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主人公银霞联想到慰安妇问题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马华文学作品, 阅读体验挺不错的。经常在dy的评论上看到有马来西亚的人在视频底下留言,评论的文字也都是汉字,从这时起就突然对这么一个群体有了兴趣。通过黎紫书的文字我了解到了马来西亚是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个族群组成的,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华丽的描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阅读时就有一种奇妙的吸力去促使你一步一步往下读,一点一点的了解关于主人公们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我们就了解到了故事的主人公盲女银霞、细辉,以及一个“不速之客”大辉,本以为故事推进后会讲述大辉的故事,然而一下子时间线就回到了过去。这也算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章节与章节之间的时间线基本都是不一致的,是一种回忆式但是又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但是你并没有觉得有种混乱的感觉,仿佛每一个章节都像散乱的拼图一样一块一块被读者捡起拼凑,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盲女银霞这个角色,她虽然是个盲人但是她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比不瞎的人少,甚至她知道的东西要多的多,她太善良了,善良的让人心碎。

关于她最让我深思的一点是她在盲人学校被人强暴而怀孕这件事。当这件事被银霞父母梁金妹和老古知晓之后两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父亲老古是选择要报警,而母亲梁金妹选择放弃报警不想让这件事被外人知道。两个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父亲是为了伸张正义让凶手绳之以法,母亲是为了女儿银霞的名声,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对受害者的偏见。如果在以后每个人都知道银霞是被强暴过而且还堕过胎,那么试问她还有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吗?更何况她还是个盲人,本不正常的情况雪上加霜。就算是个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被大多数人冷眼相待。

这让我不得不想到了慰安妇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个词并不是一个见不得的词,而是一段历史是一段需要被我们铭记的历史。当时看新闻采访上海的初小学生结果没几个知道关于这个群体的实际情况,反而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词。我以前也并不知道这一群体,我是高中时通过电影《三十二》了解的,看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虽然我是一位日语专业学生,但是我从未忘记过祖国所经历过的一切,从未忘记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慰安妇这一群体是受害人,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她们已经经受过身体的摧残了,结果在之后还有忍受一身的精神摧残,这合理吗?这就和银霞是一个情况,明明是受害者却要受尽白眼,所以最终父母选择了“过去就算了”选择了隐藏银霞被强暴这件事。在最后银霞第一次讲这一事告诉了顾老师说出了自己一辈子的秘密,这个秘密连青梅竹马的拉祖和细辉都没有说过,顾老师最后也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怎么样而是安然于银霞成婚。不仅仅只是这一个方面,许多时候受害者本身就已经很弱势了旁人还指指点点,这不让情况更糟吗?我不说要成为顾老师这样的人,至少我们应该和顾老师一样不要对受害者充满偏见,而是应该去以一个关怀的态度去对待她们。

还有大辉这一角色,“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这一词最适合他不过了,不该死的死了该死的没死,为那些为他而死的人感到愤懑。

这部小说所传达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阅读过程中你还会看到为了伸张正义而死的印度人拉祖、婆媳关系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思。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磬夏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