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模拟绘画笔触,很独特的尝试。 (original) (raw)

今天读完了澳大利亚作家林赛的《面包匠的狂欢节》。这是一本试图打通小说与绘画的界限,很新奇,但也不太好读的长篇小说。 这并不是说这篇小说在不厌其详地描述场景里的每一个细节。这本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在讲故事,用独特的叙事笔法来模拟一些癫乱疯狂的古典绘画笔法。 整本书讲了一个象征男性气质的旧信仰在一次食物中毒引发的狂欢节中崩塌,被象征女性气质的新信仰取代的故事。不过,这本书在“女性气质新信仰”建立后就戛然而止了,对“新信仰”几乎没有展开描写,叙述偏重对男性气质的讽刺,而非对新世界的构想。 整本书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讲男性气质时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一种醉醺醺的感觉。其中一多半主人公都是男的,而且大部分都有传统男性常有的特点:有的贪食;有的好敛;有的控制欲很强;还有健忘,爱冲动,爱喝酒,爱突发奇想,经常头痛,其生命与其说是平凡,其实更像平庸。 特别是书里最坏的那个男角色,他曾是被虐待的弱者,长大后又去虐待别人,成了千万年父权制虐待链条里的一环。他不断地对抗自己对于性的渴望,却不反抗对于酒精的渴望。他平庸到了极点,却又自命不凡。他出镜的时候,总让我想到极能代表传统男性气质的《水浒传》好汉们——他们不耻贪杯,不耻骄傲,不耻暴力,唯独耻于好色。记得按照马幼垣先生的分析,《水浒传》里绝大多数好汉武功都很平庸,啥特别的本事也没有。那个角色若上得梁山,可能也能当一个好汉吧。 这本书并不脸谱化。大多数男角色倒没有那么坏,而只是平庸。相对而言,书中的女性和残疾人往往是光彩更强一点的角色,至少,书里的“高光时刻”,往往请这些人来当主角。譬如有一个女性角色,相对别人来说,她可以算是多闻、勇敢而自律。不过,在整本书的最后,有一场明显象征着与传统父权制信仰告别的篝火,人们焚毁了暴力和控制欲的象征,她也砸碎了象征严谨、自律生活的象征。看起来,在作者眼中,这些品质同样被划在了旧世界一边。 书里大部分象征和隐喻都不太难懂,但也有一些,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特别是书中有一个“给上帝拍照”的主要人物。或许是由于我个人对基督教没什么了解,但凡有关这个人的剧情,我基本上都看不懂。可这个人戏份又不算太少,每每与主要人物发生某种关联,提供某些道具。于是,书里可能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内容,我都有点不知所云。我是把这本书当作消遣读物来读的,这个读不懂的比例可能有点稍高了。但总体来说,我不后悔读了这样一本风格独特,有着绘画般笔触的作品。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