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恢弘“波斯地毯”铺陈出的伊朗五百年 (original) (raw)

伊朗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波斯帝国也曾在公元前六世纪盛极一时。但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阿巴斯·阿马纳特的巨著《伊朗五百年》,却只选取了伊朗近五百年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描绘十六世纪以来伊朗的历史发展进程。为什么?个人以为,追溯一个国家的历史起源,可以洞悉它从哪来,而研究一个国家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迁,既可以验证历史的规律,还可以更好地预见它的未来。

如果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从16世纪初开始,伊朗开启了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萨法维王朝。这个朝代始于1502年,终于1722年。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伊朗民族主义苏醒、崛起的历史。从这以后,什叶派一直占据伊朗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对国家的认同感与主权领土的誓死捍卫,成为这个国家打不垮的精神支柱。这不管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每一个国民,都是决定其信仰与力量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伊朗五百年》的开篇部分,萨法维王朝的历史不短,但占据整部著作的篇幅不长。尽管如此,从萨法维王朝开始,我们几乎可以通过帝国征战与扩张、宗教教义传播与抵抗、王权固守与争夺、统一与分裂,了解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前乃至以后伊朗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尤其是看到萨法维王朝建立、发展、鼎盛和没落的全过程,战场血腥、宫廷阴谋、权力争夺、为了王位继承而骨肉相残,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如出一辙。从这点来讲,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基本形态,不管中外基本一样。看懂了中国历史,翻看伊朗历史就会似曾相识。

选择什叶派是伊朗历史的必然,但也出乎历史发展的意料。因为早在12世纪,萨法维王朝开创者伊斯玛仪的六世祖谢赫·萨菲·丁·阿尔达比利信奉的却是逊尼派。只不过到了15世纪,此前为温和逊尼派的萨法维苏菲教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萨法维教团接受了具有救世倾向的什叶派思想,并日益成为一支具有明显政治野心的颠覆势力。利用宗教实现政治野心,往往是一些追求权力的政治家的不二选择。

很显然,伊斯玛仪对权力的渴求远大于他杰出的苏菲派先祖们,虽然他并不热衷于践行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的教法,但为了权力,争取更多当地显贵们的支持,十二伊玛目派教义被广为宣扬,因为他的神圣王权,只有通过推动什叶派伊斯兰教法才能实现。这时的伊斯玛仪还未成年,表面上看他好像是齐兹尔巴什精英们的傀儡,但在确立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这一点上,他力排众议、坚持到底。正是这一国策,使帝国辖下为数众多的逊尼派穆斯林皈依了什叶派,也正是因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一统,为帝国走向辉煌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但到了伊斯玛仪二世,似乎又开了历史的倒车,他持修正主义观点,批评了父亲的宗教政策,任命同情逊尼派的波斯官员为政府官员,公然蔑视阿拉伯教法学家及其日益增加的追随者。如果不是因为他吸食鸦片过量而死(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权力争夺),他和他的支持者或许能够克服狂热的什叶派追随者的反对,促成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宗教政策的不断调整,既有当权者个人的意志,也有适应现实的因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萨法维王朝的历史,并不只是一段战例、阴谋、社会万象的客观表述,还有对著名历史人物的“情景再现”,以及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不管这种作用是正面还是反面。伊斯玛仪自不用说,作为什叶派帝国的开创者,功不可没;但无端的自信也害了他,在与萨利姆一世的决战中,对方人数众多且军纪严明,他以少对多还在大战之前酗酒打猎,结局可想而知。作者评价他“肆无忌惮的英勇,狂暴的脾气,高贵的气质,天生的才华”,是“救世运动的理想领导者”,可惜的是,这位兼具诗人、狩猎爱好者、双性恋等身份于一身的统治者,在37岁时英年早逝。

而另一位可以与伊斯玛仪相提并论,甚至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伟大历史人物阿巴斯一世,要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才会出现。用作者的原话讲:“历史上少有如阿巴斯一世那样的理想话沙赫,也很少有哪个时代如他的统治时期那样,至今仍被伊朗人所怀念。”尽管他的发达也充满了曲折,但克服了千难万险,重建了一个中央集权且繁荣昌盛的帝国。更重要的是,他帮助孕育了伊朗民族共同体和民族文化,而这一永恒遗产的重要性“超越了他和他的王朝”。这不仅是伟人的贡献,也是伟人之所以伟大的根源所在,有形的历史现实容易创造,无形的精神支柱很难凝聚,但一旦实现,可以发挥出比军事、经济更为深沉持久的力量。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伟大人物则加速了历史的进程。不管是萨法维王朝,还是恺加时代,亦或是巴列维王朝,都是如此。

除了上述内容,对地缘政治、经济诱因在一个国家发展历史中重要作用的阐述也是本书的重点。这一点,在16世纪初的萨法维王朝已经表现出来,只不过当时地理位置或者说是宗教势力范围的因素在侵略与反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经济资源的力量尚未显露出来。而当1908年伊朗首次开采出石油,伊朗一下子就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工业社会,石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石油将伊朗的命运与世界局势紧紧捆绑”。而与美国关系的时好时坏,很大程度上也与石油有关,当然也与伊朗在国际社会上的“站队”有关。

文中在描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涉及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表达、休闲和消遣文化,以及喝酒、吸烟等平民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这些虽然不是作者的创作重点,但“这些都是集体记忆的历史轮廓,它将萨法维王朝与恺加王朝、立宪革命与巴列维王朝、战后的民族运动与当代的历史线索串联了起来”,虽然只是对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简短描述,却因此而让历史的叙述更为丰富和深刻。历史从来都不止是王朝更迭,还有历史缝隙中呈现蓬勃生机的文化生活。

这是一部超长的历史专著,上千页的历史描述以四十余幅充满波斯或者说伊斯兰气息的彩图开始,有通俗故事的现场刻画,有历史人物的肖像特写,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呈现,有现代政治的历史演变细节,也有挂毯、建筑、绘画等人文学科的经典成果,等等。单是这些丰富而精彩的图画,已经预示了这部作品的平实与伟大。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历史事件串联出伊朗历史发展的主题,从而编织出了一张恢弘壮丽的‘波斯地毯’。”

欣赏这张“波斯地毯”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被作者的潜心著书立传所震撼。作为一名出生于伊朗的历史学者,阿巴斯·阿马纳特一直对家乡的研究孜孜以求,对伊朗乃至中东的发展十分关注。时至今日,伊朗与某些西方大国的关系仍不和谐,伊核问题尚未解决,宗教、石油、地缘等因素又在左右着伊朗的命运。伊朗的明天在何方,伊朗又缘何成为国际局势的风向标,阅读这部系统阐述了5个王朝更替、3次革命、3次内战、4次被外国占领,以及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学专著《伊朗五百年》,或许能找到答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