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死亡 (original) (raw)
正如托尔斯泰所写,伊凡·伊里奇的身世极其普通,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可怕。普通和简单之处在于几乎所有公务员都在经历同样的人生——他靠着父亲的关系当上公务员,入职后擅长逢场作戏、阿谀奉承,同时做事踏实、井井有条,一路稳步上升。他的房屋和装潢像绝大多数小资家庭一样,不太高档却想模仿富裕家庭,还认为自己的品味与众不同。他的婚姻也并非孕育自爱情,而是因为门当户对,达官贵人们都赞成这门婚事。婚后夫妻关系不和,他就常常逃避到工作当中。他一生的可怕之处也在于此,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社会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所认可的,也是他人所羡慕的,他和别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工具的基础上,而非感情的基础上,以至于在他意外早逝后,所有同事第一反应都是他留下的位子所带来的人事变动。参加葬礼的许多人不过是逢场作戏,因为社会规则要求他们来。他们对于死者并没有多少感情,看到死者,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伤心,他们也许会想到自己也终有一死,然而这种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幸灾乐祸。
托尔斯泰在这本书里至少探讨了两个哲学问题——一是人的异化。伊凡·伊里奇在社会中是一个异化的工具,一个体制的螺丝钉,对于同事来说,他代表的只是一个职位,甚至对于妻儿来说,他更多地代表了丈夫、父亲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至于他本人,也只是把婚姻当作工具、把事业当作工具,他似乎没有活出本真的自己,一直都根据他人的评价和利益的权衡行事。
第二个问题是死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命终将死亡,不过嘴上说人终有一死,和警醒地认识到我将会死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伊凡·伊里奇的朋友们都在悼念他的仪式上产生了人生无常、人终有一死的念头,然而短暂的警醒之后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仿佛忽视死亡就会让死亡和自己无关。威廉·萨洛扬曾说“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小说的主人公伊凡·伊里奇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绝对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质疑和思考。
托尔斯泰安排的意外事故,就是要把死亡这个悬临在每个人头上的哲学问题甩到伊凡·伊里奇的面前,让他无法回避对生命的反思,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平庸、他人的虚伪和无情,让他意识到看似美好的生活现在看起来一点也不美好。
这本小说给我心灵带来的震撼远远强于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后者的语言过于抽象和晦涩,而小说的故事是如此具体和贴近生活。这让我想到乔布斯曾经说过,自己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发问: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于是他“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创造了无数惊人的产品。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