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的三十年 (original) (raw)
本书主要讲述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年这三十年中的若干重大改革事件,诸如包产到户、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经济特区、证券市场、分税制等以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的制定。这本书和之前的《新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事件解读》类似,有些无聊,是个大部头,但是有新东西在里面的。
【就本书内容而言】
1. 强调了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文件的重要性,从此之后的历届三中全会也大多伴随出台着重要的改革文件。
2. 股份制改革、分税制改革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股份制不仅是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更是贯穿国企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过程。分税制是财政改革领域的一项成功的重大决策,很多当事人都对于朱相在94年分税制改革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赞不绝口。
3.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改革的进程中必不可少。在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蛋糕做大这件事上,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营改增、利改税、拨改贷债转股等创新突破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相比较之下,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改革体制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偏离了最初的设想。
4. 关于土地财政问题,通过出让土地获取财政收入是深圳的创举,而土地财政和分税制改革的关系有待思考。
5. 本书不少篇幅是关于88年价格闯关事件,细致地讲述了其背景、决策过程、教训经验,展现了赵、胡、邓、陈雲等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人格魅力。不过价格闯关的原文件在网上已经找不到了,略微遗憾。
【翻看书中这些参与了重大改革决策制定过程的人的履历不难发现】
1. 绝大多数人来自于体制内,包括政府、部委内部晋升上去,也有从国企管理者岗位调任到政府决策部门的。
2. 大多数人参与重大事件时,是在五十岁左右,这可能也是体制内一个人达到一定地位拥有一定话语权时的岁数,但不排除有年轻人,如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等人,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有关部门建言献策、起草文件、崭露头角。
3. 体改委、计委、经委、社科院这些部门的领导干部们,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志文、高尚全、陈锦华等改革老兵更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高的很多建设性意见都被写进了文件。
【书中一些有意思的评论】
1. 过去的经济体制改革,重视了生产资料制度的改革,对劳动力制度的改革重视不够。对促进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的不够。
2. 在我看来,我国的改革从农村承包、城市企业扩大自主权起步,80年代主要建立商品市场,90年代主要是建立要素市场。
3. 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生产是第一性的,流通是第二性的;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生产。价格是流通领域的改革,企业改革是生产领域的改革。
4. 企业法人制度的实质,是确认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所有权,并据此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从而使企业真正具备自负盈亏的能力。如果说,此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解决的是企业以无人负责到有人负责的问题;那么,确认法人所有权要解决的是从有人负责到有能力负责的问题。要确立法人所有权,就要理顺产权关系,将终极所有权(即国家所有权、股权)与法人所有权相分离。
5. 作为执政的党和政府,追求的是所有资本资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把经济总量做得最大,而不是(国/民)谁进或谁退。争论的焦点应当是竞争的公平性。
6. 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我们不仅要为过去没有被覆盖的贫困群体提供基本保障,还应当考虑适当削减党政干部以及国有垄断部门过高的基本保障水平,至少不要扩大不同群体之间基本保障水平的差距了。
7. 但是,也没有想到,商品房制度走到今天这样,老百姓买不起房,这不是当初我们设想的,甚至越搞越不像样。
8. 到2001年的时候,我们住房公积金已经搞了5600 多亿,发放的购房贷教不到一半,就解决了 320 万困难户佳房问题。可是,后来越搞越走样,公积金被政府拿走了,挪用了。现在,住房问题这么突出,老百姓意见大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