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送给现代人的精神健康指南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李辛老师这本《精神健康讲记》从自我认识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身体、情感、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身体对应物质、情感对应能量、思想对应精神。其中精神是内在核心因素,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对应产生什么样的能量,而能量的聚集又会作用于物质表面。类似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都属于心里应激的躯体反应,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处在负向的能量场之中,总是在不断强化负向认知,久而久之会建立一个负面情绪和思维、行为模式的古堡。那如何应对并自我调节呢?李辛老师在此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保持情绪的清晰与内心的稳定

我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声音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对应我们的情绪会发生变化。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文化有些特别,人们会害怕自己处于不高兴的状态。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处在“不快乐”“低谷”状态,没有力量去始终维持一个“正常”的状态,这是不好的,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这样认知的背后是,大家普遍认为,保持“积极”、“阳光”、“乐观”才是对的状态。此处李辛老师指出:“如果我们保持精神的清晰稳定,跟随这些正常而必然会有的起伏向前走,不固化某一片段,不放大且停留执着于此,而去尝试接受痛苦,保持生命的自然流动,也许会更容易通过”针对那些负向的能量,我们尽可能从更高的一个维度去接受它,并认可它的存在是正常的。当负向能力积蓄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通过特定的形式(哭、大喊)表达出来。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从精神的层面清晰的认识到我们的各种情绪变化,以及各种情绪背后所代表的能量。去思考是什么事情导致、作用了这种能量的产生,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稳定,客观的表达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利用。那如何才能强化这种清晰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呢?这就牵引出了李辛老师的第二点建议:时刻观察留心身边的生活。

二、要时刻观察与留心身边生活

健康的心灵,需要比较高程度的、清醒的意识临在,能够不断把原来注意不到的、有意无意排除在外的东西“意识到”,从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让这些事情进入你的意识当中”。我们日常大量的人都生活在一种比较浅显的生活里,这种浅显的生活源自于肤浅的表达。“你吃了没”、“睡了没”此类日常的问候实际上只是单纯信息的交换,不涉及任何精神层面的沟通。而精神沟通的前提是要具备对事物强大的感知能力。感受水的流动、享受风吹在脸上的感觉、闻一闻泥土的气息。这种种的背后代表的是自然所传递出来的生命力,我们人作为个体在自然万物中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人要具备这种感受和感知身边事物的能力,而后才能感知自己、并启动自我的思考模式。

三、从静坐开始了解自己身体与意识

静坐,是人体在相对静态的时候,对精神和意识的专门训练。此过程分为“有为”、“无为”两种,有为,是有目的地把精神力投注在某个目标上。“无为”是我们的精神处于松、静、柔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能量自然就会往回走,由表层回到我们内心的深处,去到身体需要的部分。无为的过程也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过程。身体其实比我们的主管意识更有智慧,所以,当我们处在松静自然的时候,身体便开始自动调节,而且它的调节是均匀而不偏颇的。当我们把肢体放松开的时候,心也会跟着渐渐松开。静坐的过程中,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要注意留意身体的松紧/感受身体状态的变化,渐渐的还要慢慢有意识去留意自己精神的紧松,同时也要多多去留意周围他人的能量以及精神的紧松。任何自我的观察和认知,最终都要与外在与他人产生连接,要打开眼光/扩展意识,放松的去观察、听、看、感受流向我们的一切。

四、建立自我主题和认知原点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自我认知的原点。当我们通过自我观察、外部感受收获了大量的能量之后,保持积极开放、乐观的心态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自我原点基础之上,所有外部的能量需要被过滤后内化、吸收变成自我的一部分,构建成我们原本的生命力,我们自身的生命才能不断完整、并兼具内涵与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