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经济学:为什么比父辈更有钱了,我们却更不幸福? (original) (raw)

2015年的一部电视剧《请回答1988》横空出世,短短20集的电视剧,却让很多人沉浸其中,似乎1988的那个年代无比让人怀念。

幸福感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明明我们如今的收入和生活条件,都远远超过了那个年代,但看到影视剧中的家长里短,却让人觉得其中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幸福的味道。尤其是出品这部电视剧的韩国,如今国民人均收入已超过了3万美元,超过我们国民的好几倍,但韩国目前却面临着高考内卷、职场内卷、年轻人失业、人口老龄化的多重危机,幸福感似乎已经远去了。

经济似乎与幸福感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虽然大家比原来口袋里有钱了,但却感觉更焦虑更迷茫了。

这种现象,很难用教科书上的经济学来解释,但又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曾任韩国战略与财政部贸易协调处处长的赵源敬,关注到了22个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经济学现象,在《餐桌上的经济学》这本书中,用经济学的原理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我们普通人也能一下子读懂经济学。

我们比前辈更有钱了,但攀比却让我们更加不幸福。

我们80后90后这一代面对的生活,跟我们的父辈60后70后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我们的父辈虽然经济条件差一些,物质也远不如现在充足,但是那时候的人们都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工作都是包分配的,基本上可以干一辈子到退休,这样的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而且贫富差距小,不存在攀比的问题,邻里关系也亲近,大家的幸福感很强。

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工作是要靠自己努力去寻找的,职业晋升是要靠内卷的,没有什么朝九晚五,996都是福报,中年以后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眼看着以前和自己玩泥巴的同龄人,如今却和自己的现状有着天壤之别,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看到网上各种炫富美好的生活,再看看自己惨淡的日子,想找幸福感都不知道去哪里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他把幸福简单的定义为幸福等于占有除以欲望。

简单解释来说,他认为当让我们拥有的与欲望相匹配的时候,我们的幸福感是最强的时候,当我们的占有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欲望越小,幸福的值越高。

我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拼命努力,只为买房买车,让自己拥有的财富越多,才能匹配上自己的欲望。但当面对房价高企,自己获得的收入无法达到期望,幸福感便会离我们远去。

当然,这还是与我们不由自主潜意识的攀比有关。 记得小时候过年一块糖、一块巧克力、一件新衣服都能让我们高兴半天,但如今过年面对着山珍海味和高档的保养品,却似乎没有什么开心的感觉。

我的大脑受到边际效应的影响,随着收入的增加,物资的丰富和充盈,新获得一件礼物也很难让我们幸福感爆棚。

或许放弃不了大城市居住的好处,又要承受大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似乎是我们目前难以获得幸福的主要原因。但这却是时代滚滚车轮发展当中无法避免的情况,日化进程依旧在继续,大量人口依旧涌向了大城市。我们仍旧在迷茫当中寻找自己幸福的未来。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呢?如果我们把萨米尔森的公式,改成幸福等于实现除以期待,如果实现值是一定的,那期待值越小的话,幸福感就会越强。

就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降低自己对第1份工作的期待值,那么其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那如果是面对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却抱着自己好不容易通过激烈的竞争考入大学,想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应自己名牌大学生的身份,那很有可能现实情况会让我们失望。

因为现实情况是企业要控制人力成本,企业投入的预期收益率也远达不到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大学录取率如今也在每年提升,所以降低对于就业的期待,是如今最好的选择。

说到就业率,其实还有一个难以让人想通的问题。

为什么市场上失业率这么高,企业却依旧喊着招不到人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如拿婚恋市场来打个比方,相亲市场上总是有不少单身男女来寻求姻缘,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良缘,市面上并不是真的不存在适合自己的那个人,那为什么就是找不到呢?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单身男性的数量跟单身女性的数量进行匹配。道理很简单,因为搜寻是存在成本的。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愿意花费一大笔钱去婚姻介绍所寻找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因为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匹配的,只有花费了经济成本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其中可能就存在我们要找的那个人。

劳动力市场也是一样,一方面企业天天喊着招人难,另一方面求职者也苦闷,自己难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所以市面上出现各种线上招聘平台,线下各种招聘会,其实都是为了给双方牵线搭桥,进行信息互通,在信息匹配上一定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和成本,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如何低成本的,招到合适的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则是求职人员需要想尽办法去解决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当经济形势很好的情况下,失业率依旧不可能为0的原因。因为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总会存在不对称的情况,适合的企业和求职人员总会存在无法匹配的情况,这种失业叫做摩擦性失业。

这是如今存在着学历通胀的情况,明明是海外留学归来,花了几十万上百万获得的学历,但回国之后在用人单位眼里却不值钱,可能第一份工作的月薪也只有5000左右,远远达不到留学花掉的经济成本。

考证也面临着内卷,毕业那一年考各种证书,比如教师证英语四六级证书还有各种专业证书等等。但当找工作的时候发现用人单位不看证书更看经验,这就让应届毕业生尴尬了,是大家都更愿意去报考公务员。

其实韩国也存在这种年轻人失业率特别严重的现象,年轻人失业是全体失业率的2.8倍,几十万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严峻。

对于这种情况,韩国经济学者赵源敬建议政府应该建立供求数据库,解决就业岗位信息不匹配的问题,如果这个数据库能够容纳完整系统的就业岗位供需数据,那么就能够解决如今劳动力找不到符合自己意愿工作岗位的问题。当失业率下降的时候,社会整体的经济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经济与就业方面的关系其实说还讲了很多我们关系的问题,比如向单身人士征税合理吗?如何成为成功的投资者?怎么有人愿意高价购买二手车?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不能理解的现象都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让我们对于经济趋势的预测,包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济方面的个人选择都非常有帮助。

关键是书中还运用了22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来回答我们生活当中的经济问题,让我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经济学的原理。

当我们不了解经济学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但如果我们拥有一些经济学的基础,则会更加理性的做出合适的选择,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