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original) (raw)

万千心理 评论万千心理:认知神经科学(原著第五版)(全彩) 5

2023-11-21 09:56:47 已编辑 北京

欢迎翻开《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原著第五版)!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认知神经科学首次出现时,这个新兴领域是否会有“立足之地”仍然有待观察。然而在今天,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十分清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已经以惊人的方式蓬勃发展起来了。认知神经科学在所有研究型大学中都有很好的代表性,它为研究员及研究生提供了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工具和机会,而这些研究项目正是该领域的支柱。为了提供能够报道最新成果的平台,该领域已经发行了多种期刊,其中一些旨在覆盖整个领域,而另一些则专门服务于特定的研究方法或研究主题。文献数量呈指数型增长。同时,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也在蓬勃发展,刚刚庆祝了它成立的第25个年头。

在为早期版本铺垫基础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基本挑战是:明确使得认知神经科学区别于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当前,显而易见的是,当研究人员试图理解认知的神经基础时,认知神经科学与上述学科的研究方法互有重叠,又对它们有所综合。此外,认知神经科学越来越多地反映了心—脑科学(mind–brain sciences)之外的学科,例如,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和物理学;与此同时,这些学科也越来越多地反映了认知神经科学。更新后的第14章“意识问题”正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例证。

和本书的前几版一样,我们将继续在心理学理论和与大脑有关的神经心理学及神经科学证据之间寻求平衡,心理学理论关注大脑,而神经心理学及神经科学证据则为这些理论提供了依据。我们充分利用了针对病人案例的研究来阐述必要的知识点和观察报告——这些正是理解认知架构的关键,而不是针对大脑疾病的详细描述。在本书的每一部分,我们都尽可能地收录当前最新的且利用前沿技术得到的证据所支持的信息和理论观点。顺便一提,前沿技术正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推动力量。与纯粹的认知或神经心理学研究方法相比,本书更强调证据的汇总整合,这也是所有科学的一个关键,尤其是在高级心理功能研究方面。为了完成这本书,我们还提供了使用计算技术的研究示例。

教导学生像认知神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提问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认知神经科学家,我们使用广泛的技术来研究心智与大脑的关系,例如,脑功能和结构成像、动物神经生理记录、人类脑电图和脑磁图记录、脑刺激方法以及脑损伤综合征分析等。我们会强调这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来展示如何以互补的方式使用这些技术。

我们希望读者知道: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选择工具和设计实验来回答这些问题,如何评价和解释这些实验结果。尽管神经科学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大脑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每一个洞见都会激发新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本书没有使用声明式的写作风格,反而倾向于展示可以用不止一种方式来解释的结果,以便帮助读者认识到不同的解释是有可能的。

自本书第一版以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在技术层面、方法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重大发展层出不穷。脑成像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事实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功能成像研究发表。应用于无创脑刺激、磁共振波谱、脑皮质电图以及光控基因技术的新技术均已经被添加到了认知神经科学家的工具库里。认知神经科学已经与遗传学、比较解剖学、计算科学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建立了迷人的联系。分析所有这些研究并决定哪些研究应该被包括在内,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我们坚信,技术是科学进步的基石。因此,我们认为跟踪该领域的前沿趋势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牢记着,本书是一本面向本科生的教材。

本书的前四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我们为本科生在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的“第一课”提供了一本十分有用的教材,也为研究生和研究员提供了一本简明的参考书。全世界已经有500多所学院和大学选择了本教材。此外,许多教师告诉我们,除了本书所采取的交叉学科范式,他们还对本书较强的叙述性风格以及提供了在一个学期中推荐教学的章节数目赞赏有加。

为了紧跟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各类发展,每次修订,包括修订这一版,我们都需要做一定的删减与大量的更新。我们认为,在对具体实验结果进行选择性描述的同时,介绍关于这些工具为研究脑功能提供的新方法及相应的新见解至关重要。下表列出了每一章的主要变动。

受到读者反馈的启发,我们还让本书变得更加友好,且聚焦要点。为了使本书更容易理解,我们用到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现在,每一章都采用一系列“大问题”作为开头,来框定这一章的关键主题。

对介绍性的故事进行修饰,其中很多都以对病人案例的研究作为特色,以吸引学生。

在第4—14章中的“解剖定位”专栏突出了该章稍后要讨论的大脑解剖结构。

对主要小节的标题进行了编号。每节都以一系列的“关键信息”作为结尾。

图题变得更加简洁,且更加突出核心教学要点。

两种新型的专栏(“来自临床的启示”和“科学热点”)展示了认知神经科学的临床与研究实例。

与过去各版一样的是,本书仍然经过了我们三个人富有激情且不懈的互动交流,及与我们的同事、学生和审稿人进行广泛的讨论,方最终诞生。本书在这些互动交流中的获益难以估量。当然,我们随时准备对本书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早期的版本中,我们邀请读者就任何建议或者疑问与我们联系,现在我们仍然真诚地发出这样的邀请。感谢如今这个交流便捷的时代。读者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联系到我们:gazzaniga@ucsb.edumangun@ucdavis.eduivry@berkeley.edu

祝阅读愉快!学习愉快!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万千心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