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 (original) (raw)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
这是歌德的一句话,是在《怎样观察一棵树》中看到的。这本书是伴随着今年春天北京的疫情看完的。
五月份,北京困在了奥密克戎中,全城几乎停摆,我也居家办公。测核酸成了每天出门的唯一且必要的理由。
五月正值春夏之交,月季开得正旺,街边的树也是一派郁郁葱葱。每天拿本书出门排队测核酸,偶尔抬头看看花草树木,弥补不能去远方的遗憾。
怎么就想起来观察植物了呢?因为今年春季入职的新单位旁边有一个小公园,入职第一天,同事们就带我逛了一圈“大观园”,于是周末我就办了一张公园年卡,以便每天都加入他们的散步活动。
虽然每天都去,但总觉得看不过来,植物每天都有新变化。春天百花争妍,目不暇接。迎春花、连翘、山桃、碧桃、榆叶梅、红梅、玉兰、贴梗海棠、海棠花、杏花、紫叶李、梨花、紫藤、七叶树、芍药、牡丹、鸢尾……夏天的石榴、紫薇、紫荆、睡莲、荷花、萱草、凌霄花……秋天又是另一番风景,斑斓的地锦(爬山虎)、银杏、元宝槭、枫树……
有时候看到相似的植物不知道该如何区分,比如芍药和牡丹。有些则是同一种植物竟然形态不同。尤其是初夏的银杏,长满了扇形的初生的小绿叶,有的植株上长着葇荑花序,有的在叶子间藏着两两一组的绿色小球。为了搞清楚,便买了这本《怎样观察一棵树》。
原来银杏是雌雄异株的,雄株便会长葇荑花序状的雄球花,而雌株会结绿色的银杏果——秋天白果的前身。银杏也被称为“活化石”,它们见证了恐龙的诞生和消亡。
看完这本书,便将街边和公园里的银杏都辨认了一遍性别。也是因为看这本书,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植物。在某天的下班路上,竟然通过地上的叶子发现了书中介绍的另一种树,也是书的封面上所展示的——鹅掌楸。它的叶子长得太有特点了。真的很像一只鹅掌。抬头一看,果然是一株鹅掌楸。不过当我发现它的时候,已经是夏末初秋了,没能看到它开花。没关系,还有明年。
小心收集了一片鹅掌楸的叶子,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观察一棵树》的作者南茜·罗斯·胡格说比起一片完美无缺的叶子,她更喜欢有故事的叶片。比起美国的选美文化,她更喜欢日本的侘寂审美。一片有瑕疵的叶片正是生态连接度高的表现。她在书中教我们如何欣赏有瑕疵的叶片之美。
南茜不仅教人们如何观察常见的树,还分享了很多她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人文思考。
当用一种博物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时候,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曾经熟视无睹的花草树木都有各自的姿态,各自的生长周期。不同时间相遇,总有不同的形态。
今天,在冬日暖阳里,不仅观察了玉兰的毛茸茸的花芽,还看到了一群灰椋鸟以及一只乌鸫。当发现原来我们与这么多生物在共享同一个公园,同一个空间,同一个地球,不仅体会到了观察的乐趣,也会感到人类的渺小,我们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观察不只是作为旁观者观察大自然,也是在观察我们不易察觉的自己。正如《怎样观察一棵树》所引用的两句名言: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追求新的景象,而在于换一种新的眼光。”(普鲁斯特)
“你需要不断努力,才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事物。有时熟悉的事物比不寻常的事物更难以看到,因为要真正看到熟悉的事物,你必须先打破忽视它的习惯。”(奥威尔)
本文首发于参差书店公众号。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