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海洋视角下的东亚关系史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年来,海洋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海洋将原本分隔的陆地逐渐连为一体,以海洋为切入点去探寻国际关系也成为普遍的研究方向。本书从海洋出发,去探寻东亚三百年来的外交关系。
编者在前言部分做了许多重要概念的介绍。“海域”是以海为中心的“地域”,所以本书不是将海洋与陆地割开来讨论历史,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本书所探讨的“东亚”并非地理概念中的东亚,而是将东北亚、东南亚也囊括其中。
全书以一百年为一个节点,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开拓海疆 1250-1350
相互争夺 1500-1600
分栖共存 1700-1800
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基本特征,编者们根据史料,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交往方式、物种流通等内容,全力打造东亚三百年来的海上盛况。
不同状态的东海与南海
作者有意将东海、南海分开叙述,两片海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海管控严格,南海自由放任,这种不同特点的成因在于是否有强大控制力的政权存在。
东海海域主要由中日朝三个集权式国家牢牢掌控。在第一个百年时段里,总体处于一个相当开放的状态。三国设置机构专门管理海路贸易,如元朝的市舶司、行泉府司;日本的大宰府;高丽的镇边万户府等。看似严格、实则宽松的管理体制也带动了东海海域贸易的繁荣,即使元日之间爆发战争,只是对外国人的态度有一定程度的转变,并没有中断贸易。
在第二个百年,东亚三国都经历了政权的变更。明朝的朝贡体系使东亚各地向心力更加凝聚,“大倭寇时代”改变了东亚秩序,东海贸易基本停滞。各方势力积极争夺海上利益,直到17世纪的到来。
第三个百年时,明清易代,日本德川幕府权力巩固。各方似乎达成一种默契,专心营造“海洋的和平”。政治上各方处于分离,贸易上一体互动,各国加强对海上贸易的管控,对于来者的身份也有限定,东海井然有序,呈现分栖共存特征。
不论处于哪个时期,南海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是因为南海海域没有强力政权的严格管控。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介入南海贸易,促进了南海的商品、物种交流。在自由放任的态势下,南海成为交易贸易的主要场所,迎来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时代。
如何界定“海上的人”
书中的前言部分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如何界定这些积极从事海上贸易的人。如果套用“国籍”、“民族”之类的近代概念显然是不合适的。日本学者村井章介曾经将这类人称为“境界人”。“境界人”的带动下,东亚贸易十分活跃,引发商品的大交流,货币、生丝、砂糖、铸造材料都是紧俏的商品。人口迁移也在进行,其中华人的比例最高。华人把风俗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必然是“妈祖信仰”。随着近代的到来,“海权”意识逐渐提升,各国也逐渐将海洋作为边界,“境界人”的概念才有所改变,各国也进入到明争暗斗时期。
“闭关锁国”的误区
“闭关锁国”成为清朝与德川幕府近代外交的标签,似乎中日两国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本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也破除了这种固定思维。
实际上,中日两国只是严格限制西方国家的贸易。自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疯狂开展殖民扩张,但对于中日来说,能够有效的限制并管控西方势力在本地的贸易。中国只开放广州一地与西方贸易,并严格管理外国人与中国人的交往。但对于东亚海域的各国仍允许到各港口进行贸易。日本同样如此,限制西方人和传教士的活动,积极与亚洲国家地区互动,甚至还想打造以自己为中心的新型朝贡体系。
总体而言,本书视角新颖,论述全面严谨,兼具通俗性与学术性,是一部不错的东亚关系研究作品。
推荐阅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校书郎公子熙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