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阳光 两担云彩:细腻真实的林徽音年谱
一幅层次感及韵味感极强的画面:一张古韵盎然的镂窗,一个典雅而婉约的花瓶,一盏洒落一室清光的灯,以及一个伏在摊开的书上正在出神的灵动女子……
展读《林徽音先生年谱》,便是这样一幅让我倾心、向往的画面。正如她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所言: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尚还沉浸在这样一副古雅、婉约、清怡意境中的我,转瞬就被下一幅林徽音孤身半蹲半站在一张梯子的顶端测绘碑柱的场景极自然地拉回到了现实。
《林徽音先生年谱》编版上不仅给予了我这种新颖的阅读体验,也“无声胜有声”地点出了林徽音容文学家与建筑家于一体的特质,果然是好景也须好设计家方能真正得以内外兼表。所以,《林徽音先生年谱》尽管是年谱,但是它并不枯燥。具体来说,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林徽音本人的丰富多彩又充满质感的人生经历;二是书中在很多年份前面都附有林徽音相关的作品,且编辑者将载有这些作品的纸张的上端及右侧做窄,就使得它们与书中林徽音的生平经历及承载它的纸张差异顿现,呈现出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视觉感;三是作者采用了深绿、浅绿及白色相配的三色调,巧妙地呈现出了林徽音充满生命力、张力、创造力,虽多舛,却又纯净质朴的一生。
带着这种由对林徽音的基本认知及对编版的体验,随着作者曹汛精心爬梳剔抉到的史料以及编辑的匠心独运,我走进了林徽音的一生,走进了那段属于她的历史。
书如其名,《林徽音先生年谱》确是一部年谱,书中没有作者曹汛主观意识及痕迹,他做的仅仅是把林徽音的生平事迹及有关照片一一找出来并依据时间先后一一编排。这种传记方式既尊重了林徽音及其生平中所经历的一切,也尊重了读者的知情权。如书中第105页关于“林徽音”与“林徽因”两个名称的由来,曹汛作了详细说明,由此,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林徽音先生年谱》用“林徽音”不用“林徽因”的缘故。而105页也是林徽音、林徽因两个名字的分界线。从此,使用了31年的“林徽音”这个名字,因为一个同名之人的无聊写家搅扰,被改为“林徽因”,一直沿用至今(为保持一致,本文从之)。刘珊珊、黄晓在“编后记”中详细地说明了曹汛为什么选择使用“林徽音”的原因,读之,深有同感。人这一生,很多舍弃与选择其实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果能像林徽音一样,坦然面对,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也许“无心插柳柳成荫”,说不定会成为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
近些年来,为林徽音写传、研究她的成果很多,郝瑞琳(2017)在《“林徽因传”研究》一文中指出已有林徽因传大多具有“生命历程的较完整勾勒”“多元立体化形象的重构”两个优点。客观看,《林徽音先生年谱》深化了以上两个特征,它不是较完整勾勒林徽音的生命历程,而是完整地勾勒出了她的生命历程;书中也展现了多元立体化的林徽音,但是并没有主观意识的添加,“一样话百样说”,同样,一个人的经历只要编写者文字功底深,自然能将其呈现的灵趣无比。如:
年轻有为的诗人方玮德病逝,6月1日南京出版的《文艺月刊》第七卷第六期刊出纪念专号,徽因发表动情的长诗《吊玮德》。
上面这段话中只有“年轻有为”“动情”两个修饰词,看似是曹汛的主观评价,实则是世人对方玮德的客观评价以及曹汛本人对《吊玮德》的客观评价,体现出了曹汛在编纂《林徽音先生年谱》时持有的一种看似主观实则客观的情感态度。
曹汛的客观陈述态度,让我们看到了林徽音是怎么逐渐成长为文学家及建筑家的,也看到了家庭对林徽音固然有重要影响,但林徽音本人的品质更是她能成为“一代才女”的重要原因。
简言之,《林徽音先生年谱》对专业研究者而言是很好的语料来源;对一般读者而言,是一本图文并茂了解林徽音的佳作。
心有一片阳光、肩负两担云彩的她,因了《林徽音先生年谱》,在2022年熠熠生辉的同时,也把那个时代与她有关的一切一一挥洒开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