巴掌,这件事就算是过去了。
爸爸的行为让男生感到,“我做错事了,我已经为此挨打了,那么现在我们两清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帮助孩子形成运作良好的“良知”。下次当你气愤地说”孩子简直就是在找打“时,想一想这种可能性,也许孩子真的想要拉你进入这个循环,而你得决定自己是否想要配合他。当然,小时候挨打的孩子绝大多数长大后仍然拥有足以让其融入社会的良知,但那是因为他成长过程中的其他点点滴滴,而非挨打这件事本身。
惩罚方式要有用,那就必须脱离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这是件很难的事情,如果家长在这方面完全无法控制自己,那么建议家长自己先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有用的惩罚方式应是孩子的不当行为导致的合理后果。举个例子:
星期日的下午,因为外面在下雨,6岁的玛丽不能去公园玩了,她感到很烦躁。此时妹妹在玩玩具,爸爸在看电视,他们都自得其乐。而玛丽不停地过去骚扰他们,一会儿作弄妹妹,一会儿激惹爸爸。当遭到责备之后,她变本加厉,搅得大家不得安生。最后,爸爸严厉地对她说,她必须离开客厅回到自己房间去,直到她觉得能够冷静下来之后才可以出来跟大家呆在一起。
在这里,“回到自己房间去”是玛丽对大家的骚扰行为的一个合理约束。并且,当爸爸说“等你冷静下来了之后再出来加入家庭活动”时,爸爸将一定的控制权交给了玛丽。她可以回房间呆5分钟,也可以呆半小时,取决于她让自己冷静下来、能够重新控制自己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是更年幼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陪他一起呆在房间里)。而当玛丽冷静下来走出房间之后,爸爸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她谈一谈这件事情。如果爸爸说“回房间去呆3小时,直到吃晚饭的时候才准出来”,那么玛丽将不得不在房间里熬3小时,这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太长了,在失去控制感的情况下,玛丽会感到被不公平地对待了,并且将这3小时全用来想象如何复仇。
当我们说“惩罚方式应是孩子的不当行为导致的合理后果”时,显然这是一件需要家长动脑筋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随随便便剥夺掉孩子的某项权利并不是合理的惩罚方式。比如上一个例子中,如果爸爸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让你骑新买的玩具自行车了”,那就不是合理的惩罚方式。但如果玛丽犯的错误是在骑自行车时无视交通规则在马路上乱闯,那么没收掉自行车,不让她当天继续骑了,则是一个合理的惩罚方式。以下例子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5岁的安热爱画画,每天都会把在幼儿园画好的图画带回家展示。但是妈妈注意到,她最近已经连续没有带画回家了。妈妈问幼儿园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安这几天没有画画,因为她在午睡时讲话,打扰到其他同学,所以被惩罚了。老师每天都警告安,如果在午睡时讲话就不能画画,但是安一直我行我素。回家后,妈妈问安的想法,安说,“我看不出午睡时讲话和不能画画之间有什么联系。凭什么午睡时讲话就不能画画了?”妈妈问她,“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你会怎么做呢?”安说,“我会叫她去其他地方睡觉。”
最后还要提醒一句,所有的惩罚都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之上。如果家长觉得“不管我怎么说怎么做都没有用”,那么首先要反思,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否亟需改善?如果是的话,那么家长自身可能需要先做出一些改变。如果亲子关系素来还不错,那么接下来要看看近期是否家里有什么大的变动?比如二胎诞生了,有家人或宠物去世了,搬家或升学导致孩子进入新环境了等等。可以将这些情况排除后,再参考本文,思考如何管教孩子的不当行为。
育儿是需要智慧的,希望你我共同进步,为下一代的心理健康一起努力。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排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