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 (original) (raw)

Eva 评论在这样的雨天 4

2023-10-11 22:59:44 已编辑 广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演没有刻意迎合风潮,而是找到了‘电影/表演’这一切入点。对法国电影史的敬意,对二十五年来通过镜头审视、为之着迷的‘女演员’考量和热爱,身为导演内心必会产生的‘何为表演’这一殷切疑问,均在家庭片普世性的包裹之下满溢而出——这个项目就是这样启动的。” —— 非常惊叹是枝裕和导演对每部经手的电影作品的用心。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到他对拍摄电影的分析解读还有幕后的考虑与心境变化。跟随他文字,读者能够走近他,走入他努力打磨,精雕细琢的电影世界。 ★ 《真相》这部日法联合拍摄的电影,其故事内容脱胎于是枝裕和导演于2003年创作的戏剧剧本《在这样的雨天》。不过当时并没有将原作搬上荧幕。他觉得还不够好。而著名女演员比诺什在Cofesta向导演邀约,承诺有机会的话定要合作拍电影。终于,时机来了。 其实日法两国的拍摄环境和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法国有着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熟制度设计。日本倚靠的是充实而独立的国内市场。 是枝裕和导演通过面试,在十五分钟时间内向负责审查的电影人进行陈述,为什么在法国拍,为什么找这两位女演员,为什么是家庭故事,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等问题。导演参考前一天的排练,灵活巧妙地回答评委们连珠炮式的问题。 他的诚恳和细心观察打动了评委。他聊到在法国六岁的孩子就自己睡,而不是像日本那样一家三口成川字入睡。他也不用太担心资金筹措情况。不同于日本文化厅的制作补助制度(只看文件),法国的更透明,亦更健全。 ★ 每次读导演的电影手札,都不难发现他对每个场景和细节都抓得很紧。 如果说洪常秀导演喜欢和演员聊天,抓住一些灵感和细节,那么是枝裕和导演更擅长让演员随情景和对手演员的互动让故事流淌出来。 他引用美国演技指导专家迈斯纳的话,演员通过对彼此的精准回应来促进彼此的表演。他把氛围渲染的主动权留给演员,使得演员提炼出表演的能力,不去“演”,而是“成为”。 ★ “我一贯认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找到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并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都是导演的头等大事。” 导演是个勤勉认真又念旧,甚至可以说固定习惯快到死板(非贬义)程度的人。他喜欢的可丽饼,会一直喜欢下去。他还会带上福山雅治先生去尝鲜。 读《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就能知道,他有多么喜珍惜与树木希林女士合作的机会。他对她的敬重和喜爱,路人皆知(笑)。这种亦师亦友,也情同母子的关系,是永远的羁绊。 这次合拍电影就是一个新挑战。他需要和德纳芙、伊桑·霍克、玛侬还有比诺什合作。语言不通似乎成为他沟通的障碍。另一难题是他们熟悉的工作方式不同,工作时长也不同。翻译,还有一遍遍传达修改意见,成为工作日常。 他都依着拍摄场景房子的环境、演员个人特色还有故事人物情绪的收放来对剧本进行一遍遍的打磨。他亦写邮件向演员们解释改动的原因。 有趣的是,伊桑·霍克很喜欢导演随手写的俳句。他还提议精简掉不必要的台词,何不遵照“俳句的精神”(只是描述而非抒情)呢? ★ 导演是个持续学习的人,贪婪吸收,甘之如饴。 本书里有着大量的他记录下来看过的电影作品。有些是他在飞行参加影展期间看的,有些则是他重新翻找出来钻研的。他把时间都用到极致,以致于福间女士惊呼导演莫非想成为超级赛亚人。 他大概学不会及时放松。在高密度的拍摄与参加活动下,他也会疲惫,但依旧全力以赴。他的认真和细致,得到同行人员的认可与信赖。只是,希望导演能稍微放缓节奏,别绷得太紧。 ★ “记忆不像化石那样固定不变,而是更加动态的东西。每次经由回想这种行为,都会在动态中复苏,这才是记忆。” 想必导演这么乐于写电影手记,大概是想在未来的日子里重新回顾过往拍摄的点滴。他知道记忆会被美化或粉饰,与真实有所不同。他愿意记录下他的所思所想所感,以供往后回忆,增进与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