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在心中回响 (original) (raw)
2023-11-13 14:36:12 已编辑 北京
科普读物爱好者与本书偶然结缘。结论先行:
1. 对非医学小白友好,又不失科学严谨,甚至书中很多知识点在生活中可以运用 —— 不单纯是简单医学科普,从宗教,文艺,科学多方面更加立体为普通人描绘心之搏动的奥妙。
2. 插图丰富但又与文字平衡,相得益彰 —— 我喜欢看图,图片生动丰富。如果只有图,会有一种疲劳感,仿佛我买的不是书是画册。这本书以文字为主,以图为辅,在心艺(heART)和心脏入门两部分,图片插入的恰到好处,我很喜欢。
3. 主题是心脏,却能衍生出的人文思考一点也不比其他文学类别少 —— 把这点写在这是我带点主观私心。曾经我以为的科普读物的阅读流程是记知识点,会心一笑,再记知识点,但没想到这本书会让我产生人文思考。
五星推荐,就像我短评里说的那样,我想到科普是有趣的,但我没想到会这么有趣。
如果可以,真的很想把记了7页的知识点发出来。
对非医学小白友好,又不失科学严谨,甚至书中很多知识点在生活中可以运用。
科学方面:
打小没少在心外科里瞎溜达。看过医生办公室的心脏模型,听着病人在病房里与医生表述现状,又见过夜晚护士站的紧急急救灯亮起,还学着医生的样子对着光片左看右看,怎么说也算跟心脏有点渊源。
可惜这点渊源因为学术不才,被扼杀在青少年时期,现状就是一个小白。
小白虽白,但也不好糊弄,如果缺少实质知识点,以及包含大段晦涩难懂的文字,这本书我也不会读下去且还能给出这么高的评分。
硝酸甘油的他用,毛地黄的由来,冠状动脉硬化的原因,一些常用症状该如何表述等,这些都可以找到。
除此以外,不得不感慨,心脏内外科发展真的让人看着揪心。先不说那些被当成实验品的动物如何一次次承受痛苦,就连医生都不放过自己,揪心又痛心……但好在这一切没有白费。
文艺方面:
我最喜欢的部分。没看错,心脏科普里有文艺通识。我不是个浪漫的人,也不会用心来代表爱意向别人表达。但是,看了书中一些引用的文学话语和小故事后,我知道下次怎么逗别人会心一笑了,希望下次这些趣闻能帮我传递心意。多数一句:达芬奇,笛卡尔真的是全才!
宗教方面:
没有特别信仰,这部分只会为不同宗教间的差异折服。
插图丰富但又与文字平衡,相得益彰。
我本不是个爱欣赏艺术画作的人,但借由文字描述,我觉得这些画也不单单只是画,它们也是有灵魂和思想在里面。所以在这一部分,超级推荐心艺(heART)这部分!同时也觉得译者很有水平,标题起的很有意境。
在心脏入门和现代心脏两部分,作者连心脏病发作时冠状动脉造影的配图都放了上来。这种配图,我只在规划教材里见过。
整本书翻下来,四舍五入算看了一圈展,有雕塑,有画作,有文字记载,只不过所有主题都在围绕着心。
科普主题是心脏,但衍生出的人文思考一点也不比其他文学类别少。
关于这点,其实属于人云亦云部分。浅浅写一点,如果有人想法一样,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挑一个我读完就立马写批注的地方讲。
原文中提到早期中美洲人对祭祀很是痴迷,且十分残暴。像“心”这种神圣器官,更是祭祀重灾区。直到他们被西班牙人征服,这种献祭才被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人来带的,一颗燃烧的心,“爱”之神,耶稣的爱。如果到此,残暴文化被终结,由文明取代,我觉得是十分美好的。可惜,他们在接受爱之心的时候,却被迫作为努力为征服者劳作。
我不禁疑问,我们的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为少部分人服务,还是少部分人用来操控的借口?如果说文明可以进化,那现在所处的文明真的进化了吗?
很多事不敢多想,或许想也没用,我不过是尘埃中的尘埃。
除了比较悲伤的地方,也有比较好玩的地方。
作者引入《十日谈》里几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创作时代来看,故事是神圣有意义的,但在我看来,如此高情商的回答,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每隔几页的知识点,搭配word文档记录,阅读起来更香
借用作者引用唐顿庄园的一句台词作为结束:
我不是个浪漫的人,即便如此我也不得不承认,心脏不仅仅是用来泵送血液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司康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