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历史的眷恋与原典的启蒙 (original) (raw)

《大秦帝国》的妙处是,将凌乱分裂的战国史料,构建起一个大气磅礴的完整的版图框架,并按照血与火精神引领的秦国视角,从地域边缘勾勒出那个庞杂时代的中原诸国活生生的英雄、学者、君候们的生动面孔。墨家杀手阻击商鞅、张仪骂晕孟夫子、李斯的黑化等章节,很见想象力。

作为小说,它的人物塑造、故事性、思想的分析等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人们对先秦历史产生深深的向往。

这套书深刻影响了我后来大约十年的阅读走向,我后来兴致勃勃集中阅读先秦的书,比如《商君书》《墨子》《管子》《晏子春秋》《战国策》《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周易》《诗经》等,还认真通了一遍《左传》《资治通鉴》《史记》。

从小说链接到原典,这里要感谢作者的启蒙,原典让人看到更原始更丰富更真实更深刻的思想。

正是一本薄薄的《商君书》,将《大秦帝国》中极力塑造的商鞅形象给瓦解了、给推翻了。

相比于《大秦帝国》塑造的“极心无二虑”的伟大形象,《商君书》呈现出商鞅“极权无二虑”的愚民弱民的手段与机心,作为秦制的最初制造者,深远影响了两千年的中国,其塑造的奴役之路,许多人仍然不能自悟。 《大秦帝国》塑造的法治思想有其蛊惑人心的一面,但其实其基础是君权,与现代法治是两回事。此外,书中高扬法家而压低儒家,也是传统的儒法斗争路线的故事化呈现而已。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是作者所不及的。 鲁迅讲过一段有趣的话:“殊不知我近来倒是明白了,身历其境的小事,尚且参不透,说不清,更何况那些高尚伟大,不甚了然的事业?” 对于刚发生的身边小事的叙述,不同的参与者会讲出不同的故事。对于久远的庞大的历史,更会诞生不同的叙述文本。 希望更多人能系统地读《大秦帝国》,也希望更多人能因此受到触发去读更多原典,读到更多视角的历史读物,读到希腊城邦,读到荷马史诗,读到陈寅恪,读到茅海建,读到杨奎松,读到生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