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鬼才”编剧芦苇面对面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喜欢电影的人很多,真正懂电影的人却并不多。比如我,每每看过一部让人回味良久的电影,就会非常好奇:一部电影究竟是怎么诞生的?那些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又是怎么编写出来的?
直到读到这本《电影编剧的秘密》,我才终于了解了电影编剧这个重要角色。
这本书收录了著名电影编剧、策划人芦苇和作家王天兵的四次谈话,芦苇从创作《霸王别姬》电影剧本开始,回顾了他之后二十年的创作历程,通过实战经验与教训,剖析经典电影,介绍通用编剧法则,通过一个优秀编剧的个人成长史,为读者打开了迈进影像世界的大门。
现在,我们就借由此书,认识芦苇,认识中国电影。
01 认识芦苇:一个不一样的电影编剧
熟悉中国电影的人,大多都知道芦苇,因为他参与创造的电影获得了太多的奖项:
《疯狂的代价》获夏威夷电影节优秀作品奖,《黄河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霸王别姬》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活着》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秦颂》获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团特别奖,《红樱桃》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图雅的婚事》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电影编剧,在当代华语电影界,甚至在世界电影界,都是凤毛麟角的。也许很多人会跟我一样,对芦苇的了解,仅限于此。
在打开这本《电影编剧的秘密》之前,我特意去百度了芦苇的相关信息,结果让我大呼意外。
意外之一:创作了无数优秀剧本的芦苇,居然只有初中学历。
芦苇出生于1950年,他从来没有上过专业的艺术院校,满打满算只受初中教育,因为他只读到初二就下乡插队了。然而,他却有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读到了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著作,早早地与世界接了轨。看来知识改变命运,此言实在是不虚。
意外之二:被业内尊为“中国第一编剧”的芦苇,居然是靠自学进入电影行业的。
芦苇下乡种过地,进工厂做过工,待过业,辞过职,后来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当过炊事员、绘景、美工,再后来,竟然被《世界电影》杂志启了蒙,他边读书边做笔记,边做美工边帮做导演的朋友改剧本,后来找他改剧本的越来越多,他就干脆改做编剧了。
意外之三:作为如此优秀的职业电影编剧,芦苇的剧本居然还有很多并没有被拍成电影。
芦苇常年保持着一年一部的节奏编写剧本,从业三十多年,剧本写了三十多部,然而目前有很多并没有被拍成电影,自信的芦苇认为其中有很多并不比《霸王别姬》差,这不由让人心中满是期待。
作为一个毫无专业学历背景、却将好莱坞电影叙事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电影编剧,芦苇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秘密呢?
02 倾听芦苇:电影编剧原来真的有秘密
电影类型,是芦苇再三强调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电影类型就好比文学的文体,也好比建筑的格式,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的编剧法则,必然也有不同的写作方法。这就像不能用写监狱号规的文体去写情书、不能把厕所设计得跟剧场一般气派是同样的道理。
芦苇说,类型就好比一个拐棍,是让你去利用的,它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但却可以保证你不犯基本错误。在《电影编剧的秘密》一书中,他详解了不同类型电影的构成与推进方式,同时像拆解组合家具一样展示了经典电影的内部构成,让人读来茅塞顿开。
比如《双旗镇刀客》,作为一个西部片,它一定要分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板块:
故事开始,英雄来到小镇,发现小镇被恶势力控制、小镇人民无力反抗,英雄初露本色,用超强本领打破小镇的平静;故事中间,英雄与恶势力发生冲突,小镇人民不理解英雄,英雄得不到支持,受尽磨难、濒临绝境,凭个人智勇杀出重围,消灭恶势力;故事结束,小镇人民挽留英雄,英雄离开小镇。
这样的模式,对于编剧来说,就好比人们常说的“回回上当,当当不一样”,“当”是一个类型模式,“当当不一样”,则是一个创造。
保持好奇心,是电影编剧的另一个秘密。芦苇说,想做编剧的人必须要有好奇心,要什么都想知道,都想学;要多看好电影,多做笔记,笔记可以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剧本主题、导演风格、表演、摄影、音乐和剪辑,这样的分析做久了,自然就什么都明白了。
芦苇说,电影就是假戏真情,情节是假的,情感是真实的。每一个故事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展现人物的个性。一部好的电影,观众过后有时会忘掉故事,但却会把人物记在心里。比如《霸王别姬》,看过多年之后,观众可能忘记了具体情节,但却会记住程蝶衣这个人。
缓进速战,是芦苇做编剧的秘密战术。缓进时,要做大量笔记,记录灵感,记录人物分析与思考。无论是情节还是台词,都要靠功夫与才华、积累与研究,不是耍小聪明就可以糊弄过去的。只要准备工作做足了,到写的时候才能如行云流水,不但快,而且左写左有理、右写右有理。
写作的秘密不止于这些,还有编剧最好在写之前就已经明白了要怎么结束,这样写作才有方向感;还有关于“凤头、猪肚、豹尾”和“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很多有关电影编剧的秘密散落在两人对电影的深谈中,而所有的秘密归纳起来,正合了日本著名导演、编剧黑泽明所说的:剧本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用脚写出来的。写剧本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编剧无秘密,皆是苦功夫。
03 与芦苇面对面:一场关于电影的深度对话
读《电影编剧的秘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旁观芦苇和王天兵两人的主旨演讲,他们看似轻松地聊着往事,品评着电影,讲解着编剧的技巧,通过两个人思想、精神的交流,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悟到了电影的智慧、编剧的精髓。
芦苇的讲述是坦诚的,他并没有讲什么“要学艺,你要先学会做人”这样的大道理,而是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把自己的创作技巧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于是,我们从中看到了芦苇这个电影人,也看到了电影这个大世界,一个点,一个面,电影的形象瞬间立体起来。
从芦苇的创作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毕生追求的,是将中国故事融入史诗类型电影中去,让中国电影可以与世界交流。这种电影的史诗性,要表现的是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就是要把小人物的命运,融入到历史的进程中。这种“芦苇电影”特质,是早在写《霸王别姬》时已经形成了的。
在这样的电影底层思维之上,针对十年来国内外一些热门电影,芦苇毫无顾忌地做出了辛辣刺耳又酣畅淋漓的评价。这些短语,有的鞭辟入里,有的不失偏激,但我们相信,这些都是芦苇真实的感受,有让人深感崇拜的智慧,也有让人倍感真实的局限,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鬼才”编剧芦苇。
这样的一本书,其实不仅适合对电影编剧感兴趣的人来读,也同样适合所有写文章、做创作、尤其是搞电影的人来读,因为它实在很像一部分编剧教程,从中你不仅可以认识芦苇和电影,还可以了解创作和成长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