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在此得到灵感,观众在此得到答案 (original) (raw)
对于编剧,特别是电视剧编剧来说,到底应该如何写出好故事呢?
其实英文版的书名就已经对此作出解答:《The Idea》
创意,以及对整个故事的想法和构思,是构成好故事90%的重要存在。
而创意到底来自何方呢?
本书作者Erik Bork通过提出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七大元素,深入浅出、手把手地对读者进行了指导。
虽然如今短视频和速食文化的兴盛对观众的专注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我依然认为这并不是导致如今电视剧日渐式微的唯一原因。
在工作重压之下,人们的私人时间被无限压缩,即使想看电视剧,也大多选择倍速观看。
这是因为人们对内容和剧情不再在乎了吗?
天下苦烂故事久矣。
我想对如我一般的普通观众来说,在看此书之前,虽然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这个电影或电视剧,却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举个例子,我爸爸对《蜘蛛侠3》的评价就只有一句:“并不精彩。”
而此时中的第二、三、八章中所阐述的惩罚性、相关性和意义性,则非常适合普通观众用来学习以及和自己不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进行对照,从中得出你不喜欢这部作品的真正原因。
换言之,如果你非常喜欢一个故事,则阅读这几章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你为何喜欢。
这一行为你大可以看作是浪费时间,毕竟喜欢不喜欢只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如果你选择花时间深入去了解,这将是你打开视野,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电影,从而对世界有更广泛认识的机会。
首先,相关性是吸引观众的目光的关键。
在任何故事,任何媒介中,观众都需要一个理由来与至少一个角色建立联系,对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表示认同,并在他们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投入故事中。
在前作中,蜘蛛侠的设定是社区英雄,本身天然与观众具有一些相关性。
但是为什么在《蜘蛛侠3》这一部作品中观众并不再继续买账了呢?
从《如何写出好故事》的讲解中,我们发现,这很大可能是因为主角蜘蛛侠的设定开始有一些悬浮:社区英雄却拥有财阀的力量支持。
这让观众无法体会角色的处境,无法和主角产生某种关联性,从而对他最终要完成的使命也开始不感兴趣。
而在后面剧情的推进中,主角对与仇恨的处理也过于简单,从自私到无私的转变本应是引起观众共鸣和同情的关键,却被一笔带过。诚然,彼得帕克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正面角色,角色本身并没有太多缺点。
而我们为什么会对蜘蛛侠3中的角色成长历程如此反感呢?本书作者是这样给出答案的;
“在很多成功的电影中,主角并没有经历曲折的改变也没有缺陷,但是主角还是必须要做出一个重大的改变 ,让自己在剧中变得更加完美。
惩罚性则体现于需要整个故事来解决的大问题,剧中主角想要实现的目标似乎很难,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十分眼熟?
如今电视上谍战剧、抗战剧风行数十年,我想可能不是别的理由,而正是作者提出的好故事的困难性因素所导致的,把故事设置在观众早就熟悉并且认同的巨大困难背景下,虽然基本盘有了,却因为原创性不够,而难免会越来越被观众诟病。
真正具备惩罚性的剧情应该是势均力敌的较量,一方落败,便会彻底改变命运,这样的故事才会让人揪心不已,欲罢不能。
这就是为什么优秀故事如同一场完美的竞技。
例如17年的澳网决赛那场经典的费纳决,正是因为费德勒和纳达尔在硬地上实力相差无几,比赛焦灼至五盘大战,而这一场甚至比09年温网那场将近五个小时的长盘大战更精彩的是,如今费德勒英雄迟暮,这场比赛的成败,(虽然作为球迷的我不愿意承认)都将会对他的职业生涯和命运产生巨大影响。正是这样王子复仇记般的剧情,才让每一个观众沉浸其中,为了角色而牵动心弦,为了他的成功欢呼,为他的失利而落泪。
这即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意义性的关键所在:
不管是球迷,或者是观众,从这样的比赛或者说故事中,都能从人物间中的战斗、凯旋中得到激励,并且被其中的美好而感动。
在这样一场难得而异常精彩的比赛后,我反反复复观看了精彩得分片段,并且在五年后的今年都依旧念念不忘,这就是好故事的恒久魅力。
综上所述,即使单单站在观影者的角度,阅读此书虽不说醍醐灌顶,也大有让人豁然开朗之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